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EDIA | 以城市文明之名,一起向未来——传媒师生热议年度星光大课

2022年2月26日,浙大城市学院隆重举办了第二届年度星光大课,本次活动以“城市•文明•向未来”为主题,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交流,畅谈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城市数字化为手段、以文化传承为着力点,坚持高质量发展,共建美好城市。

传媒学院师生通过现场观看、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了一场生动别致的学习盛宴,并结合专业领域特色与自身经历,纷纷畅谈心得体会。

历史研究中心 彭滢燕老师


2022年2月26日,在浙大城市学院“年度星光大课”中,包伟民教授作了题为《走出梦华世界:从南宋行都临安城看中国近古城市发展瓶颈》的讲座。我个人认为该讲座有两个面向的重要意义。

第一,对于非历史学专业的同学而言,包老师此此讲座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事物、问题需要有自己的思辨能力,能从多维角度看待问题。《梦梁录》、《武林旧事》等史书记载中的南宋行都临安城,体现着“富贵与奢华”,但是这些史书作者的“旧朝遗民心态”也不可忽视。在宋代地方志的记载中,“富贵与奢华”的临安城却每隔数年就有大疫病流行,火灾也不断。当我们试图去了解一个事物之时,应该更全面地去观察。不可否认,我们所认识的历史无疑带有相当的主观性,但走向客观与多维的综合分析是历史学者的追求。历史学所提倡的这种思辨、多元的观察事物方法,我相信也值得非历史专业同学的借鉴。

第二,对于历史学专业的同学而言,除了“客观、多维”的思辨能力之外,包老师讲座中所包含的历史学研究方法是值得学习的。历史学的研究中,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相关资料没有被史书记载。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不存在了。如同包老师讲座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南宋行都临安城的城市人口数,就没有具体的记载。唯一有记载的是整个临安府的户数,这个数据是包含了城乡的情况。所以,想要知道南宋临安城的人口数,需要剔除临安府乡村的户数数据。包老师所提出的一个解决方式,是从制度出发。一方面,唐旧制提到,“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系数调整,能计算出临安府农村地区的乡均户数。将这个数字减去郊厢之数,能推算出临安城区内户数;另一方面,通过已确定的临安城城区面积,计算人口密度,也能佐证前述临安城内人口数的合理性。变换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多面看待、解决所需讨论的问题,是历史学专业同学面对自己研究问题时,可学习和参考的。


新闻传播学系 李晓鹏老师


沈阳教授从中国传统哲学为开端,讨论“元宇宙”这一信息技术革命的最新概念,视角独特,观点新颖,令人耳目一新。人类信息技术革命的进展,以远超我们想象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在多维空间中不断拓展,也不断突破我们的认知。元宇宙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进步,而是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的改变。而历史上每一次认知方式的改变,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旧有的、熟悉的世界正在我们面前被重构,带领着人类文明走向更高的层次。就目前来说,我们的知识结构和素养,已经落后于技术的进步。从高校的学科建设来说,现存的条块分割的组织架构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个新的发展时代,必须打破认知的局限,突破旧有的学科藩篱,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知识结构。沈阳教授组建的团队和实验室,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适应新的技术形态的学术科研模式。跨越了新闻传播、认知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交叉学科,建立起从理论、应用、实践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甚至自行设计制造智能机器人,这样的学科建设模式,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元宇宙”。我很期待,未来可以和沈教授在元宇宙里见面。


中文系 衷鑫恣老师


在现场听了上午的三堂“大课”,学到很多。计算机陈纯院士为我们介绍了数据处理与应用领域的前沿课题,即如何实现时序图大数据驱动下的实时计算与自动决策,其应用前景令人激动。遗传学许田教授以稻作农业为纲,勾勒出杭州与上古华夏文明的多重独特联系,古杭州堪称中华民族优秀基因的一个发祥地。作为哲学晚辈,我想重点说一下哲学陈嘉映教授讲的《数字与感知》。其主要观点是视听数字化易,触觉以及情感的数字化难,因为触觉以及苦乐等情包含对感知过程自身的感知,不是简单的对象建构。包括幸福在内的情感测量是要谨慎的,陈教授说出了一种普遍的担忧,量化手段的大量使用,加强了我们一系列确定的认识,然而同时,世界似乎也越来越不确定。“城市•文明•向未来”这个主题够大也够精,身在日新月异的杭州,处于新兴科技革命的时代,面对中华文明复兴的潮流,浙大城市学院非常清楚自己的使命。

