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银杀人案:血色恐怖的终结

2016-08-30 霍启明 X博士


这几天我一直在看白银连环杀人案的事情,这个案子就是中国版的《杀人回忆》。韩国的华城杀人案,已经成了悬案,随着时间的累积,死亡和神秘的阴影就越稠密。但是令人振奋的是,白银的案子破了,当我们每个人沿着警方和媒体辟出的路径往神秘的中心看去时,只见到里面是一个看似衰老、平庸的凶手,真相大白的时刻就是恐怖和神秘消亡的时刻。然而里面有太多值得细说的故事。


恐怖笼罩红色小城

白银这个西北小城,几乎是是随着共和国一起诞生的。


1953,地质学家在这块地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铜矿,1958年中央批准白银独立建市,从此这里成了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有色金属生产基地。无数来自中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来到这块基础设施等于零的荒芜之地,定居、创业、繁衍。

野孩子乐队的张玮玮就出生于白银,他在小说《白银饭店》里如此描述故乡的创业史:

五十多年前,在那片戈壁滩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矿,随后很多人从各地来到了那里。他们架起各种大型机械不停地往地下挖,直到把那片荒凉的戈壁滩挖得灯火通明,兔走狼奔。

矿业是白银最光荣的标签——这个城市曾经连续18年铜产量中国第一。然而当资源枯竭之时,白银这个城市,和东北和山西的那些矿业城市的命运一样,开始悄无声息的自然衰落。


白银市内的纪念碑——献给铜城的开拓者

然而命运这东西总是有点半荒谬半黑色,让人弄不清楚。十几年间的九起连环虐杀案,使得这样一个偏安一隅,当年饱含红色理想和荣光的小城,贴上了恐怖的标签。


这九起变态杀人案,对于外地人来说是都市传说式的恐怖故事。然而对于白银本地人来说确是实打实的阴影。因为白银是个很小的城市,九十年代以前当地绝大多数人都和白银公司有关,甚至有人笑谈:白银就相当于白银公司。白银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网很近很密。所以在官方并没有大规模公开案情时,这些恐怖的凶杀案就已经在小城中口口相传,有很多人甚至听着听着就发现和被害者只隔着一个熟人。

八十年代的白银市

这个变态杀手就像一个隐秘的鬼,每隔一段时间从未知角落里钻出来,留下一具残缺的尸体和无穷恐惧。当年“杀人狂”这三个字像个幽灵一样在这西北小城的上空飘荡,烙在每个从这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心中。


这种恐惧给白银留下了两个特殊印记:1从九十年代开始,白银有不少中学不上晚自习;2白银市疯传杀手专杀红衣女子,所以当时白银女人都不敢穿红衣服,以至于在最后一次作案的那个冬天(2002年),白银市红色羽绒服滞销。3,1998年和2001年,白银警方两次大规模全市排查,白银的年轻男性基本都经受过警方的取样调查。


这个案子也是当地的警察的奇耻大辱。尤其是2002年2月9日,凶手最后一次在白银作案,地点在市中心的一个宾馆,这个宾馆对面就是一个派出所。所以他们一直都没有放下这个案子。


最后一起案子的对面就是警察局

 

毛骨悚然的老实人

杀手高成勇被捕后,所有人都觉得他是那么的不起眼。无论是他的长相、经历、工作、日常性格都是那么的普通。普通到就算是他和你参加一个旅游团同吃同玩几日后,你也不会对他产生啥印象。


就是这样一个老实人,当你将他的生平和犯罪经历相对照来看的话,毛骨悚然的东西便袭来了。


网上关于其犯罪全细节已经很多了,不再复述,只说最让人冷的四点:


1,高于1988年第一次杀人,时年24的他从老家来到了白银,虐杀了一个美丽娇小的女工。但是请注意,在杀人时,高承勇根本不是一个社会边缘人的角色。他在杀人前已经结婚了,而且在他杀人时,他的大儿子即将出世。谁也不敢想象这个看似家庭幸福的年轻人,捅了一个陌生女人26刀。


2 高作案的年份分别为1988、1994、1998、2000、2001、2002。但是1998年最为特殊,这年他做了四起案件(其余都是一年一起)。FBI对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s)做过定义:谋杀至少3个人,并在作案期间存在冷却期。所谓“冷却期”,就是指两宗谋杀间隔的那段时间。在冷却期里,罪犯会一遍又一遍的体会犯罪的亢奋,直到完全平静,渴望下一次猎杀。冷却期长短不一,最短几天,最长几年。1998年的高,冷却期最短,犯罪手法更血腥——开始割下受害者器官。1998高承勇34岁,这年他经历了什么?让其如此亢奋?


