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部 武大文科学报 2021-09-20



本期目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建专栏)

●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


小康社会理想及其实现

江畅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法治基因及其百年历史演进

叶海波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理阐释

江国华


哲学研究

论密里本德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辩证理性思想

乔瑞金  贾文雅


论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概念

敖琴  彭坚


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主题之疑难的解决

王成军


文学研究

●  古代中国族群、文化与图像专题研究


俗文学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

廖可斌


方物:从永州摩崖石刻看文献生产的地方性

程章灿


法学研究

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过程及面临的挑战

秦天宝


人工智能时代个性化定价算法的反垄断法规制

周围


经济学研究

营商环境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基于制造业层面的分析

邹薇  雷浩


从加密资产视角探寻中国资本流出的应对策略

张焞


教育学研究

对大众高等教育平等政治乌托邦的哲学反思

张文喜


关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袁利平  姜嘉伟


管理学研究

我国社会保障研究的轨迹与前沿探析——基于CSSCI 数据库 1998 年至 2018 年初的文献计量

刘丹丹


论文摘要


小康社会理想及其实现

作者:江畅(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小康社会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这种理想转变为奋斗目标,进而使奋斗目标在全社会得到实现。当代小康不只是经济小康、温饱型小康、个别人的小康,也是全面小康、殷实型小康、全体人民的小康;不只是小康之家意义上的小康,更是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全面改善意义上的小康;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指向,而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阶段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业,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经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可以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增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凝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关键词:全面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一百年”目标;民族复兴;美好生活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法治基因及其百年历史演进

作者:叶海波(深圳大学法学院、深圳大学合规研究院)

摘要:党章是根本性的党内法规,是制定其他党内法规的基础和根据。在马列主义党建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章建设,自成立伊始便制定党章并不断强化党章的规范性,以党章为基础和依据形成并统一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依规治党中根植法治的基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依规治党经历了自发产生、自主推进和自由规划的渐进历程,其中隐含的法治基因也经历了被抑制、快速壮大、显化于外并统领党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主要遵循规范体系内在统一和权力有效制约监督的法治原则。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法治理念和基本方略,推动并保障了法治中国的建设。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法治中国;党内法规;建党100周年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理阐释

作者:江国华(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了深入理解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必要基于学理逻辑,选取习近平关于法治与政治、法治与改革、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法治与现代化这“五对关系”的论述,对法治新理念展开法理论证;基于规范逻辑,围绕法律规范体系、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三大规范体系建设,完成法治新思想的规范建构;基于实践逻辑,从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公正司法、创新社会治理、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构设法治新战略的实现机制。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国;学理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


论密里本德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辩证理性思想

作者:乔瑞金(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贾文雅(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摘要:英国著名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拉尔夫·密里本德以辩证理性的国家理论享誉世界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密里本德基于唯物史观思想,聚焦国家制度、国家权力和国家职能等重大主题,理性分析资本主义的现实困境和存在的根本问题,辩证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形成了以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辩证理性思想。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善本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善念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导意识,善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内涵。密里本德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辩证理性思想对于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颇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密里本德;国家治理;国家制度;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善本;善念;善为


论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概念

作者:敖琴(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彭坚(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现实是西方哲学史上被持续关注的问题。通过对现实概念的重新解读和运用,马克思实现了对旧哲学的超越,现实概念也成为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关键之一。马克思对现实的理解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又蕴涵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对现实概念的使用主要有四种语境,它们分别表征着马克思现实概念的四重规定性:现实是独立于并决定着精神世界的感性存在,现实是以物质实践活动为形成和发展根本途径的感性存在,现实是标示客观必然性的历史性存在,现实是本质与现象统一的感性存在。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现实;感性;实践


