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杭州宋史论坛2022年第一期纪要(总第23期)

     2022年9月25日,杭州宋史论坛本年度第1期在浙大城市学院历史研究中心举行,由浙大城市学院历史研究中心杨波、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嘉励主讲。


                   

                           

      杨波:唐代的龟兹风洞窟

——以龟兹、汉文化交流为中心


     讲座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杨波老师首先介绍了龟兹石窟的基本分期和唐代汉传佛教、汉风艺术涌入龟兹的背景,由此提出在唐代龟兹本土佛教是否曾受到汉传佛教影响的问题。接着,对龟兹地区典型的礼拜窟——中心柱窟——的图像布局模式及相关前沿研究做了阐述。最后,通过对唐代龟兹风洞窟遗存的归纳和考察,认为在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中原大乘佛教回流西域的背景下,素来奉行小乘佛教的龟兹佛教界对涌入的汉传佛教并未无动于衷。此时期龟兹风格的中心柱窟壁画中出现了汉传佛教艺术元素,包括净土图、音乐树图像和千佛图像。
     这说明龟兹佛教界和入驻龟兹的汉僧是存在交流的。佛教思想宗派、民族的差异并未阻碍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对于通晓梵语的僧侣们来说,语言也无法构成交流障碍。但汉文化的影响并未改变龟兹佛教的本质,龟兹佛教文化依旧大致维持着传统的思想体系框架。期间,与会同仁就龟兹石窟中经变画像题材与特定图案的来源进行了研讨,并对以龟兹石窟为代表的西北地区石窟考古的基础条件与研究现状进行了交流。


郑嘉励:浙江宋代墓志整理及相关问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郑嘉励老师汇报了《浙江宋代墓志整理及相关问题》报告,本次报告也是源于其在主编《浙江宋代墓志汇编》过程中,对浙江地区宋代墓志进行搜集、整理以及研究后的认识与反思。郑嘉励老师首先对浙江各市出土的宋代墓志数量与北宋南宋两个时期的占比情况进行了介绍,其中宁波地区出土最多,共计232通,168通为南宋墓志;杭州地区出土最少,只有16通,而南宋墓志就有15通。整体上呈现浙东多于浙西,南宋多于北宋的状况。
     随后,郑嘉励对这一状况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其认为浙西地区宋代出土墓志较少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浙东多山地,浙西多水的地理环境,导致在浙西地区埋墓不便;二是在明清以前,除杭州以外的浙西其他地区都不甚发达,因此难有高等级的墓葬;三是浙西地区佞佛风气远甚浙东,且在吴越国时期官方对火葬制度的推行,致使宋代浙西地区的火葬盛行;四是元代杨琏真伽对杭州及其周边地区宋代皇室大臣的墓冢进行盗掘,导致这些地区的宋代出土墓志稀少。此外,就宋代出土墓志为何多为南宋时期的问题,郑嘉励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认为这与南宋时期墓志不再追求记载详细、需有名士撰写的墓志铭,而开始流行“岁月记”形式的简易圹志有关。报告过程中,与会同仁也就火葬习俗的形成与流变,杨琏真伽对杭州宋代遗存的破坏与改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次沙龙除主讲人外,浙大城市学院包伟民、何兆泉、傅俊、林建、刘畅、彭滢燕、仝相卿,王杨梅,浙江大学陈志坚、杜正贞、吴铮强,浙江工商大学姜勇,浙江省社科院王宇,浙江古籍出版社况正兵,华东师范大学刘成国,杭州师范大学陈明华,杭州市社科院魏峰。



来源:会讲宋史微信公众号

文字|林   建

编辑|彭滢燕

审核|仝相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