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EDIA·讲座 | 借我两小时,还你一双火眼金睛——“为你擦亮发现新闻点的双眼”新闻稿培训讲座


 “记者,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 

 -- 沈爱国 


擦亮双眼发现

新闻点




讲座分享人


沈爱国

浙大城院传媒与人文学院院长

中国新闻奖专家组成员

浙江省新闻奖评委


 



“王朝负责刚刚,关开亮负责被废,陈子夏负责沙特王储。”——是新华社小编赚足眼球的爆款傲娇回复,是从旧媒体到新媒体的道路改革,是新闻人需要拥有的新闻敏感与寻找价值。

冷风吹,但吹不灭师生们的热情。12月9日下午,“为你擦亮发现新闻点的双眼”——沈爱国老师新闻稿培训讲座在文三102召开。本次讲座由传媒与人文学院院长沈爱国教授主讲,由传媒与人文学院学工办姜智敏老师主持,更有各院宣传员老师、同学踊跃参与。在沈老师的讲述中,同学们看到了一篇篇新闻稿背后的故事,领悟了一个个新闻人需具备的素质。


新闻的发现与表达


沈爱国老师以对目前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语言风格的风趣分析引出了当代新闻的发现与表达。印象中一本正经的新华社编辑也会下至评论区傲娇回复,让广大网友颠覆刻板印象。时代在进步,新闻语态在更新,对新闻的敏感度更要时刻进步。新闻人要写好新闻,要让内容抓人眼球,但绝不可以成为没有原则的“标题党”。



讲到如何提高传播力时,“宣传新闻化、新闻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细节生活化”,沈老师层层递进,道出了新闻报道的改革方向。有别于“强调主观道理”的“宣传”,“新闻”是一种基于客观的告知方式,是对事实的阐述、讯息的传达。如何能让读者不知不觉中接受新闻中蕴含着的观点、看法、道理?沈老师分享了一组关于“双十一故事”的选题来告诉同学们要做一个讲故事的人,讲好生活故事,发现生活细节。





新闻敏感的具体表现


“记者,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这是每一年沈老师都会讲给新闻系的同学们的一句话。要写好稿件,就要学会挖掘故事;要挖掘出好的故事,一定要去现场,这就是写作和采访的关系。新闻人要学会观察,因为每一个选题背后反映出的是每一个通讯员、记者的新闻敏感。



讲到大时代和微小个人的关系,老师从“捆螃蟹”工人讲到“死神门口送外卖”的外卖小哥,无一不在告诉同学们生活处处是新闻,而同学们现在欠缺的是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点的眼睛和善于思辨分析的能力。 

新闻敏感究竟是什么?沈爱国老师说:“这是一种能力,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地具体包括了三个能力——感知力、思辨力和预见力。他分别用“慧眼识珠”“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简洁而有力地概括了三种能力的特点。



沈老师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融入了这三种新闻人该具备的能力,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形象表达。从《浙大学生状告铁路局》到《浙大99新闻129寝室同学情》再到“涌泉蜜桔”的故事,是对爆款新闻的慧眼识珠;从《“一店两制” 昼公夜私》到对飞机失事的采访,是对生活细节的见微知著;从《种种迹象表明:林彪失势》到露丝斯密斯的报道,是对未来局势的精确预判。老师具象化的表述让同学们对自己的新闻理想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判断面前的新闻事件是否真正值得传播?往往涉及到了第二个概念——新闻价值。新闻人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这更考验同学们善于挖掘、善于发现亮点。完整的新闻事实包含了五个W和一个H,老师用一篇“盲流偷车”新闻稿的不同发生语境与不同写法论证了优秀新闻稿中应当要出现与众不同的元素并对它们进行审慎衡量,方可体现新闻稿的显著性,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让读者对新闻丧失阅读兴趣。在沈老师具象化的描述中,同学们也明白了:新闻价值是种种要素叠加的总和。



两个小时转眼即逝,两点概念——“新闻敏感”与“新闻价值”令同学们收益颇丰,沈爱国老师的“故事会”也进行到了尾声。讲座前,同学们怀揣理想抱负,或迷茫,或踟蹰;讲座结束,同学们依旧热血、依旧澎湃理想,但不同的是,沈老师用经验给同学们指引了更为具体的成长方向。

著名新闻人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地发出警告。”接过时代接力棒的小新闻人们,我们要用我们特有的新闻敏感,洞察这个时代的微妙变化,写尽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性的善恶美丑。





文字:新闻部 孙雯雅

图片:新闻部 徐菥谣 赵璇

初审:新闻部 陆鼎雯

审核:姜智敏

排版:媒体编辑部 占怡蝶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