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部 武大文科学报 2022-03-11



本期目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建专栏)

中国宪法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江国华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意义阐释

荆世群


哲学研究

大数据的存在论意蕴

王天恩


论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疑难——从斯密、李斯特到马克思

王时中


从“消灭”到“创造”:马克思对德国浪漫派反讽思想的倒转

陈艳波 陈漠


文学研究

唐五代夔、归二州贬流官考

尚永亮


论辛弃疾词意象的创新性和交融性

陶文鹏


历史学研究

胡家草场汉简律典与汉文帝刑制改革

陈伟


经济学研究

从利差通道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对中国经济波动的非对称效应

徐颖 王艺瑄 于莹


中国服务进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王恕立 门小璐


人工成本与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朱兰 王勇


管理学研究

基于利害相关者理论的绿色全产业链治理体系研究

毛蕴诗 王婕


社保缴费负担与企业脱实向虚

陈祎 鲁元平


法学研究

论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之效力

张红 彭跃龙


经济正义视角下数据确权原则的建构性阐释

武西锋 杜宴林


论文摘要


中国宪法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作者:江国华(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中国宪法及其确立的宪法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历经斗争、探索、试错之后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迄今为止的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宪法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实施的历史过程中,都居于总揽全局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贯彻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党章从严治党、依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关键词:中国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意义阐释

作者:荆世群(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论证方式和思想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是我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枢纽和准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判断、理论判断的重要尺度,也是我们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误解、曲解的重要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着力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列宁则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思想重心从理论论证转向经验探讨、从论述“革命的经验”转向做出“革命的经验”、从世界革命转向一国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支柱,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历史过程,就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导引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检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大数据的存在论意蕴

作者:王天恩(上海大学哲学系)

摘要:作为信息数字编码发展的产物,大数据扑面而来并整体呈现出一个不同于物能世界的信息世界。作为不同于物能存在的信息存在,大数据具有重要的存在论意蕴。由于越来越以数据网络的形式存在,且通过使物能存在网络化,大数据意味着存在的升级。这种存在升级意味着存在由物能世界到数据世界的扩展,信息和物能存在的网络一体化,存在过程及其把握的更高维度的提升,人和世界存在与发展信息层次的一体化展开。基于信息存在的大数据形态,不仅可以得到“ontology”涵义从本体论到存在论嬗变的大数据观照,看到从本体论到存在论、从实体存在论到关系存在论、从最基本的物的存在到最高层次的人的存在、甚至从存在到非存在嬗变的逻辑,而且可以看到存在的未来已来维度,从而进一步看到大数据基础上存在论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深层次关联,直至存在论的人类学意蕴。

关键词:大数据;ontology;信息编码;存在论意蕴


论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疑难——从斯密、李斯特到马克思

作者:王时中(南开大学哲学院)

摘要:李斯特批评斯密的政治经济学并不符合“德国的实际”,主张以“德国的实际” 抵抗“英国的理论”,希望建构一种科学的“国家经济学”以抵抗斯密的“世界主义经济学”。然而马克思认为,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貌似具有科学性,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庸俗的”政治经济学,他主张以“无产阶级的实践”超越“德国的实际”与“德国的理论”之间的“时代错乱”。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揭示并批判了斯密和李嘉图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实质,还为资产阶级社会构造了一个“特殊的逻辑”,进而为后发展国家的革命性赶超提供了科学的方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仅是批判的,更是科学的。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国家经济学;世界主义经济学;斯密;李斯特;马克思


从“消灭”到“创造”:马克思对德国浪漫派反讽思想的倒转

作者:陈艳波(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陈漠(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马克思与德国浪漫派思想的关联越来越为学界关注,这为我们进一步厘清马 克思思想的来源以及理解马克思创立新哲学的问题意识和思想契机提供了新视角。就此而言,德国浪漫派的反讽思想可以成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面对启蒙思想对世界的祛魅,德国浪漫派希图借助反讽思想来重新为人唤回精神和神性,但因反讽思想的内在矛盾而陷入了理论困境。在继承黑格尔改造德国浪漫派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取消了作为人类精神异化的绝对精神,将人的主体性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实现了反讽思想从否定性的“消灭”向肯定性的“创造”的倒转,不但化解了德国浪漫派反讽思想的理论困境,而且为反讽思想的现实化找到了“无产阶级”这一积极的革命力量。

关键词:马克思;德国浪漫派;反讽思想;无产阶级


唐五代夔、归二州贬流官考

作者: 尚永亮(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要:唐五代三百馀年贬流夔、归二州官员可考者27人,其中夔州18人,归州9人。以时段多寡论,德宗朝6人,玄宗、宪宗朝各4人,穆宗、文宗、昭宗朝各2人,高宗、武周、睿、代、宣、僖、后蜀后主诸朝各1人。由此见其时空变化:初盛唐为夔州独盛期(7人中占6人), 中唐为归州反超期(13人中占7人),晚唐五代为夔州复升期(7人中占5人)。以谪罚性质论, 贬24人,流放、安置及官职不明者3人。以贬后任职论,刺史、长史及节度使14人,司马、司户、折冲7人,丞、尉3人。以诗文创作论,唐次、窦常、刘禹锡、袁循、朱朴、欧阳彬诸人均有诗文传世,就中尤以刘禹锡、窦常知名。