中文1902沈嘉炜


历史与艺术,在以“美”贯穿的人类文明中,以其特别的维度给予生活的洞见。城市,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紧密的连接感与时空的穿越感相撞——不止是曾经发生了什么,而是什么依旧发生!在今天,在当下,在此刻!于是,更加相信对文艺的热情!总能以某种机巧而自然的方式去点燃,去照亮!从摹仿到建构,讨论不休,那些试图去洞察去明晰的学人们啊,又有多少怦然,多少悸动?当时代车辙下已是智能的痕迹,当生活相簿里贴着科技的图案,恍然发现于激变中不变的,正是这些被称作经典的,架构出文明与美,在“天堂路径”里抵达。


新闻2001赵玥


迈出图信报告厅的大门,阳光洒满在一个平常的午后,我问自己,年度星光大课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从数字与感知到时序大数据,从生物学到元宇宙,从戏剧到宋代古城……每一位老师向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更多的是为我们提供一种跨学科的无限可能性,让我们认识哲学、历史、文学、技术,在观点、思想的交汇中,我们去发掘那些真实适合自己的可能性。这种体验让思想多了一个维度、一个次元,增加了一些宽度和厚度。


广电2001范昳


在数字化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这一次的星光大课让处于对时代未来迷茫的我有了颇多感触。每场讲座都很好地呼应了“城市·文明·向未来”的主题,这些课题都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陈嘉映教授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理性和感性,并提到“用测量代替感知”的观点,以此减小因感性不同产生的争议性从而达成共识,理性和感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应该权衡好两方面且关注事物的两面发展。陈纯教授用一张张时序动态序列动态图解释着一座数字城市背后的秘密。两位教授从哲学和技术的角度感知数字的力量,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推动社会的进步。许田教授从传承中华5000年文明的良渚文化开篇,引申至中华文明的物质核心与根源——水稻,拓展到人类的基因变异、遗传等方面的知识,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生活科学,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类基因的强大。


广告2002符若晗


“世界吹来华夏风”,随着国潮风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如何运用新技术创新性传播中国文化传统元素是当下的一个重大课题。今天的讲座上,王春阳老师为我们很好地解释了河南卫视用文化出圈背后的时代密码,并让我深有感触。在新媒体技术发展背景下,我们要以“弘扬文化自信”为目标,不断挖掘新时代的新需求,找寻人民群众的审美精髓,进而垂直生根,将中国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同时,“美来自于创造力”,作为传媒人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新潮流”、寻找“新视角”、确定“新方向”,持续输出有深度的高质量内容。


中文2002钟楚涵


虎年伊始,星光熠熠。2022年城院再一次迎来了星光大课,围绕罗卫东校长“城市,文明,向未来”这一命题作文,我们有幸让视觉、听觉与触觉感知数“质”技术的智慧;目睹在“点,边,顶点”的时序流大数据的架构中准确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实现防疫与信息安全;更从贯穿人们生活的水稻来展现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与文化自信。走出梦华世界,多维度的严谨的历史观让我们从古更理性地走向未来;频频出圈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在科技中巧妙融合,让文化多了点烟火气;“一堂戏剧公开课”则以最有张力的言语道出了人性、命运与时代百态,让人在艺术中弥补了生活的仪式感;而超乎想象的元宇宙让我们肆意发挥创造力去塑造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星光大课是思想的跨界舞台,是学术的碰撞与交锋,更是时代发展的缩影,而我们生于当下,感于今日,更应深思与实践,共同展望未来。


新闻2101李文静


作为新闻专业的新生,我欣喜于在此次星光大课中找到了新闻人“做什么,怎么做”的答案。包伟民教授以严谨的学者眼光发掘出临安城“参差十万人家”之繁华背后人口极度密集的现实,但他也并不因此否定临安城的繁华,同样新闻从业者不能仅仅浅薄地报道表面的美丑,而是要多问一句、多走一步,尽可能还原事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走向客观与多维,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做出评价。

大课之“大”,是领域广、格局大,站在历史和现代的角度眺望,寻求不断完善城市治理的良策;大课之“课”,是传播知识,分享经验,思维交流,不是枯燥的学术汇报,是生动形象、直指人心的饕餮盛宴。

未来已来,日生不殆。时光引领文明的脚步,城市随着历史的车辙不断发展进步。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将用笔杆、用声音、用画面,用传媒视角与人文情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一起向未来!

文字、排版:传媒记者团 符若晗

责任编辑:陆思远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