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EDIA | 肖菁:让你的脚步跟着你的心走——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系列讲座橙厅开讲

    5月17日晚,“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新闻业务系列讲座正式开始,传媒与人文学院邀请到资深媒体人肖菁作开篇演讲——“新闻报道的挖掘和角度选取”。

    肖菁老师在媒体从业20年,先后在都市快报、钱江晚报担任首席编辑、首席记者,在多年的媒体生涯中从事过很多重大事件报道,多次获得浙江省好新闻奖一等奖。本次讲座,肖菁老师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新闻案例解析了“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其中渗透了点点滴滴最真诚的经验和感悟。



坚守质疑精神

区别职业记者和人人话筒的边界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通讯工具,人人都能发声进行信息传播,那么,职业记者和人人话筒到底区区别在哪里。

    肖老师根据其参与采写报道的“慈溪阁楼白骨案”“蓝色钱江案”两个具体的案例给出自己的答案,即,专业的质疑精神。

    “慈溪阁楼白骨案”是一个2006年被发现的案子,慈溪某居民家中阁楼发现一具十年前的遗骸,侦破结果是房东女儿杀害并分尸前男友。因为当年警方没有披露详细案情,疑问一直存在。比如一个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女性是怎么对付了身高一米七八的男朋友。

    疑问在,求索的心就一直在。十年里,肖菁一直关注跟此案有关的人,终于在2015年得以采访当年参与此案侦破的浙江神探崔国华。十年质疑,持续关注,终得解惑。清晰无惑的案件才能立此存照,一位媒体人的质疑精神弥足珍贵。



2017年在媒体围攻的“蓝色钱江案”中如何独树一帜。答案还是“质疑”。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保姆逃出来了主人却出不来,消防的搜救为什么那么慢。而突破口有两个,一是蓝色钱江小区同一栋楼的业主,二是消防。肖老师通过层层突破,数次进入实地采访,最终图文结合对案件的一些关键点进行了率先报道。

肖老师强大的逻辑性、专业的质疑精神和侃侃而谈的现场转述能力引发现场同学的阵阵掌声。


“见人见故事”

将事件视角转换为故事视角、个人视角

“对于现在的记者来说,最可悲的莫过于变成被投喂的对象,各种通稿拿来就用,会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质疑能力和专业精神。”肖老师一直坚持原创,她认为一篇专业新闻作品的产出一定是自己有思考,有采访,与事件主人公多次沟通后的成果。



以“起拍价5600万的法拍房背后,女股神的起伏人生”为案例。采访前,做足功课非常重要,肖老师提前了解到女股神曾经是教师,是什么案子导致拍卖,被拍卖的房子是其为女儿购买等等信息。所以,一见面,肖老师跟女股神说了一句,给女儿买的房子拿来拍卖,你肯定是有难过不去了,心里很难受吧。这一句“母亲视角”迅速引起了采访对象的共鸣,拉近了彼此的关系。接下来的采访,就像两个老友间充满善意的交谈一样,水到渠成。


热爱可抵万难,写作唯看细节

“新闻专业的学生出身文科,感性而思维发散能力强,但往往缺乏一定的逻辑性,而法学极强的逻辑性恰恰在这一方面补足了我们思维的短板,为我们的专业添彩。”这是肖菁老师在从业生涯中选择政法新闻的原因。在跟进相关新闻工作的间隙里,出于热爱,为了专业,肖老师还成功考取了法律职业资格证,这一强有力的知识体系为她后续相关的新闻采写提供了专业支撑。

在谈及一些写作技巧时,肖老师总结为“三少一多”,即少概括、少总结、少用形容词,多白描。

比如写一位高原藏族多乡村老师,绝对不能是按时间顺序、面面俱到的人物事迹,而是几个特殊的片段,几个画面感极强的场景勾勒出老师的良苦用心与不同寻常,好的文章就像一部好的电影,文字构建的画面感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剪辑,让细节推动情节,让人物自己来表现。


    

讲座尾声,肖老师还在大屏贴出一张张采访中的图片并依次介绍它们背后的故事,从黄河源到云南边疆,从遭遇地震重创的青川到青海的果洛……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每一次采访都是人生的积淀,都是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世界很大,让我们不带功利地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去记录。记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时代的记录者。哪怕在流量时代,有些东西也应该留给时间来作答。这就是新闻的意义所在。


    

最后,李晓鹏老师为肖菁老师颁发了“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融媒体中心业界导师”的聘书。“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新闻业务系列讲座,后续同样精彩,敬请关注。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新闻业务系列讲座由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主办,新闻传播学系、融媒体中心、橙工坊承办。邀请主流媒体的7位资深新闻从业者为热爱新闻工作的师生们“传经送宝”,旨在通过结合大量生动详实的的具体案例,对新闻精品的叙事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和解析,传授好的新闻报道怎样讲故事的宝贵经验。



同学们与肖菁老师的精彩问答互动:

Q1:我之前参与过一篇新闻的报道采写,相关文章推送出了之后,负责人说多转发一下,争取浏览量过万,我对此就很不理解,我想,一篇新闻最看重难道不是其本身的质量和事件的内容吗?所以,在当今社会,对于新闻的报道更看重“流量”还是“质量”?

A:用现在比较新潮的一个词“品控”来讲,新闻产品同样是追求“品控”的,在持续做好新闻产品“品控”的同时,所谓的“流量”自然会随之而来


Q2:您当时确定政法新闻为自己的新闻报道方向,我想知道,作为一名大二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怎样确定自己未来的报道方向?

A:就像我自己也是一线记者跑了10多年,把该跑的热线都跑遍了,才找到自己喜欢的政法报道,所以我觉得,只有当你初期全面的接触各类新闻报道后,凭借热爱,你一定会通过前期形形色色的历练,最终发现你所适从的那条新闻之路。


Q3:我觉得一些法律文件的出台更多地偏向社会弱势群体,那我们新闻工作者还能在报道中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吗?

A:首先我认为,法律并没有那么显著的倾向性。在新闻稿中记者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是必要存在的,特别是在一些有关案件的稿件中,报道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应该是包含价值导向的,它的社会效应是不可忽视的。


文字:代林茹

 编辑:徐颢榕 冯嘉怡 徐珑玲

审核:李晓鹏 王红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