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本期目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
论习近平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空间治理观
许伟
哲学研究
毛泽东“实践论”的创立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认识论的开展
李维武
实践哲学的理性之维
阎孟伟
美国犹太教改革派的百年嬗变:三个向度的解读
傅有德
文学研究
中华美学的唐诗品格
陈望衡
唐太宗的西晋文学情结与唐代文学的“祖宗之法”
吴光兴
新闻传播学研究
论作为关系表达的传播内容范式
喻国明 张珂嘉
品牌传播研究的新范畴与新内容
——基于发生学的认识图式
姚曦 邓云
新型主流媒体的叙事嬗变与话语创新
刘果
经济学研究
关税壁垒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丁一兵 张弘媛
新冠肺炎疫情下金融业危机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
尹振涛 陈冠华
法学研究
行政许可与合同效力
——以商品房预售为对象的分析
常鹏翱
我国高校监察制度的性质、功能与改革愿景
秦前红 石泽华
论特别行政区宪制基础的变迁及其意义
胡锦光 刘海林
社会学研究
贫困梯度蜕变、梯度呈现与创新贫困治理
——基于社会现代化视角的理论探讨与现实解读
刘祖云
名家访谈
美好生活追求与“美政”之美
——一个美学问题的前瞻性探赜
郭齐勇 彭富春 黄柏权
论文摘要
论习近平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空间治理观
作者:许伟(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理工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摘要:习近平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空间治理观,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空间治理立场、以时空辩证法为基础的空间治理理念、空间分区与统筹协同的空间治理方针、空间流动性阻断与重构的空间治理着力点以及现实与虚拟双层推进的空间治理路径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空间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通过空间治理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空间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关键词:习近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空间治理;空间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实践论”的创立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认识论的开展
作者:李维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20 世纪 30 年代,毛泽东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奋点由本体论移至认识论,创立了“实践论”哲学体系。从中国哲学史坐标系看,“实践论”的创立是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认识论开展的重要成果,从认识论路向深化了中国知行观的现代开展,以实践为基础推进了中国现代认识论的体系建构,作为方法论发展出一整套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和传统更新作出了重要贡献。进至 20 世纪下半叶,如何发展和超越“实践论”,又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毛泽东;实践论;知行观;认识论;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实践哲学的理性之维
作者:阎孟伟(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实践哲学的理性之维是指不依赖于经验世界的“纯粹理性”,它与人类实践、特别是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须臾不可分离。休谟关于从“事实判断”不能推出“价值判断”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尽管某些事实与价值相互缠结,但价值判断的根据不是来自经验事实,而恰恰是来自人的纯粹理性。人们的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所遵循的规范或法则,也不是直接来自经验世界,而是出自人们对“自由”的理性设定。马克思从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出发确定人的自由本质,从而也是从“自由”这个前提出发,展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研究。实践哲学的理性之维体现着人类改变世界的创造力,同时也体现着人类为自身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立法”的能力。
关键词:实践哲学;理性之维;纯粹理性;价值;自由
美国犹太教改革派的百年嬗变:三个向度的解读
作者:傅有德(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自 1885 年以来,美国改革派犹太教共发布了四个历史性文件。这四个文件反映出美国改革派犹太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民族性与普遍性(个别性与一般性)之间、神圣性与世俗性之间时而激进前行、时而回归后进的历史轨迹,也可以见到那些改革派领袖们或澎湃激情、或犹疑徘徊的心理路程。其中,1885 年的《匹兹堡纲领》最为激进;1937 年的《哥伦布纲领》趋于保守,但仍然没有回归到位;1976 年的《旧金山纲领》回归到了改革派之最保守的形态,可谓矫枉过正;到 1999 年匹兹堡《原则声明》,一个偏于神圣或保守但仍然属于进步主义的美国改革派犹太教趋于稳定。
关键词:改革派;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普遍性;神圣与世俗;《匹兹堡纲领》;《哥伦布纲领》;《旧金山纲领》;匹兹堡《原则声明》
中华美学的唐诗品格
