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本期目录


跨学科研究

●  人工智能研究


一种关于“判知结论浮动”现象的多元主义解释框架

徐英瑾


迈向可解释的交互式人工智能:动因、途径及研究趋势

吴丹  孙国烨


论人工智能算法的法律属性与治理进路

王德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建专栏)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论中国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主要特色

周叶中  任澎


哲学研究

恩格斯的解释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桑明旭


胡塞尔论真与真理

王路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戴茂堂  葛梦喆


经济学研究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产业创新效应

李政  王思霓


数字货币与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及人民币国际化新机遇

戚聿东  刘欢欢  肖旭


互联网使用与信贷排斥的缓解——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

韦倩  徐榕


数据资产与科技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宽带中国”准自然实验的研究

孙颖  陈思霞


社会学研究

●  聚焦新冠疫情防控与公共安全


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反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治理

张文宏


社会资本与疫情风险的应对

边燕杰  缪晓雷  鲁肖麟  等


论文摘要


一种关于“判知结论浮动”现象的多元主义解释框架

作者: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判知结论浮动”指的是面对同样的信念,只要产生这个信念的内外条件发生了变化,知识裁判人就会对这个信念本身的知识地位做出不同的评估。英美知识论学界用于解释判知结论浮动的主流理论,包括语境主义、比对主义、不变主义,等等。这些理论都可以被顺化为一个统一的概率学框架。根据这一框架,一个信念P 的知识地位的稳固程度,取决于这个信念本身抵御其“异常使真者”之颠覆的能力,抵御力的大小,也可以得到概率学的表征。“异常使真者”能引导主体产生P 的信念,却又不是直接与P 对应的那个“正常事实”,而是某个非常反常的、其出现又具有极大偶然性的事实,因此,“异常使真者”的引入是会削弱信念P 的知识地位的。不过,对于到底哪些具体的认知因素可以充当“异常使真者”这一点, 统一框架持一种多元主义的态度,亦能够方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以多元主义态度应对各种关于判知结论浮动的成因。西方学界针对判知结论浮动问题的主流解释方略,往往夸大某个导致判知结论浮动的因素的影响力,忽略了其他成因,难免陷入“盲人摸象”之境地。

关键词:概率;判知结论浮动;语境主义;不变主义;固知需求;异常使真者


迈向可解释的交互式人工智能:动因、途径及研究趋势

作者:吴丹(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孙国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功能愈发强大,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在人机交互协作成为常态的背景下,人们对人工智能可信任度及交互体验的要求也随之增高,机器的可解释性受到广大用户的高度重视,可解释的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相关领域的重要议题。要迈向可解释的交互式人工智能,应当从设计指导性的框架准则、开发良好的算法模型、深入研究用户需求、构建个性化的交互式解释系统、展开有效的可解释性评估等方面发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可解释性;系统透明度;用户信任


论人工智能算法的法律属性与治理进路

作者:王德夫(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算法专注于解决“如何实现智能”这一特定的技术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技术方案,相关的法律治理也围绕这一基本属性而展开。在人工智能算法设计和自我完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知识与相关利益,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进行确认和分配;而对于如何平衡投资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以及如何使法律监管突破黑盒障碍等问题,则应设计专门制度予以解决。通过创新性的“算法可理解+数据可信+参数可解释”治理架构,结合算法识别、数据可信以及算法可理解等基础性规则,可以突破算法解释、平台责任等现有治理手段的局限,确保技术理性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相互促进。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算法治理;知识产权;算法可理解;数据要素市场;数据安全;数据可信


论中国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主要特色

作者:周叶中(武汉大学法学院)

          任澎(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重要环节。中国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最主要的特色有三点:一是把坚持党对国家安全法治工作的绝对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具体体现在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体制和国家安全立法、执法、司法、法治监督等方面;二是把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作为价值本位,深入贯彻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三是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并将其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关键词:国家安全法治;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恩格斯的解释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桑明旭(苏州大学哲学系)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的误读、批评与马克思主义理解史上解释学视域的 开启密切相关,过度强调文本理解过程中读者与作者的间距,也就放大了恩格斯与马克思的思想差异。在方法论层面对此深度回应,要求我们回到恩格斯本人的解释学立场。事实上, 恩格斯尽管没有使用过“解释学”概念,但在其关于“理解”“解释”的相关论述中,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序言、马克思遗稿整理出版的说明以及与诸多马克思主义“误解者”的论战中,却表达了极其丰富的解释学思想。这些思想涵盖了理解的本质及其对象、理解的条件及其限度、文本的意义及其来源、理解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正确理解的可能性、理解的对错之分及其判断标准等诸多解释学基本问题。当前,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恩格斯的解释学思想,对深度驳斥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的诘难、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关系以及“回到马克思”“让马克思走进当代”的关系、正确审视不同解释学流派、系统构建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解释学;理解的性质;文本的意义


胡塞尔论真与真理

作者:王路(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清华大学哲学院)

摘要:胡塞尔与“真”相关的论述属于现象学的基础部分,相关讨论内容丰富。他不太区别使用真(Wahrheit)和真理(Wahrheiten),却谈论对“真”这一概念狭窄的和扩展的理解:谈论各门科学的真理与科学的一体化的“真”,谈论与明见性相关的“真”,与“S 是P”对应的“真”,与“是”对应的“真”。借助句子图式可以看出,胡塞尔的相关论述有些明确,有些含糊, 但他对“真”这一概念的重视,对它做出一些区别的努力,阐明相关问题的企图,乃是清晰可见的。胡塞尔的研究对我们理解西方哲学中关于“真”这一概念的认识、重视和思考极富启示。

