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师生共读一本书:关于现代性
5月18日晚,“我在读,你来听”师生共读一本书——读书沙龙活动在文一如期举办。本次活动由传媒与人文学院院长助理范雪老师主讲,带领大家一同走进《现代性》,探索其中奥义,分享自身感悟。
范雪老师开篇指出:“无数人尝试去定义现代性,太多人为它注入过内容,重点恰恰在于定义它的人都是谁。”继而她将对目录所提及的现代生活、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观念、工业主义和民族国家以及现代性的冲突五个方面的典型人物及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探讨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与现代生活直接相关的人物就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波德莱尔。范雪老师着重去介绍了这位十九世纪巴黎的文人。他置身于19世纪的都市,并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他到处寻找现时生活的短暂的、瞬间的美,寻找读者允许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特点。他在诗中表达了“宁苦勿死,宁入地狱不求虚无”的理念,并认为只有浪荡子、游手好闲者恰恰真正能捕捉到这个都市的美。
随后,范雪老师引出资本主义的概念并对资本家进行了具体阐释。她表示资本家最终追求的是剩余价值,地主把金子藏在自己家床底下,而资本家在投资,通过节衣缩食,克制欲望用来扩大再生产,在人间的一切行为恰恰是为了兑换天国的位置。看起来令人意外的目的实际上却符合当时的信仰逻辑。
范雪老师又谈及现代资本主义另一典型人物——福柯。他主张让人们意识到自身是背上枷锁的,福柯并不将“现代性”视作一段历史时期或者现代社会的某种属性,而是将“现代性”看成一种“态度”,一项介入性实践。
在师生互动环节,同学们结合范雪老师讲授内容以及自身困惑向老师提出疑问。有同学问及现代性有许多被赋予被否定的因素,为什么不能以后现代的符号学,发生机制来消解这些因素。“在自己的维度上可以以符号的意义解构,但人类依然生活在权力结构之下,仍然生活在这个系统中。”老师的细致解答让聆听的同学受益匪浅。
通过范雪老师的深度剖析,同学们感受到文字中后现代叙述中的现代性。这个与书为伴的夜晚里,既回顾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又探讨了现代性社会的特征,逐渐揭开了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庞大的议题的层层面纱。
编辑:新闻部 徐菥谣
图片:新闻部 赵璇
初审:新闻部 陆鼎雯
审核:齐常辉
排版:媒体编辑部 赵雅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