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本期目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建专栏)
文化图强的世界图景
沈壮海
海外学者对毛泽东思想肖像的学术透视——从20 世纪90 年代海外毛泽东研究两种路径的争论谈起
张明
台湾地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多维考察
张懿 孙熙国
哲学研究
马尔库塞早期社会变迁理论探析
梁美妍
蒯因的自然主义:澄清与辩护
陈波
良知精微之体的喻指与表达——王阳明与王龙溪对《中庸》要义的诠释
张昭炜
历史学研究
“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茶马古道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
刘礼堂 冯新悦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评价辛亥革命的逻辑转换
杜家丞
管理学研究
学习导向与资源调配的交互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基于政治网络调节作用的研究
姚梅芳 宫俊梅
感知深层次差异与个体创造力——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研究
贾良定 杨椅伊 刘德鹏
经济学研究
数字经济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驱动
万晓琼 王少龙
近邻效应与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基于中国沪深A 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茅宁 徐萌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与CPA 审计监督治理职能强化
李晓月 肖星 喻子秦
法学研究
论党内法规体系中比例原则的适用
秦前红 薛小涵
民营企业产权刑法保护问题及其根源与对策——兼评《刑法修正案(十一)》相关条文
陈金林
网络金融视阈下单位犯罪理论的反思与出路
李兰英 魏瀚申
论文摘要
文化图强的世界图景
作者:沈壮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战略纷出的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和作用的愈益凸显,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标识;以战略之举激发文化活力、构建文化优势,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各国的战略抉择。在文化图强的战略推进中,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当今时代的关键概念,创新创造越来越成为各国文化战略的核心论题,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各国构筑自身文化优势的战略支点,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成为各国谋求文化新生的重要基石,国际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展现文化魅力的普遍关注。于此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21 世纪这一“文化世纪”生动、真切的世界文化图景,不难感受到各国围绕文化发展倾注的热忱、寄托的热望、推进的热战。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扎实奋斗,同时也需要我们放眼当今世界,看清文化图强的世界图景,辨大势,明潮流,从容自信,勇毅前行。对当今世界文化图景、各国文化图强方略的深度认识和准确把握,是我国建设、进而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中。
关键词:文化强国;国家文化战略;文化创新;文化产业;文化遗产;文化传播
海外学者对毛泽东思想肖像的学术透视
——从20 世纪90 年代海外毛泽东研究两种路径的争论谈起
作者:张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海外毛泽东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保守主义解读模式,寄希望获得关于毛泽东思想肖像勾画的排他性真理、在阅读方法上的经验主义幻象、研究者固守中国学研究范式而导致的理论视域“矮化”,在20 世纪90 年代遭到了新左翼学者的激烈批判。以德里克、哈里和奈特为代表的新左翼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出发,从毛泽东的思想的多元面相和复杂历史遗产出发,并且致力于突破经验主义阅读模式的限制、引入症候阅读等解释学方法来勾画毛泽东思想肖像。这些研究路径的开拓,构成了新左翼学者批判性透视毛泽东思想肖像的重要维度,也是海外毛泽东研究领域突破传统研究路径限制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理论探索。但这种理论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应以辩证的、全面的科学态度对其加以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海外毛泽东学;中国学;马克思主义;新左翼学者
台湾地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多维考察
作者:张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熙国(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台湾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完整图景的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台湾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历了播种萌芽——戒严时期——重新启动—— 逐渐深化的曲折发展过程。台湾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就唯物辩证法、人学理论、宗教批判理论、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研究等论题展开探讨,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肢解马克思主义、误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薄弱等问题。海峡两岸学者应互相学习和借鉴,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科学性、革命性、时代性等问题的研究,搭建交流合作、协同创新的学术平台,推动构建两岸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关键词:台湾地区;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
马尔库塞早期社会变迁理论探析
作者:梁美妍(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马尔库塞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于他在文化层面上开展的社会批判,例如“单向度的人”、大拒绝战略等。但是,从最新出版的马尔库塞生前未发表的大量文献来看,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并不局限于文化批判,他在20 世纪40-60 年代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现代技术和发达工业社会都做了深刻的研究和批判。一方面,马尔库塞在理论上考察了古代哲学中的社会变迁思想、现代理性主义社会变迁理论、现代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特别是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另一方面,他深刻揭示了现代技术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全面重塑、发达工业社会对社会变迁的遏制以及发挥技术的解放潜能推动发达工业社会深刻变迁可能的途径。马尔库塞早期的社会变迁理论对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特别是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马尔库塞;社会变迁;现代技术;发达工业社会
蒯因的自然主义:澄清与辩护