3 1998年,高杀了四个人,其中包括一个8岁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和他儿子差不多大。


4 高作案后,喜欢用被害者的脸盆洗手,直到血充满脸盆,手干干净,然后他才离去。这个过程中的他并不慌张,慢条斯理,甚至有一丝舒适的感觉。而且,他并不在意自己的血液和指纹留在现场。这个人的心理状态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以上都是一些犯罪细节。其实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长达十几年的虐杀案平行时间,高一直还像普通人一样经营着自己的小日子:他家庭挺美满的,妻子性格开朗,两个孩子也是读书的料子。当他觉得去包头打工更有赚头时他便去包头打工。除此之外他的业余爱好是跳舞、打麻将。


这种双重身份的现象并不是特例,很多连环杀人犯都有这个特征。比如2004年落网的辽宁张青香,他奸杀7人。但是作为普通人身份的他也有稳定的生活、工作和家庭,甚至有三个孩子。再如内蒙古连环杀人犯赵志红和王绍忠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周围人眼中的老实人、好丈夫。


回头说高,他是怎样把杀人狂这个身份和一个普通中年男子的身份处理的井井有条,毫无违和的?根据美国犯罪心理学学者Ronald M. Holmes所著的《Serial Murder》一书的理论,他将连环变态杀人案分成4种类型:1幻觉型。2使命型。3享乐型。4控制型。


犯罪心理学经典书目:Serial Murder

高的状况明显是享乐型,即从连环杀人中获得心里的愉悦和满足。冷酷点说,在高眼里,虐杀只是他的一项爱好,受害者对于他来说只是无名的人偶。所以当他杀完人,他就可以若无其事的去继续他的生活——去跳舞、去赚钱。没有负罪感,没有忏悔。而且在闲暇之时,他会想回味一道菜一样,对那些杀人片段反复咀嚼,再看看网上众人对此事的评论和推测,呵呵一笑,跳起一支死之舞。


当高被逮捕时,很多朋友一遍遍追问杀人动机,并结合什么体制、时代、中国教育进行了过多的阐释和想象。其实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他就是以虐杀为乐,刚开始从老家跑到白银杀人,后来他去包头打工,便在包头又杀了起来。就是这么简单,没什么理由,和什么时代、地域、体制、教育没有关系。


所以,试着去理解他的世界是徒劳的。真正有建设性的事,就是像刨土豆一样,把他从地里刨出来,然后干掉他。


  暗夜追凶 

杀人狂甜美一天,警察便耻辱一日。


事实上高承勇在犯案时留下了海量的证据:血、头发、指纹、脚印。如此多的证据却抓不到犯人,很多人骂警察无能,当地警察被骂的即憋气,又委屈。


当年的犯罪现场


同时,可能是受电影和动画的启发,很多网友认为犯罪心理画像(或者说犯罪侧写)是一门高端帅气的技术。白银案恰成了推理爱好者半指点江山半消耗脑力的对象。很多人推测是屠夫、医生、理发师、维修工,甚至将他猜想为为警察或双性人。一路推理下来,越来越歪。心理侧写的最大问题就在这:充斥着太多不确定因素,错一步整个局面就歪了


其实早在2004年,甘肃警方就公布了比较完整的犯罪心理画像:嫌疑人大约在1964年至1971年之间出生,男性,年龄大约在33岁-40岁之间,身高约月1.68米至1.76米。此人应该是在白银长期居住,有较严重的性变态心理,或者生理缺陷,特别是具有性功能间歇性障碍症,对女性怀有仇恨心态。并且根据调查发现,该嫌疑人在白银市区独居,还与内蒙古包头市有一定的联系,其性格特征基本趋向于内向、抑郁、冷漠,不善交际,孤僻不合群,做事极有耐心,并且具有非常明显的双重性人格,做事隐蔽性极强。这个推理大约只准一半,但再准,该逮不着还是逮不着。