作者: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唐诗及唐朝诗学塑造了中华美学的主要精神、核心理论和基本品位,包括中国美学“教美合一”的审美宗旨、“哲美合一”的审美范式、“以诗性为本”的审美品位、“崇骨尚气”的审美品格。“骨”与“气”指昂扬向上的生命精神,在唐诗中最为突出的生命精神是天地气概、国家意识、重义贵情、自信乐观、豪放雄强。这些精神因唐诗的审美力量而影响到全社会,成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传统。唐诗和唐朝诗学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影响甚至培育着其他的艺术。唐诗和唐朝诗学对其他艺术的深层次影响,不仅奠定了中国艺术以诗为灵魂的传统,而且奠定了中国审美意识以诗为旗帜的传统,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
关键词:司空图;唐诗;唐朝诗学;审美宗旨;审美本体;审美范式;诗性品位
唐太宗的西晋文学情结与唐代文学的“祖宗之法”
作者:吴光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摘要:唐太宗李世民御撰《晋书·陆机传论》,是他晚年对陆机的定论,其论反映的西晋文学情结,不仅关乎他个人的文学趣味,而且在当时的文学观念语境与历史背景中也顺理成章。一者,隋唐政权与十六国北朝一脉相承,对于正统性的根源认同,自然偏向推崇西晋。二者,中古隋唐时期,唯美的、贵游的文学正统趣味,客观上正是以陆机为主要典范的。三者,作为三百年王业的创始之主,唐太宗的文学趣味、文学修为,可称为唐代文学“祖宗之法”。从文学史长时段的角度观察,明人有关唐太宗文学趣味与唐代文学价值取向之间具有特定关系的论断,言之成理,值得重视。
关键词:唐太宗李世民;陆机;西晋文学;帝京篇
论作为关系表达的传播内容范式
作者: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张珂嘉(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播领域从传播的边界、传播要素构成到传播的构造与机制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内容作为传播的一个要素,始终是整个传播领域中最具基础意义的元素。然而,长期以来“内容即资讯”的单一维度范式已不足以解释与把握目前和未来的传播现象及传播效果的发生机制。因此,发现和把握新的内容范式——作为关系表达的内容,进而认识关系型内容的逻辑、价值、功能及应用模式,对于未来传播的实践与学术研究而言,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内容范式;关系表达;维度拓展;价值与功能;传播内容
品牌传播研究的新范畴与新内容
——基于发生学的认识图式
作者:姚曦(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邓云(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品牌传播的本质性因素即品牌信息的传播。在本质性因素与数字技术、全球一体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品牌传播研究原有思维图式发生“同化”和“顺应”的变化,形成新的研究“范畴”与“内容”,并构成新的框架体系,包括数字传播环境下的品牌传播、数字时代的品牌认知、品牌的跨文化传播、国家形象和国家品牌战略、品牌修辞研究和品牌传播比较研究。与此同时,以品牌信息传播为核心,以数字化、跨学科和全球化为认知背景,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发展新的研究路径,可对品牌传播研究新的内容范畴形成具有普遍诠释力的研究范式。其中,品牌传播研究新的框架体系为研究范式创新也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依据。
关键词:品牌;品牌传播;发生学
新型主流媒体的叙事嬗变与话语创新
作者:刘果(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新型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和传播领域的理念变革,带来传者框架和受者框架的重建,是其叙事话语嬗变的根本原因。其叙事嬗变和话语创新体现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修辞等方面, 具体表现为内聚焦叙事视角的广泛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声音仍为主流)、三种新型叙事结构对传统新闻报道“倒金字塔”式结构的突破,以及体现真实、激活情感等新闻叙事修辞策略的拓新。其叙事话语表达的守正创新,可助力其消弭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之间的鸿沟、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与主导权和提高舆论引导“四力”。
关键词:新型主流媒体;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修辞
关税壁垒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作者:丁一兵(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张弘媛(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关税壁垒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各项指标具有以下影响:有效提高了中国各产业上游度指数并减少了下游度指数,从而引致价值链位置相对更快地攀升;对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综合影响是正向的;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中国应以关税壁垒这一外部压力为契机,突破“低端锁定”的困局,淘汰相对落后的产能,推动中低技术行业进行产业升级。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关税壁垒;贸易摩擦;制造业
新冠肺炎疫情下金融业危机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
作者:尹振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陈冠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摘要:金融业危机管理是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初步建成危机管理的制度体系,但仍需在金融领域加以完善。金融业危机管理具有不同于其他领域危机管理的特点,包括附属性、跨国性、常规性和长期性等,其法治化也面临诸多挑战。金融业危机管理法治化建设应坚持公开透明、合理化、责权利效相统一以及尊重经济规律与商业习惯的原则。危机管理各参与主体应在法治化框架下参与危机管理活动,尤其是金融监管部门应不断提高危机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引导各参与主体共同提高金融业危机管理能力。
关键词:金融法治;金融监管;危机管理;新冠肺炎疫情
行政许可与合同效力
——以商品房预售为对象的分析