作者: 陈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自然主义是蒯因哲学的主要特征。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试图用发生学方法研究如下中心问题:我们如何从“贫乏的输入”即来自外部世界的感觉刺激,产生了“汹涌的输出”即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总体的科学理论,并由此展开了它的实质性内容,导出了它的一系列重要推论。对它的三大反驳包括取代反驳(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是对传统认识论的取代)、循环反驳(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是恶性循环的)和非规范性反驳(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缺乏规范性维度),以及威廉姆森对蒯因版的自然主义的三条责难,全都是基于误读或误释,因而是不成立的。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中的很多富于启发性的洞见有待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蒯因;自然主义;自然化认识论;发生学方法;非规范性
良知精微之体的喻指与表达
——王阳明与王龙溪对《中庸》要义的诠释
作者:张昭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依据《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阳明学向“致广大”推致;在此之外,《中庸》的“未发之中”“独”亦是重要依据,向“尽精微”深入。如同《中庸》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两者共同撑开阳明学。通过病根喻与钟声喻,王阳明从反与正两方面揭示“未发之中” 隐藏的风险与潜在的动能,并在天泉证道中综合之。三十年后,王龙溪发展出北辰喻,此喻保证“未发之中”指向正确(无病根),且无一息之停(动能充足)。由“未发之中”可拓展出良知三面:第一面是作为隐微之体的缄默维度(“未发之中”“隐”),第二面是作为显见之用的显性维度(“已发之和”“费”),第三面是前两面的统合(“独”)。前两面“通一无二”,呼应中国哲学的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结合《中庸》的“费而隐”,良知三面之间多重互动,相互表达,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良知三面可对应无、有、有无之间,但亦有超出。与知识论对接,良知体用两面可分别对应德性之知(知)与知识(识),通过“转识成知”,可实现两者的统合,以知识锻 炼德性。能力与动力之知均可归入缄默维度,是良知的深层动力之源。
关键词:《中庸》;王阳明;王龙溪;良知;未发之中
“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茶马古道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
作者:刘礼堂(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
冯新悦(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
摘要: 近三十年来,有关西南茶马古道的研究在古道时空范围的界定、古道商贸活动及其衍生问题、古道相关的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也暴露出研究不够系统和规范、在地域和时段上出现断裂、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壁垒等问题。西南茶马古道研究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采用“一带一路”的新视野,建立大地理、大历史、大文明的新思维,运用以文献整理为核心、多学科综合的新方法,如此方能凸显古道的价值与意义,提升研究的水平与格局。
关键词:“一带一路”;西南茶马古道;文献整理与研究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评价辛亥革命的逻辑转换
作者:杜家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唯物史观,在认识和评价辛亥革命过程中先后形成以阶级革命和民族复兴为核心主题的叙事逻辑。随着时代条件和实践需求的变化,两种逻辑经历了从前者转换到后者的发展过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中国共产党确立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对辛亥革命作出新的认识和评价。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复兴逻辑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但绝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抛弃了斗争精神和革命精神,坚持敢于斗争、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阶级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习导向与资源调配的交互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基于政治网络调节作用的研究
作者: 姚梅芳(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宫俊梅(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摘要:双元创新对新创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而新创企业往往缺少关键资源进行双元创新。通过实证检验学习导向与资源调配交互作用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并探讨政治网络的调节作用,可发现:学习导向与资源调配的交互项对双元创新具有正向影响,是新创企业进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政治网络为新创企业学习与资源提供情境关系,促进新创企业创新,在学习导向与资源调配的交互项到双元创新的转化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新创企业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价值观、具备较好的资源调配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企业的政治网络,以促进自身创新发展、快速成长。
关键词:学习导向;资源调配;双元创新;政治网络
感知深层次差异与个体创造力——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研究
作者:贾良定(南京大学商学院)
杨椅伊(南京大学商学院)
刘德鹏(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始终是组织管理研究的核心。员工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创造力有重要影响,特别对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自我意识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员工来说,个体的深层次差异对创造力的影响更加显著。通过对来自高新技术企业230 对上下级配对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发现:感知深层次差异对员工创造力存在消极影响,但个体的经验开放性会削弱该消极影响,并部分地通过内部动机来发挥作用。组织领导应通过建立共同目标与愿景引导员工减少由自身深层次差异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招聘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具有经验开放性和积极主动性的员工,通过文化氛围塑造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激发员工内部动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感知深层次差异;个体创造力;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资源保存理论
数字经济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驱动
