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打人、咬人的孩子,其实更容易吃亏!
我是花时间,资深编辑·童书译者·心理咨询师
个人微信:baby_hours
最近,有好几个妈妈接连在微信上问我:孩子打人、咬人,怎么管都不听,怎么办?
其实我也经历过这些。果果不到一岁时,在早教课上,会忽然抬手拍旁边小朋友的脸,有时候还走到正在唱歌的老师面前,“呼”地就扬起手。这种时候我都特别尴尬,因为班里其他家长会扭头看我,仿佛默默在说:“怎么管孩子的?”
第二个阶段是果果两岁前后,她不再主动出手,但如果周围有什么“惹”到她,往往立刻反击。例如一个小朋友经过时不小心撞到她了,她的小巴掌立刻跟过去。一次没打着,还要找机会打第二次。
朋友宽慰我:“没事,反正孩子不吃亏”。我倒觉得恰恰相反,孩子很容易被别人贴上“凶恶”、“厉害”、“坏孩子”的标签,很可能在幼儿园面对老师的不赞赏、同学的孤立,久而久之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会产生负面影响。
还好事实证明,打人、咬人,只是敏感期的一个行为表现,孩子是会度过这个时期的,关键看我们怎么处理和引导。
先别急着批评,而是用心理解
孩子“打人”,爸爸妈妈当然要出面制止,但不要一味批评。因为孩子“打”的这个动作,可能是出于不同的原因。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打人”的动机完全不一样,我们的应对也就截然不同。
1岁内
在这个阶段,许多宝宝还不明白什么是“打”,更多时候是在用他的方式去探索世界。
这时的孩子,分不出无生命的事物,与有生命的动物的区别,他可能只是想试试眼前这个东西(或者人)的反应。所以,用嘴咬也好,用手拍也罢,他很有可能是想要亲亲、摸摸去探索,但因为不会控制力度,看上去就像在打人一样。
所以,爸爸妈妈如果急着批评“不许打人!怎么能打人呢?”,孩子反倒被灌输了“打人”的概念。更好的选择是把这当作一个机会,教他学习如何与人进行肢体交流。例如,牵起孩子的小手说,“我知道你是想摸摸小朋友,和她打招呼对吧?那我们轻轻地摸摸小朋友的手,或者摸摸肩膀,这样轻轻地就可以……”一边说,一边把他的小手轻轻放在别的小朋友身上,让孩子感受力度。
1~2岁
这个阶段,孩子刚开始说话,甚至有的宝宝还不会说话,语言不足以充分表达自己,孩子自然会选择比嘴快的手来解决问题。
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渐渐对“打”有了概念,往往是有意识的,明白自己可以靠推搡、咬人、脚踢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从这个阶段开始,爸爸妈妈就要及时纠正孩子的行为了。
2~3岁
2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形成,孩子的物权意识特别强,对于自己的东西,甚至周围的空间都有很强的占有欲,类似一种“领地意识”,一旦被侵犯就可能反击。
例如果果在这个阶段就非常明显,上早教时,有小朋友不小心碰到她,她会觉得对方是打了她(侵犯了她的空间),立刻还手打回去。每当这时候我都会制止果果,和她解释说:“小朋友刚刚不是故意碰到你的,我们不可以打人。”
有时候孩子情绪受挫,也会有暴力行为。例如明明自己做错了事受到批评,却赌气摔东西、打别人,气鼓鼓不说话,如果遭到父母批评就放声大哭。这些举动往往是因为孩子不懂如何疏通情绪,需要学习情绪管理。
解决孩子打人并不难,做到这5步就可以!
关于孩子打人,我曾经被一个妈妈的育儿观点震惊到。这个朋友是位小学老师,儿子上幼儿园。她认为孩子打人不需要管,“别的家长问我怎么不管呢?我说,不用我教育他,有一天他出去打架遇到自己打不过的,挨打了,就老实了。社会会教育他,对吧?”
这可以算是我听过最不负责任的言论之一了,最让我震惊的是她自己就是教育工作者啊!我当时几乎脱口而出:“你这么想得开,是因为你儿子不是一直被打的那一方!”
