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 《解放军报》登了!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刊登新闻传播学系19级学生实践作品
8月21日,我院新闻传播系19级学生暑期实践作品《南征北战的老兵和他的军旅日记》荣登《解放军报》第七版。《解放军报》是中央军委机关报,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在全国有重要的影响力。我院在校学生作品能够登上《解放军报》,意义重大,将极大鼓舞我院师生以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作为教学主要方向的信心。
在校学生的暑期实践作品能登上央媒并非一件易事,其背后凝聚的是一整个团队的心血。由于采访地点受台风影响,项目无法按照原定计划执行,屡次被迫延缓。所有人带着焦灼的心情等待了三天后,暑期实践团队最终于7月28日由杭州赶往诸暨,正式开启为期四天三夜的采访之旅。
抵达诸暨的第一天,团队就马不停蹄地进行踩点工作,核实确认各项采访信息。
在和老兵的儿子杨威林先生交涉的过程中,项目成员们了解到老兵的身体状况已无法配合团队做报道,甚至对过往的记忆也逐渐模糊,仅有他在1949年-1979年的14本日记和其他物件保留了他的往事。失去了至关重要的采访对象的叙述,这颠覆了所有人最初的预期。没想到采访还没开始就给“新闻小白们”一个下马威。当无法从第一采访对象那里获得信息的时候,该如何确保叙述报道立场的真实客观?那一夜,带队老师金月成想了一宿。
第二天清晨,金月成老师为大家指明了一条明确的采访思路。老兵虽然已意识模糊,但据前一天的情况了解,杨威林已提前整理了关于老兵父亲的日记和过往,他知晓父亲大量的往事,这一点可以确保我们有内容可以“采”。那如何保证内容的真实客观呢?金月成老师回答说,暂且可以选择将报道的立场定为从一个儿子的角度去叙述自己父亲的过往。最终,成员们初步定下了共同的报道方向,这才驱车前往杨威林的家里。
(采访现场)
(金月成老师指导现场)
幸运的是,此次项目的采访对象杨威林先生以非常的热情和耐心的态度配合视频组、文案组成员的采访工作,因此项目开展地非常顺利。在采访的各个阶段过程中,成员们将平日在学校学习到的新闻理论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之中,把控采访节奏,用镜头和笔记录下采访的精彩瞬间,展现了城院传媒学子的风采。
每一次的出行小任务结束后,带队老师都会及时地和成员们总结出行的表现,指明还需改进的地方,耐心地在实践中告诉我们道理是怎么样的,采访的时候若是采访对象话太多而且偏题了,就要想办法巧妙又不失礼貌地把采访对象引导回问题上;当采访对象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接受采访的,要好好把控时间,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得到需要的信息。
此次暑期实践正值建党一百周年,团队成员在学习体会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也被老兵的精神所深深地感动。
石晓雨说:“抱着忐忑的小白心理,踏上了这次奇妙独特的采访老兵之旅,中途有遇到一些疏忽,也有真切感受到老兵爷爷带给我的震撼。在采访过程中,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着如何理清楚自己的采访思绪,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在拍摄中注意景别角度的变化,不放过任何有用的镜头。在后期剪辑的时候精益求精,重视细节,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日记照片的出现时刻,画面与画面之间是否跳帧。在整个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合作的精神,与同学合理分工,激烈讨论采访视频的每一处地方。”
倪梦萍:“和老师同学一起出发去诸暨的时候我其实没想太多,觉得这次采访充满未知。第一天熟悉环境的时候,采访对象其实有很多话要说,当时我紧张得课上学过的知识差点全忘了,果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堂外在采访中和老师同学相处会觉得,原来更有趣了!写作的时候也得到了李晓鹏老师的帮助,做一件事情有回响的感觉真的很好,这次外出采访的体验也很独一无二,最后要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倾情奉献!”
指导老师李晓鹏悉心指导写作,对见报稿件进行了多次认真修改,他说:“通过此次采访实践活动,一是可以接触老战士,了解老战士高尚的精神境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二是学有所用,将课堂知识与新闻采访实践结合起来,了解新闻报道流程,提高新闻业务能力。三是树立正确的新闻从业观念,培养新闻系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此次大二的暑期实践中,各成员崭露头角,并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一切都离不开指导老师们辛勤的付出和成员们对新闻的热忱之心。大二到大三的暑期实习,是我们初次正式踏上社会新闻工作的开始,相信我们的同学也会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发光发热,走好属于自己的新闻长征之路。
本次报道由的指导老师为金月成、李晓鹏、黄先义。倪梦萍、何鸿凌同学撰写了见报稿,石晓雨、张章璐、袁依凡、袁媛同学负责视频的编导、拍摄、制作。大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融媒体团队采访工作,深切体会到融媒体报道工作的专业要求和敬业精神,是一次令人难忘的体验。
文字:何鸿凌
(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
排版:传媒记者团 符若晗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