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本期目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建专栏)
● 深入学习和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法哲学阐释
江国华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
项久雨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专题研究
行为传播学:未来传播学学科构型的核心范式
喻国明 苏健威 杨雅
跨学科研究
⚫ 历史文化语义学
从训诂到历史文化语义学
冯天瑜
近代文化往还间“主义”概念的古今转换
聂长顺
哲学研究
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的双重逻辑
晏辉
培根与实验哲学的开端
聂敏里 鲍秋实
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关切及其实践逻辑
王鑫 袁祖社
经济学研究
金融发展、系统性风险与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
宋凌峰 肖雅慧
金融科技投入与不良贷款风险缓释——来自北京230 家银行支行的微观证据
王海军 刘超 龙腾
乐观情绪、商服地块溢价率与企业金融化
蔡庆丰 刘昊
法学研究
区块链金融司法治理的困境及其化解——以稳定币相关司法文书为视角
邓建鹏 张夏明
论碳中和愿景下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周琛
社会学研究
疫情中的社会治理策略:社会团结与传染病菌的对抗
王天夫
婚姻挤压与农村代际关系变动
孙新华
论文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法哲学阐释
作者:江国华(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基于法哲学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集中体现在合法性基础、内在规定性、制度理性等三个基本方面,其合法性根植于历史、法理、绩效和民意之中。其中,历史合法性从“四个走出来”获得明证,法理合法性由“三个具备”得以证成,绩效合法性据“四大奇迹”得到展述,民意合法性藉“三个特性”予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在规定性蕴藉于本体、本质、逻辑和价值之中,其中,本体的内在规定性昭示于“三者有机统一”,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显示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逻辑的内在规定性展现为相互印证的“三大逻辑”,价值的内在规定性展示为“政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理性融科技理性、人文理性和法治理性于一体,其中,科技理性凝练为“三个体现”,人文理性氤氲着“三重眷顾”,法治理性功耕于“三个筑牢”。
关键词: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合法性基础;内在规定性;制度理性;中国式现代化;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
作者:项久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显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意义世界。百年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契合中国实际、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化道路,深度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文化底色,标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中国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史,它反映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进程中推进经济、政治、社会等社会总体实践的文化取向,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演进、文化积淀、文化入制的逻辑理路,表征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生、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的叙事意蕴。质言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在赓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进程中书写文化叙事的中国篇章,成为中华文化叙事的时代精华。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演进;文化积淀;文化入制;中国特色
行为传播学:未来传播学学科构型的核心范式
作者: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
苏健威(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杨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认知神经传播学实验室)
摘要: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传播学学科体系面临着碎片化、复杂化及难以解释巨量传播现象的危机。如何站在全局与时代发展的高点上对传播学进行统摄性的学科重构、构造适宜未来传播的研究范式,是当前传播学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构造以“传播—心智—行为”协同要素为关注对象的行为传播学范式,是破解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局的关键路径。在行为传播学范式的视野下,传播研究不可脱离行为,行为研究也不可脱离传播的中介,需要将行为作为分析人类及其实践环境的关键指标。具体而言,行为传播学范式以环境、人类、行为作为研究的三重基本维度,以创新概念视角、提升诠释视点、细化效果分层作为主要研究路径,旨在通过关注行为聚合当前的传播学主流研究范式,回答“传播如何构造社会”这一学科核心问题。
关键词:行为传播学;媒介化;元宇宙;学科范式;传播理论
从训诂到历史文化语义学
作者:冯天瑜(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字、词是语言自由运用的最基本单位,人们在语言实践中致力字、词的知识考古,在古与今、中与外的意义世界寻觅异同、探究因革,由字通词、由词通道,这恰与当下流行的概念史研究、词与物研究相贯通。这门兴味无穷的学问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故可命名“历史文化语义学”,它脱胎于中华历史悠久的训诂学,是从训诂这一劲拔的老干上生发出的生气盎然的新枝。
关键词:名;字词;道;文化;语义学
近代文化往还间“主义”概念的古今转换
作者: 聂长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主义”是中华古典词,意谓谨守道义、主张等,今指某种理念或思想体系及信念,也指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特定方式或方法。其古今转换是通过近代东西对译(与principle、~ism及doctrine)达成的。新名“主义”早为明治日本人创译并使用,于清末传入中国。在其生成、生长、流转过程中,“主义”概念于中日两国被赋予多样意涵及本国元素。这一过程彰显了汉字文化生生不息的基本品格。
关键词:主义;词汇史;概念史;文化交流史
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的双重逻辑