诚然,小孩子打人是因为不懂事,但家长明知道这样做不对还不管,那就是你犯浑。听上去好像很大义凛然,“别人打他我也接受”,但其实是因为孩子不吃亏,就选择了不作为,把自己教育孩子的职责推给了社会。你连个正确的三观都没有教给孩子,幻想着被打了他就老实了?也许孩子还想着“强中自有强中手”,不断修炼、不断挑战呢!古惑仔、黑社会,不都是这样一条路吗?
和大家说身边这件真人真事,就是想说: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是成长过程中是特别正常的,当家长的怎么引导才是关键。
特别说明一下,以下方法针对1岁以上的、有意识打人的孩子。几个月的小宝宝如何对待,参考前文。
1、及时制止、立场鲜明
一旦孩子打人,立刻制止,并用态度鲜明的语气和表情,说明白打人是不对的,绝对不被允许。如果孩子不听从,还要继续出手,可以将孩子带开进行教育。对大孩子来说,也可以采取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平静中止”法。
在这里注意,无论孩子打的对象是谁,无论谁先打人,都一样,家长必须严肃表明立场。有些家庭中,如果孩子打了家庭成员,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可能不当回事,有的还会开玩笑,当作游戏。这样对孩子是个错误的引导,孩子会把打人当成互动的方式,认为自己的行为获得了默许。
有的家长觉得,我家孩子是被打了才还手的,就不管。这种模糊的态度也会让孩子对“规则”产生困惑。正确的做法是清楚地告诉孩子,“谁先打谁”并不重要,伤害别人的行为是不对的。
2、杜绝以暴制暴、学习共情
去年夏天有件印象深刻事,我和老公带果果在小区遛弯,遇到两个妈妈带两个男孩玩滑板车。一个男孩打了另一个孩子,他妈妈追着他打,一边打一边喊:“让你再打人!让你再打人!打人不对知道吗?!”
另一个妈妈一直在制止,但这个打孩子的妈妈说:“不行!他总打人,必须教育他!”结果那个小男孩在被妈妈打的间歇,冲上去又推了另一个孩子一把。他妈妈更生气了,扬起手重重地打他屁股:“你还敢打人!”
一边说着“不许打人”一边打孩子,这是多么荒谬的一幕!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的家长呢?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先模仿的榜样,许多孩子之所以学会打别人,就是因为家里人这样做过。孩子甚至会觉得,打人是获取权力、证明权力的一种方式。
所以,我们一定要杜绝“以暴制暴”,既然不允许孩子打人,自己也不能打人。并且要教会孩子共情,理解他人的感受,“如果我们打了别人,别人会觉得疼,会受伤,这样做是不对的。”
对三岁内的孩子,可以运用身边的玩具。例如果果乱扔玩具的时候,我会捡回来,对她说:“小熊摔到了,好疼啊,呜呜呜,小熊哭了,怎么办?”果果就会把小熊接过来搂着,说:“我抱抱她吧。”我会趁机会教给她:“我们和小熊是朋友,可以握握手,可以摸摸,但不能用力打,不然小熊也会疼的。”
3、分析原因、正面引导
前面说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出手打人的原因各有不同,先搞清楚孩子是什么原因动手,再来引导。譬如,孩子是被别的小朋友打了,所以很愤怒吗?是因为想抢玩具吗?是因为别人干扰了他做什么事情吗?
