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部 武大文科学报 2023-03-12



本期目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建专栏)

●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


年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出发

汪信砚


全面从严治党促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李少文


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成就

刘晓莉


跨学科研究•文化研究

足与秦汉礼、法规范的基点

王子今


历史上的江西、江西人和江西文学

易闻晓


场景视阈下城市夜间文旅消费空间研究——基于长沙超级文和友文化场景的透视

傅才武  王异凡


哲学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

李佃来


《春秋》“三传”的政治美学思想

陈望衡


后现代主义:寻找希望的形而上学

马妮


管理学研究

复兴公共行政科学:以“统一价值论”为视角

汪霞


突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风险沟通模式——基于专家知识与民众认知差异的视角

肖梦黎  陈肇新


经济学研究

绿色金融与企业绿色创新

李戎  刘璐茜


基础设施投入、市场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郭鹏飞  胡歆韵


生态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激励

张朝举  陈怡心


法学研究

野生动物禁食立法的法理省思和立法建议

曹炜


个人所得税反避税规则的制度逻辑及其适用

侯卓


论文摘要


百年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出发

作者:汪信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出发的庄严宣言。尽管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本质规定之一,但这个讲话在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之后,又将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单独提出来加以强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尽管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已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自觉意识并不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共始终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新征程上,强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面从严治党促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作者:李少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教研部)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相互影响。全面从严治党贯彻法治逻辑,在加强党的领导和坚持管党治党方面采取一些法治化措施,形成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进路。从实践路径上看,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权威,影响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升其治理效能,并在推动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等方面与全面依法治国有共同要求。另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规治党,实现党内法治,并发挥外溢法治功能。此外,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了衔接协调,表现为全面从严治党遵循法治标准,以宪法法律作为依据,在维护政党权威时确立了法制权威。全面从严治党构成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进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鲜明特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突出特色和原创性贡献。

关键词:国家治理;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法治思想;依规治党;宪法工程;党内法规


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成就

作者:刘晓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突破国民政府的严密封锁,全面启动与反法西斯盟国的外交,借助联合国制宪会议全面展示中共外交主张,致力于在民主、和平、平等基础上参与构建战后世界新秩序。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突破乃是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其一,反法西斯盟国反对中国国共关系恶化,希望保持中国全民抗战状态;其二,中国获得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资格,在联合国创建问题上拥有话语权。联合国制宪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外交突破的历史契机,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冲破国内政治阻力,成功启动并圆满完成了联合国制宪会议外交,为新中国外交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战时外交;联合国;制宪会议


足与秦汉礼、法规范的基点

作者:王子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礼”与“法”结合,共同成为社会秩序支柱的情形,自上古时代起始。至秦汉时期,对于人体支持站立与实现行走的“足”,“礼”“法”制度有所规范,社会地位高贵者有减轻“足”的辛劳的种种便利条件,等级传统就此予以确定,而底层人群则以“徒步”为行走方式。所谓“步担”则指劳动者“负担”“担负”的交通方式。执政阶层以“刖”“剕”“钳”“釱”等对“足”的基本行走功能予以摧残和破坏的刑罚,实现对损害社会秩序者的严厉惩处。

关键词:秦汉;礼;法;骑乘;徒行;负担;刖;釱


历史上的江西、江西人和江西文学

作者:易闻晓(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江西曾经是国之要地、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尤其宋代以来,江西人在科举、仕宦、辞章、学术、科技、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首要的贡献。江西文学莫与比次,文士云兴,辞章霞蔚,大家辈出,百世流芳。尤以朝士半赣,多有位极人臣,仕望文章, 相得益彰。而且根于学问,溢为艺术,或经史为本,或心性所发,乃至百家学艺,亦兼才性辞章。江西素号“文章节义之邦”,每当国家危难之际,江西士人总有舍生取义的铮铮表现,这也反映倔强争胜的赣人气性,在文学创作上显示为精神相通的普遍性。

关键词:江西文学;江右;欧阳修;黄庭坚;汤显祖


场景视阈下城市夜间文旅消费空间研究

——基于长沙超级文和友文化场景的透视

作者: 傅才武(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王异凡(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摘要:城市文化空间是由传统老建筑与现代商业系统构成的物理场域,也是由文化象征与意义符号构成的特定文化场域,既体现为具象的地理空间位置,又体现为人类社会文化记忆的储存和符号价值载体。长沙超级文和友从餐饮业涉入文创产业领域,不仅促进了城市服务业的增值,而且借助网络流量建构夜间文旅消费热点和“文旅+”溢出效应。超级文和友的发展,得益于长沙城市浓厚的消费文化氛围,反过来又为长沙夜间消费提供了动力。超级文和友通过文化符号的构建和城市文化记忆的重建,激发消费者对特色地域文化的“凝视”与“唤醒”,从而完成大众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超级文和友作为城市文旅消费场域和文旅政策的载体,不仅提供了观察空间生产过程的窗口,而且提供了校验场景理论中国本土化维度的基准,具有政策观察窗口和文旅消费模式创新“试验田”的案例价值,为新时代的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方向和路径上的启示。