作者:常鹏翱(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以商品房预售为分析对象,可以看出行政许可对合同效力的影响。预售许可的作用在于引发后续的预售合同网签备案等管制机制,它决定了预售合同能否适当履行。预售许可能有效遏制违规预售,无须否定预售合同效力。预售许可旨在控制预售合同的履行,预售合同的效力不是其管制目标。预售会转化为现售,预售许可的申请由出卖人决定等要素综合在一起,使预售许可无法影响预售合同的效力。与预售许可同类的许可不能影响合同效力。
关键词:商品房预售;行政许可;管制机制;合同效力;公私法衔接;《民法典》
我国高校监察制度的性质、功能与改革愿景
作者:秦前红(武汉大学法学院)
石泽华(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高校监察机构作为校内负责行政监察工作的职能部门,由高校自主设置并主要执行内部纪律规则,与行政监察部门“异体同质”并形成共治关系。高校监察制度兼有实现政纪自察和维持学术自律之现实功能,后者与高校学术惩戒制度之功能并行不悖,但必须尊重中国高校的学术传统和学术规律。将高校纳入国家监察范围应属必要,但两种监察之职能交叉主要限于廉政监察层面。因此,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该制度之调整主要表现为规则制定、政纪追责和人员产生的双重化倾向。未来高校监察制度仍有存续价值,其对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可行方案是在既往“以内部监察和纪检约束为主渠道”的模式之上完善创新,包括例外性地嵌入监察派驻制度,明确派驻情形、授权形式、领导体制、机构设置和职责权限;通过监察对象和职责权限的区分与衔接,理顺高校监察机构与监察委员会及其派驻机构的监督关系;行政监察与人事监管相分离,处理好学校监察机构、教职工所在单位和人事部门的关系。在廉政监察之外,国家监察不宜直接介入高校内部监督工作,可以通过强化对在高校学术专业发展方面具有监管职能的政府部门和专业性人民团体的监察,进一步推进高校内部监督法治化规范化。
关键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高校监察;学术自律;廉政监察;派驻制度;人事监管
论特别行政区宪制基础的变迁及其意义
作者:胡锦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刘海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 其根本标志是香港和澳门的宪制基础发生了性质上的转变,并由此形成了全新的宪制秩序。在香港和澳门回归前后的一段时间内,比较流行的看法是:《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分别构成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新的宪制基础。为了克服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强调《宪法》的重要性,“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成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这一命题应运而生,并得到中央的确认,也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宪法》与《基本法》存在效力上的位阶差异,《基本法》依据《宪法》而制定,在“共同构成”中两者并不是平行地、混合地发挥作用,《宪法》在其中发挥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命题之下,明确《宪法》是特别行政区的根本宪制基础,阐发《宪法》根本性、独特性的作用,对于丰富这一命题的内容、增强这一命题的说服力,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宪法》;《基本法》;特别行政区;宪制基础;宪制秩序
贫困梯度蜕变、梯度呈现与创新贫困治理
——基于社会现代化视角的理论探讨与现实解读
作者:刘祖云(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暨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摘要:在我们即将告别绝对贫困并际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历史关口,从理论与现实结合的角度探讨贫困现象及贫困治理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从传统型农村贫困到现代型城市贫困的梯度蜕变,既展示了贫困基本类型的变化,又凸显了贫困原因的不同;从生存型绝对贫困到发展型相对贫困的梯度蜕变,既表明了有些人面临生存危机和发展障碍,也彰显了保护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群体贫困与个体贫困的梯度呈现,反映了群体贫困成因及影响的社会性;贫困存量与增量的梯度呈现,反映了贫困状况不同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贫困梯度蜕变及其呈现对创新贫困治理认知的启示是:贫困治理具有系统性,因而需要协同治理;贫困治理具有长期性,因而需要构建长效机制;贫困治理具有艰巨性,因而需要多一些困难准备。贫困梯度蜕变及其呈现对创新贫困治理实践的启示是:我们应在重点治理的基础上推进协同治理,在减少贫困存量的基础上防止贫困增量。
关键词:贫困;梯度蜕变;梯度呈现;贫困治理;认知创新;实践创新
美好生活追求与“美政”之美
——一个美学问题的前瞻性探赜
作者: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
彭富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美学研究所)
黄柏权(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编者按:2018 年 10 月 23 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郭齐勇教授、彭富春教授和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柏权教授作为嘉宾赴武汉市中华文化学院(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为港澳台侨人士做了以“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美学”为题的思想对话。这场对话由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尹晨芳主持(下文简称主持人)。在这场对话中,三位教授就美的本质和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美学思想形成的轨迹以及如何从美学角度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现将这场对话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关键词:美的本质;美政;美好生活;中华美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改革开放
扫描二维码 阅读全刊电子版
点
阅读原文查看电子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