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开放40年丨味蕾记忆见证舌尖上的变迁

海曙统计 海曙统计 2022-05-16

民以食为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念想,总是离不开吃。改革开放40年,也是宁波人餐桌变化巨大的40年。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有特色、吃出健康养生,小饭碗里的大变化,折射时代的变迁和进步。

Part 1

见证厨房的革命

年代久远的大灶台

80后可能还会记得小时候曾经见过的那口大柴锅。那时候,厨房灶台大多用砖头、石头堆砌而成的,上面放大铁锅,下面是灶洞,柴草就在洞里烧。

70年代:煤球炉

那个时候,宁波城区大多是使用煤饼炉子煮饭烧菜。一大早起来点火生煤球炉。先做早饭,接着烧开水,烧午饭,炒菜。下午就用湿的煤泥把煤球炉“封”起来,到晚上做饭的时候,再把煤球炉捅开来烧菜做饭。最后烧热水洗脚。这就是普通老百姓一天的生活。

70年代末:煤气灶

1978年9月,老市区3300户家庭率先用上瓶装液化石油气,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居民。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宁波各县(市)区建立液化气储配站64座,使偏远的农村、海岛也用上了瓶装液化气。

90年代:管道供气

虽然瓶装煤气取代煤饼是家用燃料的一次革命。但有时饭做到一半煤气突然用完了,或是过了下班点煤气瓶就无法更换了,都让老百姓很无奈。终于,这个问题在1995年解决了,宁波人也开始用上了方便、清洁、安全的“自来气”。最高兴的是那些楼层较高的住户,他们再也不会因为背煤气瓶而累得满头大汗了。

现如今,做菜可以用电磁炉,烤箱等一系列高科技电器,做饭可以用电饭煲,还能预约时间,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了。


Part 2

一日三餐

1、早餐

一日之计在于晨。关于早饭,每一代宁波人都有自己的记忆。更新迭代的宁波人早饭里,也离不开时代与社会变迁的影子。

70年代

精打细算过日子的老宁波人,还会把隔夜饭加开水,做成泡饭。加点咸菜,梅夫、酱菜下下肚,或者碗里舀些酱油和猪油。

80年代

一副大饼油条,多少宁波人最爱的标配啊。吃早餐,大饼和油条最配哦!

90年代

早饭开始多元化,有馄饨、面条、各种包子……还有宁波人心中最好吃的早餐:味一早餐,20多年一直延续着味道和传统。

21世纪

西式早餐也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譬如烤面包、麦片、熏肉……

2、中餐

除了周末,学生们和上班一族都是在食堂就餐。食堂的变化也折射出了我们这么多年经济的飞速发展。

👇学校食堂就餐

那时候学生上学都要带饭盒,饭盒上都做了标记,比如刻上自己的姓名。淘好米饭放在饭盒里拿去食堂蒸,到了中午就着妈妈烧的菜美美的吃上一顿。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宁波各地学校在改造食堂,扩建食堂,改善用餐环境,研究膳食营养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

👇单位食堂吃饭

以前在单位食堂吃饭,都是人手一个海碗,洋瓷缸,大锅饭、长条凳……

现如今单位的食堂,不仅环境整洁,菜色丰富,也再不用自带餐具去吃饭了。

3、晚餐

以前,一到夏天,墙门内的宁波人,会将饭桌摆在弄堂口、屋檐下。男人一律打着赤膊,背上还有刮痧的痕迹;女人穿着自己缝的睡衣,花花绿绿的;洗过澡的孩子,脖子和后背都是一层白色痱子粉……各色老宁波“下饭”、时令小菜争奇斗艳,杨梅烧酒的香气,一直能从巷头飘到巷尾。

如今的生活节奏比以前快了很多。下班回到家赶紧烧饭,吃好饭后依然是忙碌的日程:或是督促孩子们写作业,或是送孩子们去上兴趣班,一点都不得闲……

4、自己动手做吃食

70年代,市面上可以买到的零食、水果都比较少,为了满足口舌之欲,家家户户都会做点季节性食品,如做青团、搭浆板、做年糕、做水磨糯米粉……


现如今,城区里几乎看不到做这些了。农村里依然保留这样的习俗。能够吃上乡下亲戚送来的蔬菜、年糕等已经变得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了。