作者:晏辉(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摘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本质上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适度吸收了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将对资本的研究提升到经济哲学和经济人类学的高度。经济哲学构成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经济人类学构成了马克思的研究目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的双重逻辑充分体现出他正视现代性,重视现代性,又通过批判现代性而超越现代性的内在理路。资本的运行逻辑及其人类学后果构成了现代性的经济形态;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又造成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私有制是现代性的政治形态;普遍的交换和全面的需求体系使基于资本运行逻辑之上的广泛交往成为必然。于是,一种超越地区、民族和国家边界的世界历史交往得以形成,全球化、世界化是现代性的社会形态。只有彻底消灭劳动异化,消灭违背正义原则的私有制,才能回归人本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简约地说,资本、私有制、世界化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构成了马克思研究资本逻辑的内在结构,经济哲学和经济人类学构成了马克思揭示这种结构的方法论基础。这些哲学画面勾勒出马克思资本研究的一个清晰内在逻辑:资本——私有制——历史交往——人类解放。
关键词:劳动;资本;劳动本体论;经济哲学;经济人类学
培根与实验哲学的开端
作者:聂敏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鲍秋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摘要:培根被公认为经验哲学的开创者,但更严格地说,培根应该是实验哲学的开创者,因为他明确要求将哲学奠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根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和其新知识观分不开的。正是培根的这种基于人类积极行动的、向着无限开放的知识观,使实验构成了一切理论知识的基础。也正是基于这一知识观,培根才能将实验与一般经验观察区别开来,并阐明了实验区别于一般经验观察的根本特征。
关键词:一般经验观察;实验哲学;新知识观;受控性;主动性
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关切及其实践逻辑
作者:王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袁祖社(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在后全球化时代,日益严峻并不断加剧的全球生态危机的蔓延,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立足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性,秉持“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伦理价值信念,理智对待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人类文明演进的更高层次上寻求人与自然并生、互适、共在的新范式。标志着生态文明新境界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提出的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解决全球生态治理困境、维护全球正义的生态伦理新理念和生态治理新模式。中国政府、中国社会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实践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制定并践行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引领性的智识性实践方案,如遵循天地美生的绿色发展,倡导“国内—国际”协作的全球生态共治,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世界视野和天下情怀,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历史担当。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生态危机;价值关切;实践逻辑
金融发展、系统性风险与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
作者: 宋凌峰(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肖雅慧(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结合经济性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现实背景,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不同经济形势下金融发展、系统性风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可发现:在经济正常波动区间,金融发展、系统性风险对经济增长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金融发展和系统性风险都处于适中水平时,二者发挥协同作用,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否则会产生阻碍作用;但在经济持续下行区间,金融发展和系统性风险的组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这一影响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和系统性风险的上升而扩大。因此,地方金融监管机构需要根据不同经济状况制定相应的金融发展和系统性风险管理措施,在经济正常波动区间,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可适当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容忍度,把握金融发展和系统性风险的平衡,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持续下行区间,降低系统性风险是首要目标,需要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控制金融发展速度,防止金融发展过快引发系统性风险累积,降低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金融发展;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门槛效应
金融科技投入与不良贷款风险缓释——来自北京230 家银行支行的微观证据
作者:王海军(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中国投资者教育与保护研究中心)