关键词:夜间经济;文化空间;文化场景理论;文旅融合;文旅消费;超级文和友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

作者:李佃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除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后期哈贝马斯以及霍耐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还可以在现代性批判这条理论主线上来得到解读。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直接命定为政治哲学未必恰当,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挖掘、开显出政治哲学的思想意蕴,或者至少是从中挖掘、开显出理解政治哲学的广博视域和理论资源。因为事实上,在指向现代西方主导思维方式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构成了当代政治哲学全面出场的重要基础;在指向现代西方主流价值取向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为绘制当代政治哲学的图谱提供了一个重要视点;在指向现代西方根本政治存在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介入了当代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中挖掘、开显政治哲学的工作,不管是对于进一步推进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研究,还是对于全面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政治哲学


《春秋》“三传”的政治美学思想

作者: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含有一些重要的美学思想,如春秋笔法、“大一统”论、家国情怀、以礼为本、以美成礼、礼乐彬彬、审美标准、自然审美,等等。“三传”坚持妙语诱人的原则,不直说而曲说,不明说而隐说,不重说而轻说,不正说而反说,都具有一定的美学追求。“三传”中,家国情怀观是中国美学的灵魂,既重视家庭伦理,又重视国家礼制,并以国家礼制为重;仁使礼成为社会审美的核心,美的仪式感成就了礼;礼与乐配合, 体现出善与美的统一。“三传”提出了“顺”(自然)“和”等审美标准,记录了一些自然景物,透露出一些自然审美的观点,并指出华夏重在文化上的先进,中国美学精神之源在华夏。这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儒家政治美学之源。

关键词:《春秋》“三传”;家国礼仪;华夏美学;孔子


后现代主义:寻找希望的形而上学

作者:马妮(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自古希腊以来的善与幸福,终变为诉诸上帝的理念范畴和概念游戏。传统形而上学被技术理性宰制书写了现代性元叙事,假定社会进步与人类幸福是正向关系,但哲学愿景与人类现实渐行渐远。后现代主义以解构的态势出场,以生成性主体改变传统形而上学的单一主体,以生活世界转换传统形而上学的超验场域,以彰显哲学在经验世界中的理论效力,去探索被传统形而上学忽略的“未思之事”。后现代主义依然是具有思想假设的形而上学,它通过对现代哲学的批判完成对现代哲学的启蒙,唤起被现代性和“永恒真理”抹杀的个体自由与解放,寻找希望的形而上学。

关键词:形而上学;后现代主义;生成性主体;生活世界;理论场域


复兴公共行政科学:以“统一价值论”为视角

作者:汪霞(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国家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

摘要:公共行政学的学科属性涉及对科学这一复杂概念的不同理解。从主流科学的概念及研究标准来看,公共行政学是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探求公共管理中具有因果联系和一般通性与规律的科学,这个界定既符合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初衷,也与当前中国的公共行政管理实践需求相吻合。在公共行政学发展的百余年历史中,早期威尔逊、韦伯、古利克、厄威克、西蒙等人对公共行政某些原则、共性的探讨促成和推动了公共行政学的诞生和发展。然而,著名的“达尔三问”涉及如何看待公共行政中的规范价值,如何较充分地认识公共行政领域中人的行为,如何独立于各国的社会环境发现范围更广泛、普遍正确的三个重要原则问题。“统一价值论”把价值视为推动耗散结构有序化进程的能量,它以自然科学的基本公理为前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方法来精确计算价值大小,解释价值现象,以此理论为视角能有效解答达尔的三个疑问,对于推进公共行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融通公共行政学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之争、缓解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亦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公共行政科学;身份危机;达尔三问”;统一价值论;科学


突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风险沟通模式

——基于专家知识与民众认知差异的视角

作者:肖梦黎(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中心)