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主题之疑难的解决

作者:王成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摘要:因为在形而上学主题上的模棱两可,亚里士多德始终未能清楚说明他所说的“第一哲学”(“神学”)何以就是普遍科学,也未能澄清形而上学的真正性质。面对亚氏留下的疑难,阿维森纳、阿威洛伊这两位阿拉伯哲学家分别主张以“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和“分离实体”作为形而上学的真正主题,并冀望藉此说明作为存在论的形而上学与作为神学的形而上学的统一。托马斯·阿奎那则借助于对科学之主题与目标的严格区分以及对分离性和普遍性的重新阐释,主张公共存在者是形而上学的真正主题,而分离实体则是形而上学所追求的目标。他的阐释方案不仅避开了两位阿拉伯哲学家的含混与困难,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亚氏留下的难题,而且还使形而上学真正完成了从神学向存在论的转变。

关键词:托马斯·阿奎那;形而上学;普遍科学;神学;公共存在者


俗文学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

作者:廖可斌(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摘要:俗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的通俗性。确定俗文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应该具有辩证眼光。广义的俗文学和狭义的俗文学两个概念可以并存。俗文学研究是符合国际学术潮流的具有巨大潜力的研究方向。文献基础和理论方法是决定俗文学研究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陈寅恪《论〈再生缘〉》是俗文学研究的楷模。全国古籍普查和海外汉籍调查为搜集俗文学文献、推进俗文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关键词:俗文学;全国古籍普查;《再生缘》


方物:从永州摩崖石刻看文献生产的地方性

作者:程章灿(南京大学文学院)

摘要:永州位于潇湘二水交汇之地,又处于荆楚—岭南南北交通要道之上,其独具特色的“水石文化”,为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提供了自然地理的条件。中唐时代,生性浪漫的文学家元结对永州山水泉石情有独钟,他对阳华岩、朝阳岩、三吾胜迹的命名与文化开发,他对《大唐中兴颂》的改写与书刻,使永州摩崖成为南北乃至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并由此形成永州摩崖石刻的三大特色系列:偏重政治性的铭颂、偏重文化性的榜题以及偏重文艺性的诗文。这不仅丰富了永州地方文化和古代石刻文化的内涵,而且从一个特殊角度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与特色。

关键词:永州;摩崖石刻;元结;方物;名胜古迹


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过程及面临的挑战

作者:秦天宝(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摘要:考虑到国土面积和经济实力,中国可以在保护全球环境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途径是通过参与、履行主要的多边环境条约。通过对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履约过程进行文本分析、历史考察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更新、国家环境利益认知的拓展、经济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全球环境治理态度的转变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中国在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过程中发生“追随者—重要参与者—积极贡献者”的角色演变。了解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分析中国在继续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发展理念更新但经济发展模式仍未完全转型;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始受到重视,但尚未进入主流视野;经济科技水平提升但投入还需要增加;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能力受限。这种分析框架及结论对研究中国以及与中国类似的其他发展中大国积极履行其他的多边环境条约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公约》;全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发展观


人工智能时代个性化定价算法的反垄断法规制

作者:周围(武汉大学法学院、网络治理研究院)

摘要:个性化定价算法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精准评估和预测可以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产生强化竞争和扩大产出等一系列积极效果,但也可能产生大数据杀熟等导致竞争扭曲的垄断行为。对个性化定价算法的规制应结合传统价格歧视理论,从歧视对象、歧视行为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加以分析。对于不同类型的个性化定价算法应做区分处理,而对个性化定价实施效果需从发生场域、判断标准以及证明程度等方面加以评估。虽然囿于算法运算能力、算法函数设计等客观的技术瓶颈,个性化定价算法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目前还未真正涌现,但个性化定价算法对消费者的剥削是潜在且可确定的。鉴于此,中国反垄断法律实践还需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探究规制个性化定价算法的合理框架。