对1~2岁的宝宝,用前面提到的共情方法,告诉他别人会觉得疼。2岁以上的宝宝可以语言沟通,讲更多道理了。和孩子沟通时,我很提倡使用“PET父母效能训练”中的方法,陈述事实+孩子的感受。例如:“因为毛毛抢了你的玩具,所以你感到很生气。”“因为乐乐挡了你的路,你想快点过去,你很着急。”
这样的陈述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感觉是什么。只有知道是什么情绪,才能学会如何去控制。然后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先不要生气:“毛毛抢了你的玩具,你想要回来,可以这样和他说……”“乐乐挡了你的路,你想走过去,可以这样和他说……”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远比一味责备更重要,也更有效。
4、学会道歉、情绪管理
道歉是有意义的,它培养孩子正面自己错误的勇气,和敢于当担行为后果的责任感。尤其对2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如果打了人,爸爸妈妈不要光顾着教自己孩子就完了,或者干脆替孩子向其他家长道歉。
让孩子亲自对被打的小朋友道歉。这不是为了家长的面子,也不是为了对方,而是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就可以和她沟通,“Ella被你打痛了,怎么办呢?去和Ella说句对不起吧。”如果孩子还不会说,可以教她用拉拉手或者拥抱来表达友好。
此外,平时注意引导孩子学习情绪管理,尤其2岁以后。绘本是特别好用的工具。果果特别喜欢的是好早之前跟慢成长团的《宝贝,别生气》,推荐给大家。这类书很多,例如《生气汤》《菲菲生气了》等等。
5、不贴标签、树立榜样
之前写了《这样很容易毁了一个孩子,不要再贴标签了!》这篇文章,获得了很多妈妈的认同。在这里再说一便,即使孩子有打人的行为,也不要说“你怎么总打人”、“这孩子可霸道了”、“这孩子这么厉害呢”、“你是小坏蛋”这样的话。
“打人”本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的常见情况,是正常的,但一旦贴上标签,孩子就很难摆脱,反而有可能朝那个方向发展。
关于“咬人”
最后,特别提一下“咬人”。最近有好几个妈妈问我,孩子一发脾气就咬人怎么办?
小宝宝磨牙咬人就不说了,给孩子买个牙胶即可。此外常见的原因,和前面说打人的原因一样,孩子可能语言说不好,用咬人来表达不满情绪。如果经常持续出现,很有可能在孩子前几次咬人时,家长没有严肃对待,没有立下严格的规矩说明咬人是绝对不允许的,而是一笑了之。
美国儿科学会还提到一种行为激烈的情况:
有部分孩子在1~2岁显示出天生的攻击性,对周围事物的控制欲很强,一旦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可能就会采取暴力,例如踢人、咬人、打人。这类孩子很敏感,容易生气,经常毫无理由地爆发,对成人甚至动物都有攻击性,即使伤害了别人,也不会感到抱歉。
对这类孩子,必须严加看管,立下严格的规矩,平时通过游戏和体育锻炼发泄过多的精力。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诉诸暴力,避免孩子模仿。
花时间说:
今天在文中和大家讨论的“打人”问题,主要还是面对4岁以下的孩子。如果一个6岁的孩子打人,他已经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了——
他可能是在寻求关注,因为家长给他的关注度不够;
他可能是想要掌控权力,因为在家他很少能有权力做自己的主宰;
有时,他可能是在测试纪律的边界,因为家里没有给他底线的概念……
你瞧,孩子的行为,其实都是对家庭教育的反馈。而不要用行为来评判人格,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天我在美国的课堂上,老师一直在强调的一点就是:没有“坏”的孩子,只有“错误”的行为。
有时,家长、老师会不自觉给孩子贴上标签:他总打人,他是小霸王,他可厉害了,他太调皮,他太专横……殊不知,这些标签会强化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和期待,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关于贴标签,更详细的内容可点击查看《这样很容易毁了一个孩子,不要再贴标签了!》)
班上有一位美国同学,也是专业的儿童咨询师,她说的这句话,我特别赞同:“最需要爱的孩子,往往会用最不可爱的方式来讨要爱。”
是的,说到底,孩子只是需要我们更多的爱。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该如何用正确的方法爱。这是最容易让家长困惑的地方,也是慢成长每天在和大家分享的话题。
我也是个妈妈,尚在不断探索和努力,很高兴这条道路上有你齐头并进。有什么想聊的话题随时文末留言给我,比公众号内留言更容易被看到。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游泳,也欢迎分享给更多朋友,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本文作者:花时间。海归硕士,资深文化编辑,童书译者,心理咨询师。创立微信公众号“慢成长”manchengzhang123,不爱写鸡汤,只有亲身实践的经验分享和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共读知识。育儿文艺两不误,既要陪娃慢成长,也相信诗和远方。个人微信baby_hours。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字,可以阅读300+篇原创育儿好文哦:
【标签】够了!别再给孩子贴标签了!
【礼貌】孩子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请别再逼孩子了!
【天才】每个孩子都是全能天才,关键看你怎么教!
【打人】熊孩子打人,家长该怎么办?
【吼叫】面对孩子犯错,不发脾气有那么难吗?
【惩罚】“孩子不听话,惩罚一顿就好了?”“呵呵……”
↓↓↓ 点击阅读原文,送你一本实用育儿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