关键词:夔州;归州;唐五代;贬流官


论辛弃疾词意象的创新性和交融性

作者:陶文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摘要:辛弃疾词的意象富于创新性,这源于他的卓荦奇才和灵心妙思。他营造意象 既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又有敏锐独到的感受,更擅长飞腾起想象和幻想的翅膀。他巧妙运用社会意象来表现自然意象,或反过来用自然意象表现社会意象。他使两大类意象紧密结合, 互相映衬。他与鸥鹭结为盟友,共同演出了饶有诗情画意理趣的“连续剧”。辛弃疾为了营造新鲜的有交融性的意象,锐意创新,不倦地实践以诗文为词,向多种文体广泛吸取艺术营养,变北宋词的“就景叙情”为“即事叙景”,为南宋及其后词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辛弃疾;意象;南宋词;稼轩词


胡家草场汉简律典与汉文帝刑制改革

作者:陈伟(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摘要:汉文帝时期的刑制改革,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在《史记》《汉书》等传统史籍中,相关记述并不明晰。新近出版的《荆州胡家草场西汉简牍选粹》一书, 刊载胡家草场12 号墓出土的近百枚法律简,为探讨文帝时的刑制改革提供了珍贵资料。通过将胡家草场汉律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睡虎地汉律进行比较、分析可见:秦至汉初使用的黥刑在文帝时已不复存在。先前判处“黥为城旦舂”的场合,在胡家草场汉律中,有的改作“髡为城旦舂”,有的改判死刑。这一变化应是文帝十三年(前167)刑制改革的结果。先前“完为城旦舂”这一刑罚则在改革后维持不变,有助于对《汉书·刑法志》“诸当完者,完为城旦舂”这一记载的理解。夷三族刑于文帝二年(前178)废除,在文帝后元元年(前163)重新启用,但适用范围收缩,对谋反的认定也更为审慎。将胡家草场汉律与《二年律令》比较还可看到,公卒、庶人等身份概念消失,地位曾介于民众与徒隶之间的司寇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徒隶, 显示文帝刑制改革还伴随着身份制度方面的重要变化。根据避文帝刘恒名讳、夷三族律有无、祭祀上帝以及景帝即位时为文帝庙制作的《昭德》之舞尚未出现等情形,可以把胡家草场律典的修订年代大致确定在文帝后元元年(前163),而睡虎地汉律的年代则应在文帝元年(前179)至十三年(前167)之间。

关键词:胡家草场汉律;睡虎地汉律;《二年律令》;肉刑;夷三族


从利差通道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对中国经济波动的非对称效应

作者:徐颖(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王艺瑄(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于莹(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美联储为平滑全球经济波动幅度和速度的“双增强”趋势而频繁切换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非线性影响。同时,利差作为影响人民币和美元相对收益率和相对购买力的重要媒介,其变化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导致以往仅考虑美国利率而忽视中国利率的研究结论严重缺乏实际经济意义。基于此,在构建时变转换概率的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基于中美利差,可以探讨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非线性影响的现实表征和非对称性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非线性影响的现实表征包括:在经济萧条时期,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起中美利差增大,对中国经济主要产生负向影响;在经济高涨时期,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中美利差减小,对中国经济也主要产生负向影响。这就意味着,在不同时期的相同货币政策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反向影响。非对称性传导机制的影响包括:在经济萧条时期,美联储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中美利差影响人民币和美元的相对购买力,进而基于经常账户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主要影响;在经济高涨时期,美联储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中美利差影响人民币和美元的相对收益率,进而基于资本与金融账户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主要影响。因此,中国央行应适当盯住美联储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以数量型宽松工具应对美联储宽松政策冲击;在经济高涨时期,以价格型紧缩工具应对美联储收紧政策冲击。

关键词:中美利差;美联储;货币政策;中国经济


中国服务进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作者: 王恕立(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门小璐(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将ACT模型迁移至服务业领域,经由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三条路径考察服务贸易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机制。选取2007-2017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梳理服务贸易对碳排放的传导路径,借助门槛模型对规模效应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究,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的服务进口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服务出口则相反,二者相互抵减之后,对二氧化碳的减排有微弱的改善作用。服务进出口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均显著为负,规模效应则存在门槛特征。随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进口与污染排放的关系呈现为“正U 型曲线”,服务出口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则可大致拟合为“N 型曲线”。据此, 中国应尽早正视服务贸易开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从而确保服务进出口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服务进口;服务出口;二氧化碳排放


人工成本与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作者:朱兰(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王勇(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