作者:万晓琼(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王少龙(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其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构建,也可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数字经济一方面可促进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形成和内需潜力的释放,另一方面也可使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因此,数字经济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将引领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经济方面的优势和数字经济特点,数字经济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第一,数字经济将弱化地理因素影响,使大湾区内价值链布局区域化和碎片化,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通过大数据平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大湾区内部产业同质化现象。第二,数字经济可以破除地区壁垒,降低三地生产要素流通成本,弱化行政界线,提高创新要素流动效率;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三地科技人才“云流动”,并通过重构全球价值链形成“虹吸全球资源+汇聚全球智慧+协同创新”的创新格局。第三,数字经济通过整合资源推动形成三地统一大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大湾区产业分散化和收入分配合理化,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缩小区域收入差距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大湾区共同富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
近邻效应与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基于中国沪深A 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作者:茅宁(南京大学商学院)
徐萌(南京大学商学院)
摘要:探讨我国实体经济和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居高不下现象的成因对减少高债务给企业部门和金融稳定带来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剥离中美贸易摩擦外部冲击的影响,我们选择2009-2017 年沪深A 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行业和区域两种不同的近邻同伴界定,分别构建参照组内均值线性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以验证近邻同伴效应在我国企业资本结构决策中的存在性及其作用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存在显著的行业和区域同伴效应,且行业同伴的影响更大。这表明资本结构决策中的近邻效应主要是基于行业竞争而进行的模仿和学习,它能够弥补企业能力或私有信息的不足并获得竞争优势。这一结论为政府稳步推进结构性去杠杆以及对企业举债行为进行管控和约束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A股上市公司;同伴效应;资本结构;行业同伴效应;区域同伴效应;空间矩阵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与CPA 审计监督治理职能强化
作者:李晓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肖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喻子秦(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立足于CPA 审计的监督治理职能,选取2015-2019 年沪深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原则为切入点,检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及其披露特征所产生的增量治理效果,研究发现:第一,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确保了长期内更为持续可靠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公司盈余总额持续性,这一持续性是由应计盈余持续性贡献的。第二,在披露特征检验方面,披露程度越高或者越多事项涉及大额盈余操纵科目,公司盈余总额持续性和应计盈余持续性的提升幅度越明显。第三,关键审计事项在法制环境越良好、注册会计师越具行业专长时,对公司盈余总额持续性和应计盈余持续性的提升效果越明显,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关键审计事项强化CPA 审计监督治理职能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特征;CPA 审计;监督治理职能;盈余持续性
论党内法规体系中比例原则的适用
作者:秦前红(武汉大学法学院)
薛小涵(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摘要:近年来,比例原则的阶层构造渐次完善,适用结构不断延展,已成为公法领域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并逐步彰显和确立自身在私法领域中的地位。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目的指向、内在价值立场和外在表现形式皆体现出与比例原则的深度契合性。比例原则应当突破国法体系之畛域,在党内法规体系中广泛适用;比例原则应当作为党内法规体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存在,其适用能够优化党内法规制定权限配置,提升党内法规制定质量,加强党内法规实施,最终进一步推动党内法规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关键词:比例原则;党内法规体系;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权力;党员权利;党的领导;依规治党;全面从严治党
民营企业产权刑法保护问题及其根源与对策——兼评《刑法修正案(十一)》相关条文
作者:陈金林(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从最终利益享有者、产权内容、侵权形式及其保护对刑法的依赖程度等四个维度解析民营企业产权,而非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企业的财产权,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影响罪刑设置的因素。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统计分析可知,民营企业产权面临的主要威胁是纵向侵权、新型侵权和非物质产权侵权;预防内部侵权和传统侵权的条文,多被当成纵向侵权的通道。其制度原因是,当前刑事立法对非物质产权、新型侵权介入程度不足,部分条文有被滥用的危险,刑法对权力的节制程度不够。其思想根源在于,以传统社会为背景发展出的刑法理论与现代市场经济之间存在严重的错位。为防止纵向侵权,有必要放宽滥用职权罪的入罪条件,在管制性条文中引入实质的不法内容,贯彻立法明确性优先于公正的原则;为应对横向侵权,应根据非合作情形下的均衡保护原则、合作情形下的损害原则、持续合作情形下的“不告不理”原则调整刑法规定。《刑法修正案(十一)》的部分条文回应了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的需要,但有关企业内部犯罪的规定与立法目的之间存在错位;部分值得推广的理念遗憾地停留在现象层面,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的制度环境未获得体系性改善。
关键词:民营企业产权;平等保护;纵向侵权;非物质产权侵权;刑法谦抑性
网络金融视阈下单位犯罪理论的反思与出路
作者:李兰英(厦门大学法学院)
魏瀚申(厦门大学法学院)
摘要:晚近以来,单位组织体的内部结构与风险分配需求同传统的单位犯罪刑事责任体系之间的对立关系日益凸显。对网络金融单位犯罪的逻辑路径与实践样态进行检视后发现,由于承袭我国传统的犯罪主体决定论的思维,现有网络金融单位犯罪的刑事归责路径与处罚模式,不仅无法实现单位犯罪处罚的罪刑适当与罪刑均衡,而且严重滞后于现代企业发展理念,同现代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相抵牾。从单位犯罪理论的历史沿革来看,重视单位本身的固有责任,确立一种兼顾个人责任模式与组织责任模式的复合责任模式,不仅有利于从规范论与存在论两方面重塑单位犯罪归责理论与刑罚体系,而且顺应了现代企业刑事风险预防性转向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网络金融犯罪;单位犯罪;刑事归责;刑罚转向;复合责任模式;数字金融;同一视理论
以下四种方式均可查阅电子书:
1.扫描(或识别)下方二维码;
2.扫描(或识别)下方小程序码;
3.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4.复制网址到浏览器中打开:http://www.wujhss.whu.edu.cn/zsb/dqml/?num=2022年第3期
点
阅读原文查看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