刘超(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龙腾(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金融科技具有管理风险的天然属性,在全球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数字化和金融科技战略背景下,研究中小商业银行基础支行层面应用金融科技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能力,对银行防范化解区域不良贷款风险、改善经营绩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信息技术人员投入、信息软件和硬件投入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投入能显著降低不良贷款风险,发挥风险缓释作用,进而明显改善银行业绩,其中信息技术人员投入作用最为显著。金融科技对不良贷款风险缓释作用具有滞后性,金融科技投入、不良贷款风险缓释与经营绩效提升之间存在正反馈机制。上述作用机制在数据治理应用、合规执行和内控执行更好的银行支行表现较为显著。
关键词:金融科技;不良贷款;风险缓释;合规经营
乐观情绪、商服地块溢价率与企业金融化
作者:蔡庆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刘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有助于引导金融活动回归实体经济。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塑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商服地块市场的乐观情绪亦正深刻影响着社会资本的流向与微观企业的投资行为。这种乐观情绪在提高商服地块出让溢价率的同时,可以通过提升高管过度自信程度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方式,提高企业金融化水平,该现象在企业缺少外部资源与内部监管压力较低的时候更加明显。当企业自身是非国有企业以及处于金融集聚程度更高的城市时,商服地块市场的乐观情绪对于企业金融投资决策的影响效应会更加显著,同时该促进效应会进一步提高企业过度投资程度。商服地块市场的乐观情绪为企业金融投资行为模式提供了理论解释。引导经济“脱虚向实”,要加强市场主体的内外部监管环境建设。
关键词:土地市场;商服地块;企业金融化;内部治理
区块链金融司法治理的困境及其化解——以稳定币相关司法文书为视角
作者:邓建鹏(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张夏明(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摘要:区块链金融的飞速发展对国家的司法治理带来巨大挑战,特别是稳定币的司法裁判呈现大量类案异判现象,严重影响法秩序统一和风险治理效能。立法供给不足和司法裁判规则的缺失、金融类规范性文件介入司法裁判的限度不清和技术金融融合背景下稳定币的多重复杂性,是稳定币司法治理难的主要原因。我国应采取体系化的思路建构回应模式:在立法和司法政策认可稳定币虚拟财产/财产利益属性的基础上,审慎界定公序良俗,形塑金融法与民商法兼容协同的裁判规则,适时修正全面禁止的监管执法和司法政策,完善金融类规范性文件的有效审查与解释机制,发挥类案类判和案例指导制度的规范指引作用并统一规范秩序,提升我国稳定币乃至区块链金融、数字金融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稳定币;区块链金融;类案类判;虚拟财产;数字金融监管;数字经济;泰达币
论碳中和愿景下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作者:周琛(厦门大学法学院)
摘要:碳中和新范式和净零排放新目标具有鲜明的结果导向性、整体系统性和结构变革性,对全球气候治理及责任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包容公平脱碳以切实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动态考察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发现,新的范式目标不仅引发了目前《巴黎协定》中区别责任失正的旧疾,也带来了共同责任阻滞的新症。我国作为气候变化利害攸关的国家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主要倡导者,可以充分借鉴臭氧层消耗物质管控、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多边公约和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公平转型机制的晚近实践,积极促进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与时俱新与包容公平同步,围绕碳中和愿景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双体共建理论推动共同责任的优化,拓新原则兼容并包的意涵面向;另一方面,建立以碳为中心要素且反映集体性发展权利层次的区别责任体系,辅以落实利益衡平与补偿的团结协助安排,守护追求实质公平的价值精神。
关键词:碳中和;公平脱碳;气候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共同责任;区别责任;绿色发展;低碳经济
疫情中的社会治理策略:社会团结与传染病菌的对抗
作者:王天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感染新冠病毒导致的疾病危害个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其所造成的公共卫生危机在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从更深远的社会后果上讲,新冠病毒的传播与影响是社会性的:它通过社会连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时空伴随的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空间安排高度重叠;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带来不同的冲击。更为根本的是,新冠病毒的传播也毁坏社会连接,直接攻击社会团结,动摇“社会之所以成其为社会”的根本基础。传染病菌与社会有着不可调和的对抗,瘟疫能够动摇社会发展的轨迹,甚至危及人类社会文明与文化。理论与实践证明,巩固的社会团结与协同合作是应对传染病菌挑战的社会前提与基础。
关键词:传染病菌;新冠疫情;社会连接;社会团结;人类命运共同体;风险社会学
婚姻挤压与农村代际关系变动
作者:孙新华(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摘要:日渐严峻的婚姻挤压对我国社会尤其是农村代际关系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我国农村的男性婚姻挤压表现为初婚市场和再婚市场的双重婚姻挤压。初婚市场的婚姻挤压使农村大龄男性青年面临结婚难问题,不仅产生大量光棍,而且婚姻成本过高;再婚市场的婚姻挤压则使女性掌握更大的婚姻主导权,已婚男性面临巨大的离婚风险和再婚困难。在代际责任的作用下,婚姻挤压带来的男性婚配困难进一步转化为父母的困难,从而使代际关系在交换关系和支配关系上均发生了变动。一方面,为了子代能够顺利完婚并保持婚姻稳定,农村父母不仅不得不为子代支付高昂的婚姻成本,而且对子代婚后的支持也更加刚性化和长期化,从而使已经倾斜的交换关系更加失衡;另一方面,为了稳定子代的婚姻关系,农村父母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地降低自身的家庭地位,并让渡自身的权力甚至权利,从而使已经翻转的亲代地位进一步下降。扭曲的代际关系使农村中老年父母遭受着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负担。面对结构性压力,他们自身无力改变,亟须国家和社会进行干预。具体而言,可从推进移风易俗、重塑家庭伦理和营造社区风气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双重婚姻挤压;代际责任;代际失衡;家风建设;农村婚配问题;婆媳关系
以下三种方式均可查阅电子书:
1.扫描(或识别)下方二维码;
2.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3.复制网址到浏览器中打开:
https://www.yunzhan365.com/basic/55155892.html
点
"阅读原文"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