摘要: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基于广东省制造业企业调研数据、龙信数据库的数据,重点研究人工成本上升对制造业企业选择不同转型升级方式的过程与动机的影响,可发现:第一,给定六种转型升级方式选择,人工成本上升显著提高企业自动化升级的概率,但对其他方式的影响较小或不显著。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之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第二,企业大多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转型升级方式,不同方式之间相关性较弱。自动化升级与自主研发、自建销售渠道、管理模式调整、品牌化这四种方式存在互补关系。第三,需求侧和供给侧因素均会促使企业自动化升级。在控制了需求侧因素之后,供给侧的成本倒逼机制依旧成立。第四,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下游产业中的企业,以及在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和相对于地区要素禀赋结构而言劳动力成本偏高的企业,人工成本上升对企业自动化升级的影响都更加显著。这一研究一方面为新结构经济学禀赋驱动产业升级理论提供了微观层面的实证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政府预测产业变迁方向、制定因势利导型产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人工成本;转型升级方式;制造业企业;新结构经济学


基于利害相关者理论的绿色全产业链治理体系研究

作者:毛蕴诗(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王婕(暨南大学和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博士后)

摘要:在资源约束、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面向全产业链而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绿色治理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佛山建筑陶瓷行业为研究对象,选择覆盖全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多家企业以及政府、公众等利害相关者展开研究,可发现:产业链内部行为主体之间的绿色合作与绿色监督、产业链外部利害相关者政府的环境规制,以及社会公众的环境关心和绿色监督,共同为全产业链的绿色治理创造了制度规制、市场需求、技术驱动与环境认知四方面的驱动力量。产业链中的行为主体采取规制回应和信息披露的方式对外部利害相关者做出反馈,最终形成利害相关者协同参与的绿色全产业链治理机制,可推动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同发展。通过对绿色全产业链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而构建的模型,可为其它产业的绿色治理提供分析框架和借鉴参考。

关键词:绿色治理;全产业链;利害相关者;建筑陶瓷


社保缴费负担与企业脱实向虚

作者:陈祎(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鲁元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摘要:脱实向虚是当前阶段我国经济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之一,其中,企业沉重的社保缴费负担是导致实体企业加速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利用上市公司2007-2017 年的数据研究社保缴费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可发现:社保缴费对企业的金融投资利润占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社保缴费压力加重了企业脱实向虚程度。研究还发现,社保缴费会显著降低企业的实体投资收益率,但对企业金融投资的收益率影响不大,社保缴费加重企业脱实向虚的效应在实体投资收益率低、金融投资收益率高的企业中更大。同时,社保缴费显著减少了企业当期现金流,社保缴费加重企业脱实向虚的效应在现金流不充裕的企业中更大。最后,企业主要通过增加持有交易类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来增加脱实向虚程度。分析企业脱实向虚的成因,可以为治理当前中国企业脱实向虚现象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社保缴费;脱实向虚;企业金融化


论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之效力

作者:张红(武汉大学法学院)

           彭跃龙(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少,划拨土地大量入市不可避免,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逐渐成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法律议题。国家对划拨土地的管制,经历了从禁止非法转让到依法转让的过程。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交易结构包含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两种合同关系。批准转让的政府与受让人签订出让合同,受让人补缴土地出让金,皆系对转让合同的履行,但是否缴纳土地出让金不影响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的效力。未经批准之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效力存在无效、有效和未生效三种可能样态。行政主管机关的审批不宜与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的效力绑定。未经批准之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不宜再被认定为无效。土地增值易引发转让人撕毁合同的道德风险,认定合同未生效不利于对受让人合同履行可得利益的保护。合同有效与合同履行应相区分,认定合同有效系最佳选择,能兼顾管制与自治,平衡当事人利益冲突。

关键词:划拨土地使用权;城市建设用地;行政审批;土地出让金;合同效力;土地制度


经济正义视角下数据确权原则的建构性阐释

作者:武西锋(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杜宴林(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摘要:数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数据确权原则无疑是其中最本质、最根本的问题。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脱贫致富迈向共同富裕的重大政策变革,数字经济缺乏的不是经济效率,而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数据确权原则的建构,应当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部署下展开,以承载更高的价值追求。当前,不少研究机械地套用科斯定理,基于效率原则主张将数据确权于平台,这必然会进一步扩大数字鸿沟与财富鸿沟。努力实现经济正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这将必然成为数据确权原则的逻辑起点。数据是消费者的数据,把数据赋权于消费者个人,是经济正义的内在要求。数据的非竞争性也使权能分离得以可能,只要满足平台的数据获取和使用需求,消费者数据产权不仅不会降低数据效率,反而有利于促进财富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政府监管、个人所有、平台使用”理应是我国数据确权的最优选择。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据确权;效率与公平;数字平台企业;共同富裕;个人信息保护;平台反垄断;数据权属


以下四种方式均可查阅电子书:

1.扫描(或识别)下方二维码;

2.扫描(或识别)下方小程序码;

3.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4.复制网址到浏览器中打开:

http://www.wujhss.whu.edu.cn/zsb/dqml/?num=2022年第2期



阅读原文查看期刊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