           陈肇新(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专家与民众之间存在风险认知差异,这极有可能影响风险沟通中各主体间的相互信任。公共决策需要专家来协助处理突发公共危机中的新型风险,若民众对专家的管控逻辑认识不足或存在偏差,就容易降低民众对公共决策机构的信任。为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需重构突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风险沟通模式。新型风险沟通模式要求我们在突发公共危机治理中,首先要重视专家与民众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将系统性知识、经验性知识、隐性知识与直觉性知识等知识类型纳入双向沟通中。其次,政府决策要以科学计算为前提,借助“商谈—建构”范式来吸收不同群体的观点,强调彼此间的论证与说服,在增进理解的同时寻求可兼容的共识,建立批判性的信任。最后,政府机构在面对风险事件时,应妥善处理专家与风险决策者的双重身份,赋权专业化机构,积极引导公众的风险认知,提升公众对专家知识乃至公共决策机构的信任。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沟通模式;风险感知;专家知识;公众参与;网络舆情;风险社会学


绿色金融与企业绿色创新

作者:李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刘璐茜(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摘要:在碳中和战略背景下,绿色金融如何助力企业绿色创新,推动社会转型成为关键课题。以2017 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12-2019年中国沪深A 股上市公司的绿色专利数据探索绿色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是否有显著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可以发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企业绿色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企业特征异质性层面,这一政策对非污染企业、大规模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金融环境异质性层面,这一政策对银行竞争程度更弱地区的企业促进作用更显著。在作用机制方面,绿色金融通过提高企业长期借款占比,改善企业债务结构来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暂时没有得到融资成本渠道的相关证据。应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促进绿色金融在社会绿色转型、碳中和目标实现与长期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绿色金融;企业绿色创新;双重差分模型;债务结构


基础设施投入、市场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作者:郭鹏飞(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胡歆韵(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将基础设施投入、市场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增长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运用永续盘存法非传统途径和“价格法”,分别测算1993-2017年省际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和国内市场分割指数,并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检验市场一体化在基础设施投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传导作用,可发现:基础设施投入和国内市场分割指数在样本期间的时间变化趋势基本相反;市场一体化对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不仅显著,而且具有异质性;其对网络基础设施投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中介作用更为明显,同时在东部地区的中介作用更加突出;就不同市场类型而言,商品市场一体化对于发挥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据此,政府应加大5G 基站与城际高速铁路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各功能分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市场,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入;市场一体化;区域经济增长;中介效应


生态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激励

作者:张朝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陈怡心(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摘要: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激励不足是影响中国生态环境绩效的重要因素,作为中央 政府激励和引导地方政府行为的一项制度安排,转移支付制度被赋予了较强的“生态使命”。在环境财政制度分析框架中,通过识别评估现有转移支付制度下生态转移支付的环境治理激励效应,可以发现生态转移支付制度对于改善地方环境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生态转移支付的激励效应和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为有效激励地方政府加大环境保护支出、加强环境规制,在政府行为推动下带动企业形成整个社会的环境治理合力,加大环境治理投资,提升污染物处理能力。政府应考虑从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和加大生态转移支付力度着手,构建激励与约束兼容的生态型转移支付体系,以强化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绩效。

关键词:转移支付;环境治理;激励效应;生态文明建设


野生动物禁食立法的法理省思和立法建议

作者:曹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基于立法活动的特殊性,野生动物禁食立法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是尽量使用解释、填补、续造等方法延续旧法的生命,加强与其他立法的衔接;二是选择合适的规制手段和规制环节,以降低法律实施成本;三是将道德判断和法律判断相分离,避免道德判断穿透规范体系;四是兼顾弱势群体利益,减轻立法对相关主体的不利影响。依据上述要求,《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时应当将禁止食用范围限制为所有野外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以及没有合法来源的人工繁育和饲养的野生动物;将规制重心置于捕猎、运输、经营等前端环节,规定国益诉讼条款并且允许合理先占;对以残忍的、令人不适的方式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处罚;将已经形成疫病防控体系的陆生野生动物尽快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对没有形成疫病防控体系的陆生野生动物停止繁育和养殖,但是要对有证养殖和无证养殖区别对待。

关键词:禁食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养殖;《野生动物保护法》;公共卫生;公共安全;法政策;动物福利立法


个人所得税反避税规则的制度逻辑及其适用

作者: 侯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个税规避行为种类多元,难以提炼,且与企业避税相互交织,与节税、逃税之间的界限模糊,长期以来不受立法规制。税务机关运用经济观察法、类型化观察法调整个税规避行为,存在正当性方面的瑕疵。新个人所得税法引入两项特别反避税规则和一项一般反避税规则,但基本照搬《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针对性有限。修法引入反避税规则后,应妥善处理其与下位规范的分工、与《企业所得税法》及《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协同。税务机关运用反避税规则时应谦抑克制,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并适当强化对主观因素的观照,进而在避税行为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举证责任与证明标准、规则内部关系四个层面,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弥合制度与实践之间的罅隙。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法》;反避税规则;实质课税;税收法定;《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税规避行为;税收优惠


扫描二维码 阅读全刊电子版



阅读原文查看期刊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