查看原文
其他

MEDIA • 产教融合 | 江南物语:西湖绸伞非遗纪录片拍摄采访记

杭伞纪录片摄制组 ZUCC传媒与人文学院 2021-10-20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在丝丝缱绻的江南细雨中

 以竹为骨,轻舞倩影


江南物语:西湖绸伞非遗拍摄采访记


 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以西湖风景为伞面装饰,轻巧悦目,式样美观,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西湖绸伞是杭州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日常美学代表。2008年,西湖绸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西湖绸伞,1月8日,在金月成老师、王艳老师指导下,有这样一支队伍来到杭州青蓝青华小学和宋志明-西湖绸伞技能工作室,多方位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们便是传媒与人文学院西湖绸伞纪录片拍摄实践团队

上午,纪录片团队成员前往杭州市青蓝青华实验小学,进入到了西湖绸伞的小学课堂中。伴随着“非遗进校园”项目,青蓝青华学校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进校园的唯一基地学校,且引进西湖绸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大师的工作室

       在课堂上,宋志明大师和受过专业培训的老师为各年级的同学们讲授西湖绸伞制作技艺。为了更好地深入教学,老师们特制了西湖绸伞体验包供每一位学生实践,以创新的思维去审视发扬传统,以学科融合为设计角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

       课后,拍摄团队成员对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采访,小朋友们热情的反应足以彰显西湖绸伞的魅力。在宋志明大师的引领下,摄制组还参观了开设在校内的西湖绸伞博物馆,深刻地感受了西湖绸伞课程纵深发展的体系重构与全面提升



下午纪录片拍摄实践团队小组成员前往了西湖绸伞传承人宋志明先生的工作室。市级宋志明西湖绸伞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宋志明技能大师工作室是2013年在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成立的。大师工作室以传承、传播西湖绸伞制作技艺和文化为主要工作目的,做好国家级非遗项目西湖绸伞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

通过详细采访与对话非遗国家级传承人,实地制作方式,大家进一步了解了西湖绸伞基本工艺及其发展现状,探寻伞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  

西湖绸伞传承人宋志明先生为同学们讲述了自己从当年的小学徒到如今的西湖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四十余年如一日,恒心坚持,只为守护这一把西湖绸伞,只为保留西湖绸伞“张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的独特,只为心中年少时就已种下的信仰。宋老师表示,这四十年中他不断推陈出新,保证“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的特质前提下,创新开发符合新时代审美的西湖绸伞作品。研发“迷你绸伞”手工包,走进校园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传统技艺,了解中国非遗文化。 

 “制作西湖绸伞有18道工艺,而每一个工艺则需要4~5个步骤。严格算起来,差不多有80多个步骤。”除了采竹、劈竹、伞骨加工、车木在产竹基地制作,其后续上架、串线、剪边、折伞、贴青、包头装柄、穿花线等工序更需精工细作全部采用手工完成,环环相扣,且都不能心急,其中任何一步出错,都不能制成一把服帖美观的绸伞。

 为了更形象地感受,宋志明先生向我们展示了刷花工序的步骤。刷花用到的工具较多,国画颜料,刷子,纱板,套色模版。绸伞伞面的图案以西湖风景为主,需要五重套色:将模版放在伞面,用刷子蘸好颜料在纱板上来回刷,使颜料细密均匀地落入模版的镂空中,一层干透后换第二层模版继续,直至最终完成整个图案。

在宋志明的工作室,摄制组还看到了蓝印花布等伞面的品种,这些布料相对乔其纱来讲要厚实,遮阳挡雨的功能提升,且蓝印花布本身质朴的味道又与绸伞贴切,非常受市场的喜欢。

通过此次采访与拍摄,大家对西湖绸伞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这为之后的视频剪辑,文稿撰写,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提供了基础。

作为杭伞的代表,西湖绸伞是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是古往今来杭州城的金名片,经历岁月春秋依然玲珑有形……

亭亭华盖扬美名,它们是永远绽放的美丽的西湖之花!

【预告】采访摄制组最新的西湖绸伞短视频纪录片作品即将上线,敬请关注。作品将作为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书系中《杭剪杭伞杭扇》(王艳等著,杭州出版社2021年版)的融媒体视频部分公开出版,届时,伴随着图书的优美文字,扫描二维码,精彩视频立即呈现,让您拥有图文影音的全方位融媒体阅读享受

西湖绸伞纪录片短视频摄制团队:王灵 刘曼婷 张涵(广电18级)

指导老师:金月成、王艳、冷南羲、张雅楠

图书融媒体指导:杭州网、杭州出版社

采编:廖梅(文创所科研助理)

策划:张庭瑞、代玲(新闻17级,文创所实习生)


往期回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