关键词:胡塞尔;《逻辑研究》;真;真理;分析哲学;句法;语义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作者:戴茂堂(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葛梦喆(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哲学是面向普遍性问题的。哲学思想越是具有面向普遍性问题的解释力,就越接近真理和智慧。哲学面向普遍性问题常常遭遇两个“两难”。一个两难是由差异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紧张产生的,涉及哲学如何去回应亚里士多德说的“哲学始于惊异”以及海德格尔所说的“哲学本质上就是令人惊讶的”;另一个两难是由客观普遍性与主观普遍性之间的紧张产生的,涉及哲学如何去回应康德说的“两个普遍性”。破解第一个两难的关键在于努力在普遍性与差异性之间保持张力;破解第二个两难的关键在于重新评估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普遍性。关切哲学的普遍性面向问题,能够启迪我们重建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张力关系,在保护特殊性的前提下承担起维护公共性的重任。

关键词:哲学的普遍性;哲学的主观普遍性;哲学的客观普遍性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产业创新效应

作者:李政(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王思霓(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单纯依靠提高研发投入总量已经难以满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需要,产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在越来越大程度上取决于研发支出结构的优化。基于2007-2017 年中国大中型企业数据,通过建立联立方程分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可以发现:应用研究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具有倒U 型作用,基础研究投入可以持续提升产业创新绩效,一部分通过基础研究的自主创新激励效应实现,另一部分通过提高应用研究的技术吸收能力间接实现。中国产业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机遇期,只有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强劲投入势头,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整体协同度,针对不同行业分类施策,才能实现产业发展动力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关键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创新绩效


数字货币与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及人民币国际化新机遇

作者:戚聿东(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刘欢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肖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与管理学院)

摘要:数字货币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全新的技术属性和运行特征使其成为 优质国际货币符号。数字货币通过技术赋能加速了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为国际货币体系竞争增加了数字化新维度。首先,数字货币通过技术赋能缓解了国际货币市场的失灵现象,通过网络重塑,使国际货币在职能和空间上展开升维竞争。其次,数字货币推动货币职能的“解构”与“重组”,开辟了货币国际化的新路径。在此背景下,各国均呈现出对数字货币发行的积极态度,并逐渐形成以跨境支付体系为起点、以量变推动质变重塑国际货币体系的底层逻辑。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究与发行具有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应该充分顺应数字货币带来的国际化发展潮流,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数字人民币职能和空间维度的扩展, 更高程度地参与国际多元货币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人民币国际化;货币竞争


互联网使用与信贷排斥的缓解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

作者:韦倩(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徐榕(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摘要:现阶段中国居民的信贷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信贷排斥现象普遍存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 年、2016 年及2018 年的数据,利用Probit 模型估计,可以发现:提高互联网使用强度,能显著缓解居民信贷排斥,人力资本效应、收入效应和健康效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城镇、高收入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三类群体,使用互联网能够更有效地缓解其信贷约束,显著降低信贷排斥的概率。今后宜从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增加乡村教育投入、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入手,提供更多信贷可能,增加居民在信贷市场上的优势。

关键词:互联网;信贷排斥;IV-Probit 模型


数据资产与科技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宽带中国”准自然实验的研究

作者:孙颖(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思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摘要:利用2010-2019 年我国201 家科技服务企业的面板数据,在测度企业数据资产及发展质量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分析,同时以“宽带中国”战略的应用实施为准自然实验考察这一战略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并且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呈现逐渐增强且趋于平稳的趋势;数据资产显著促进了科技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在变换分析方法及调整被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数据资产对企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产权性质异质性,东部城市民营企业的数据资产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科技服务企业应充分利用数据资产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据资产;高质量发展;“宽带中国”;科技服务企业


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反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治理

作者:张文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社会资本是嵌入各个层面的行动者所能够调动的社会资源总和,其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规范和价值观建构社会信任,推动社会参与,以达成行动者的集体目标。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是指政府调动的社会资源,中观层面的社会资本是指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通过发挥专业职能所展现的社会信任,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是指个体社会成员的社会网络和人际信任,三个层面的社会资本共同协调,达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体目标。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时期转向常态时期,需要在宏观层面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来促进认知型社会资本的培育和积累,在中观层面通过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资本的质量,在微观层面优化社会资本的路径是扩大个体行动者的社会网络规模,提高其社会网络的异质性。

关键词:社会资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理;新冠肺炎疫情;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与疫情风险的应对

作者:边燕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缪晓雷(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鲁肖麟(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马旭蕾(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郭小弦(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是风险社会特征的集中体现。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社会资本作为有效的社会机制,能够通过提高感染知情程度、扩大公众的困难解决途径、调整人们的心态,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维持常态生活、平稳渡过疫情。模型分析表明,以关系互动紧密性为特征的内聚社会资本的防疫作用是直接、正向、稳健的,而以资讯来源异质性为特征的外联社会资本是补充性的,其作用是间接、不稳健的。尽管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切断了人们的物理联系,但信息时代的社会资本通过线上社交打破这种隔离,帮助人们保持核心关系圈的紧密互动,维持广泛联系渠道,避免了风险社会中个体化的危害,在防疫和抗疫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风险社会;疫情风险;社会资本;风险调适;个体化危害


扫描二维码 阅读全刊电子版



阅读原文查看期刊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