关键词:个性化定价算法;价格歧视;大数据杀熟;人工智能;《反垄断法》;数据画像;个人信息保护


营商环境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基于制造业层面的分析

作者:邹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雷浩(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将营商环境纳入资源错配理论研究框架,将分省份市场化指数(营商环境的代理变量)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匹配,实证检验营商环境对行业资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提升营商环境对行业资源错配有改善作用,营商环境每提升一个百分点,行业资源错配降低 0.742%。中部地区的效应最为明显,东部次之,西部不显著;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效应强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资本错配的改善强于劳动力错配改善。就改善扭曲的类型而言,主要改善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不足,而不是配置过度。营商环境通过降低企业利息负担和降低企业负担的地方税率两条路径改善行业资源错配,前者能同时改善资本和劳动力错配,而后者仅能改善行业劳动力错配。政府需要从招商引资向提升营商环境进行角色转变,调整出口结构,优化产业集聚程度,降低市场主体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改善行业资源错配。

关键词:营商环境;资源错配;产业转型升级;中介效应


从加密资产视角探寻中国资本流出的应对策略

作者:张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摘要:随着金融科技的方兴未艾,加密资产因其隐秘性成为资本外流的媒介。虽然总体上加密资产之体量还不足以产生系统性影响,但依照其增长趋势,仍然具有颠覆未来的可能性。加密资产的自身特性导致了其存在的市场需求,驱动要素明显。为充分实现加密资产的正向价值,应当优化中国资本流出应对政策,实现从管制到管理,疏堵结合。故建议完善法律规制、增强机构监管、完善科技监管、推动数字人民币发行。

关键词:资本流出;加密资产;数字人民币;金融监管;金融稳定;比特币


对大众高等教育平等政治乌托邦的哲学反思

作者:张文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摘要:随着欧美大众高等教育取代大学精英主义,通过大学教育促进社会平等的理念遭遇了政治哲学的拷问。反思已有的大学理念需要借助当代文教哲学精神。高等教育的精英主义化和大众化理念之间的争辩实质上是关于人的教育方式的两条不同路径之争。对此,哲学方面的怀疑主义甚或虚无主义把“天才”或个别天赋孤立起来并使之相互对立,教育的形而上学在这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们必定会制造一种比人口数量极化或不同阶层之间的分裂更为内在的分裂,其本身使天赋和教育造成的差别得不到真切的理解。对大学教育理念的批判性研究表明,西方社会多次失败于那些精英应用人文社会科学以求平等结果的尝试。今天,西方的大学教育已成为“混乱的”民主的渊薮。大众高等教育无力摆脱这种伪造关于天才、大众社会、文化、国家等与教育之间虚假同一性学说的理论困境。唯有恢复或达到人和环境与教育间的辩证关系的定位,才能消除这里的矛盾。实践在不断提醒这样的定位,工人阶级则是对这种定位的承诺。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教育;精英教育;平等;政治哲学


关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作者:袁利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姜嘉伟(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的应有之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置于时空场域的具有内在组织秩序与外部表现形式的系统结构,它以防范内部潜在冲突为需求,以反映内部关键要素为类型,以展现内部发展趋势为特征,以形塑内部运作载体为模式。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行动上可围绕文化环境塑造、制度保障供给、科学管理应用、人才体系优化和社会主体聚合来展开,以激发现代乡村建设热情、奠定乡村持续发展基础、引导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乡村人才供给渠道和形成乡村治理有序格局旨归,由此拓展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治理;教育扶贫;教育服务


我国社会保障研究的轨迹与前沿探析

——基于CSSCI数据库1998年至2018年初的文献计量

作者:刘丹丹(山东大学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摘要:社会保障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该领域的研究不乏综述性研究,但文献计量方法应用得较少。基于 CSSCI 数据库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借助 CiteSpace 可视化方法展示发文量居前的作者和机构,利用共词和聚类分析梳理该领域研究的聚焦点和轨迹构建战略坐标图,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背景及历程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基金管理、可持续等聚类属于基础研究课题;城乡一体化、供给侧改革等为热点课题;社会保障供求、参保行为等新颖度高但关注度不够,是该领域的潜在研究课题。

关键词:社会保障;CSSCI 数据库;人口老龄化;城乡一体化;供给侧改革


扫描二维码 阅读全刊电子版



阅读原文查看电子目录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