当年警方给高承勇画的模拟画像

事实上,我们国家警察办案,主要有以下几个刑侦技术:


1 化检验和毒物分析。


2 痕迹检验:包括指纹、鞋印和犯罪工具印痕的检测、交通工具痕迹、牙齿撕咬痕迹。


3 DNA检测。


4 文件检测。


大家注意没,最重要的刑侦技术清一色是检测类的。所以所谓的犯罪心理画像只是一个刑侦辅助手法。有助于缩小和精准犯罪嫌疑人排查的范围。通过一个犯罪心理画像,帅气的破掉一个变态凶杀案,那只是动画片和电影中的情节。


事实上,这种无差别随机作案的变态凶杀,破案难度巨大。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武伯欣说过:在侦办刑事案件时,警察的首先要排除是否是变态杀人案件。因为变态杀人案是无逻辑的无差别犯罪,采用一般的侦查措施很难侦破。在现实中,白银案的侦破只能是通过搜集犯罪人的信息,组织大量人力进行排查,别无捷径。


公安部八大刑侦专家之一:崔道植

实话实说,警方对这个案子已经非常努力了。从2001年开始,白银案一直是公安部挂牌的大案,是史无前例的八大专家都坐镇指导过的案子。光在当地收集指纹和DNA信息,十几年间就已经排查了数轮,累计人数16万。之所以花费这么大人力还没破,就是因为:1高之前没有案底,从档案中查不出来。2几次排查时,高就不在白银,每次排查都根本排查不到他。


高每次犯案后就返回老家青城躲着,青城镇离白银市40公里。但在行政归属上却是两个不同的地级市。当年在白银区进行的排查,没有涉及到黄河对岸的青城。

每次排查完,都是一种大海捞针的绝望。说句不好听的,警方在做足充分的调查和取证后,就看杀手能不能露出破绽,自投罗网。猎杀变态杀人狂,需要缜密、耐力还有运气。运气很重要,有时是杀人犯站在运气高地的,比如韩国华城杀人狂就永远的隐匿了。



八十年代白银和现在的对比

从高第一次作案到今天,二十八年过去了,时间已经改变了很多事情。

当年的白银从一个蓬勃的矿业小城成为一个资源枯竭的城市。

当年的犯罪现场几乎都被拆迁了,建起了高楼。

当年被这个故事吓得人心惶惶的孩子们都结婚生子了。

受害者家属都已经默认命运的不公,回避谈这件事情。

当年高在杀人后,喜欢从容地在受害者家里洗手,他将一盆血水留在了犯罪现场,自己甩着干干净净的手若无其事的继续其隐秘人生。他觉得时间也是一盆水,可以把他的罪恶给稀释掩盖掉,若无其事的度过余生。他以为一切都结束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结束,那些血腥小秘密能够藏到永远。

长时间的磨耗最让人丧气,把事情拖入一个很恐怖的境地:没有结果、没有意义。就像电影《杀人回忆》里的警察,多年后呆呆望着当时的事发地,成为茫茫田野。

但是幸运的是,运气并没有站在高承勇那里,警方在无意中发现了他亲戚的DNA线索,顺藤摸瓜从洞窟里挖出了他。这是偶然,但也是必然的结果,毕竟警方竭力追捕了28年,坚持了28年。



案子破了,小城轰动一时,互联网也热闹了几天。可以预料到的,这个杀人案慢慢会沉淀下来,会被写进小说,拍成电影,即使我们这代人都死了之后,这个故事还会被不断讲起。

但最重要的是,后来的人们无论再怎么渲染这个故事的血腥和恐怖,都会在结尾释然地说道:然而,这个案子破了。


参考资料:

1赵桂芬:《性侵害或施虐系列杀人犯罪人特征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4第三期。

2吴宗宪:《国外系列杀人案件研究概述》,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第3期。

3宋胜尊、李向玉;《对三十例残害女性系列杀人案的实证分析》,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陈健;《性变态杀人案件的特点及其预防对策》,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赵桂芬、郝宏奎:《性变态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特征》,公安研究,2002年01期。

6郭冰:《连环犯罪案件罪犯心理特征分析》,公安学刊,2004第4期。

7曹江:《我国公安机关刑事技术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上海交大2012硕士论文。

8 Serial Murder,Ronald M.Holmes,SAGE Publications,198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