Part 3

孩子们的最爱

70年代

爆米花

砰的一声响,米就爆好了,一小碗米可以爆出满满一锅的米花。

麦芽糖

小时候,总有走门串户的人挑着个担子卖麦芽糖。一声呦呵,孩子们都纷纷跑出来,跟在后面看。

麦乳精

麦乳精一直被当作是奢侈的饮品,自己都舍不得吃,大多是当作补品送给病人。

锅巴

用灶台烧饭的话,饭粒黏在锅底,香香脆脆就成了锅巴,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美食~

80年代

到了80后,零食慢慢开始丰富起来

大白兔奶糖

不用说了到现在一直都是经典。

华华丹

俗称“老鼠屎”,天真的小编小时候真的以为是老鼠屎,曾经一度很疑惑,老鼠屎这么好吃,为什么看到老鼠还要打。

90年代

娃哈哈

90年代娃哈哈公司很火,经常搞营销策略,譬如集齐12生肖就可拿大奖2000元。小编和同学们一起喝了好多娃哈哈,但是始终少一个生肖—鸡,最终大奖无缘。

棒冰

那时候家里没有冰箱,一听到卖冰棒的吆喝,小伙伴们都会很兴奋地跑过去买。

21世纪

21世纪零食那可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了,动不动就是外国进口、国际大牌,啧啧啧……

瑞士莲

悠哈味觉果汁软糖

高配版QQ糖。90后内心OS:QQ糖换个名字就想漫天喊价?我才不上当!


Part 4

从物资匮乏到应有尽有

40年前,生活简单,物资匮乏,吃个咸蛋还要切两半,今天吃一半,明天再吃一半;买什么都离不开票证,比如:粮票、油票、肉票、糖票,真的是有票走遍天下,无票寸步难行。

现如今,吃好才是饮食的主旋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而且自从有了外卖,吃饭变得异常便捷,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外面刮风还是下刀子,只要点点手指,一顿美食瞬间就能出现在你的面前,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


Part 5

海曙饮食的代表文化

缸鸭狗

缸鸭狗”创始人江定发,小名江阿狗,1926年开始在宁波老城隍庙门口设摊,由于本人不识字,在请人写招牌商讨店名时,别出心裁地以自己的小名为谐音,在招牌上画了一只水缸、一只麻鸭、一只黄狗做店名。

上世纪七十年代,缸鸭狗坐落在开明街民光电影院旁边,穿过对面弄堂就是宁波著名老舞台——天然舞台。

现如今,缸鸭狗经过不断积累和发展,秉承百年传统工艺,已成为甬城餐饮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猪油汤圆

浆板圆子

状元楼

始创于乾隆年间的状元楼,距今有数百年了。在老海曙人的记忆中,1936年设于日新街16号的最为清晰,那是甬江状元楼,店堂为五开间门面,另立三楼一堂。楼上三面环窗,夏天极其凉爽。全堂约四十余桌,四百人可以同时就餐,一般从上午九时起,到晚上十一二时方收场。

新“状元楼”酒店位于和义大道,在众多老宁波和海外游子的期待中重出江湖,开门迎接八方来客。

冰糖甲鱼

宁式鳝丝

东福园

东福园,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始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至今已有108年的历史。

现如今每逢过年过节,东福园都会人满为患,东福园的年夜饭更是甬城人聚会的首选之一。

腐皮包黄鱼

酒酿圆子

这些餐饮老字号,是伴随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而诞生的,它们历经沧桑,深深的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21世纪以来,以新的经营理念为导向的海曙饮食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像汉通、石浦、向阳渔港、贴阁碧等,成为了传统餐饮市场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40年,海曙区餐饮业快速发展,2017年的餐饮收入是1985年的1053倍。2017年海曙区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0.01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0.28亿元,同比增长15.0%。

改革开放的40年里,不仅见证了海曙饮食文化的变迁,更是印证了海曙人民蒸蒸日上的生活常态。愿海曙的餐饮企业,能够带给老百姓更多“老底子”味道和新时代的特色,成为大家心中长长久久的念想。


作者:王慧丽   编辑:王渊


往期精彩回顾:

改革开放40年丨 回家的路,满载回忆与希望……

改革开放40年丨国产版“维密秀”,带你见证服装潮流变迁

我们都是无名之辈

在这里,总有人默默爱着你……

海曙区14家企业被评为宁波市统计诚信示范企业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分享出去,并给小编点个赞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