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辛苦教孩子5天规矩,只要一个周末就被老人毁了?

2017-08-07 花时间 慢成长


我经常觉得,如今爸妈带娃和老人带娃的不同,已经超越婆媳矛盾,上升为家庭第一大冲突了。


就拿我家来说,生孩子前,我和婆婆从来没什么争执。但自从有了果果之后,别说婆婆,连亲妈都埋怨我总让她不痛快。


这次我去美国,果果没法跟着,只能拜托给老人轮流照顾。


我特别感谢老人对我的支持和付出,每天收到“前线”发回来的照片、小视频,看到孩子吃好、喝好、玩得高兴,还是很欣慰的。


没想到,课上到倒数第二天,跟姥姥的一次视频连线,彻底打碎了我内心的平静。


原因就是,我妈随口说了四句话,每一句都是堪称“模版级”的科学育儿反例。



  • 第一句:

“这孩子可精明了。邻居问她:你喜欢奶奶还是喜欢姥姥呀?她说:喜欢妈妈!”——亲情比较+贴标签


  • 第二句:

“她昨天淘气,我跟她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把你送走,不要你了。她不愿意走啊,求我说:我再呆两天吧!”——贴标签+安全感缺失


  • 第三句:

“后来我和她说:如果你不淘气,听姥姥的话,每天饭后奖励一个鹌鹑蛋。今天挺听话的,一会儿咱们中午吃鹌鹑蛋!”——使用奖励谈条件来矫正行为


  • 第四句:

“这孩子特别有心机,每天你爸下班一回来就立刻迎上去:姥爷你回来啦?我想你啦!你累不累?可会拍马屁了。”——对孩子的情感表达和正确行为,使用负面标签



彼时我在美国,又是听正面管教的分享会,又是读儿童心理和疗愈,满脑子最新、最好的科学育儿理念,急着要回来和大家分享,想要在自己孩子身上实践……没想到,充电俩礼拜的兴奋和感动,跟我妈通话五分钟,就挥手说拜拜了。


其实,哪个当妈的没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许多全职妈妈,暂时放弃了事业,又是看书,又是关注育儿公众号,就是为了能手把手亲自带好孩子。但把孩子送去老人家过一个周末,或者一个小假期,什么不喂饭、睡前刷牙、不把屎把尿……一概前功尽弃。


职场妈妈的难题更大——大部分时间孩子都交由老人照顾,看到方法不同的地方,不提担心对孩子不好,提出来又难免伤和气。老人觉得委屈,还可能责备说:“你自己都不带孩子,还意见那么多!”


我们和老人带娃之间的矛盾,到底还有解吗?



这事的确难办。


对大部分老人来说,她们认定了几十年的观念,要承认自己是错的,推翻重头再来,难!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以前就是这么带你/你老公!不也好好长大了?”


老人带孩子,本来就是在替我们承担育儿责任,非常辛苦,如果又要受到儿女的指责,心里肯定不痛快。但事关孩子身心健康,很多事我们不能不说。关键是,怎么说呢?


拿我家来说吧,我经常觉得,我妈比婆婆难对付。其实两个老人都算脾气好的,婆婆碍于面子、和气,在意见不同时会回避,打个哈哈就过去了;亲妈就不一样了,她会觉得,我闺女怎么这么说我,觉得受到了伤害,会把“怎么带孩子”的争论,变成“你凭什么这么说你妈”的声讨。


我是个急性子的人,以前也没少和我妈起冲突,但这次在美国,每天跟着心理学界的大咖,一边学习,一边疗愈自己,更懂得如何面对家人的亲密关系,这次和我妈视频聊天,虽然她每句话都踩到我的“雷区”,却终于实现了有效沟通。



1、稳住自己的情绪,避免和老人争执。


我们经常觉得老人不理性,你在和她们说“什么方法带娃更好”时,她们和你说“我经验比你丰富”,甚至“我感情受到伤害”……不能就事论事,就很容易跑偏吵起来。


其实,咱自己也难免“感情用事”。回忆以前和我妈的冲突,自己也有责任,因为是亲妈,我说话时反而没有对婆婆那么客气。


懂得原生家庭的重要,有时还会联想起童年,很怕女儿重复自己的老路,看到老人的一些错误做法,会觉得“又来了”,说话时也带了情绪。所以现在说话前,我会先稳住自己,坚持就事论事。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想和老人争执、吵架,既伤感情,对孩子更没好处——孩子可能跟着伤心,而且至少有一方的权威扫地,以后更难管教孩子


老人带娃不易,管教孩子,也要照顾老人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2、站在老人立场想事情,换个角度谈问题。


就连二、三十岁的我们,连续带孩子几天,都会觉得腰酸背痛,更别提已经年迈的父母。我们必须感谢,老人为了这个家庭付出了巨大的辛苦。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总说“共情是基础”。其实和老公,甚至和老人沟通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呢?因为是咱爸妈,年纪比咱们大,所以有时候我们忘了,他们也需要肯定和褒奖。


同样是提建议,在理解和肯定的基础上去说,效果就不一样了,有的时候还要花些小心思“捧着说”。


例如这次,我妈说的第一句——孩子精明,邻居问“你喜欢奶奶还是喜欢姥姥呀?”她说:“喜欢妈妈!”这就是典型的错误管教,当孩子的面贴“精明”的标签,还对“亲情比较”浑然不觉。


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说:“其实这样问孩子并不好……”我妈立刻反驳:“又不是我说的,是邻居说的!我能说人家吗?”


我换了个角度,开始为她出谋划策:我就知道你肯定不会这样问,确实咱也拦不住外人,下次咱可以打圆场,果果说了‘喜欢妈妈’之后,抱抱孩子说:真棒!奶奶、姥姥和妈妈都好,我们都要爱是不是?孩子强化了正确观念,邻居一看,原来人家姥姥教育这么好,估计下次也不这么逗孩子了。”


听着我妈在电话那头应着:“行!”我算是放了心——这样说话多顺当!


老人也需要我们的肯定和鼓励


3、学会“睁一眼闭一眼”,小事不纠结,大事理性分析。


我怀孕时,还在报社上班,一个同事儿子7岁了,作为“过来人”给了我一条建议:


孩子出生后,如果需要老人帮忙,那就孩子在谁那里,就按照谁的方法带,看不惯的你把孩子接回来再纠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能避免起矛盾。


果果出生后,我渐渐也觉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用事无巨细去“纠正”老人,不然换了谁动不动就被批评,都会很难受,不满情绪累积起来,难免从量变到质变,发生大矛盾。


不如把提意见的次数省着用,遇到原则性问题再说,或者捡最重要的、最关键的说。像这次我妈刚连线5分钟,就涌现一堆bug,如果我都揪出来,她恐怕会不爽,出现如下句式:“你妈说什么都是错的,没有一句对的是吧?!”



所以,她前后多次有“贴标签”,我觉得说孩子关心姥爷是“有心机”、“拍马屁”最严重,我就挑了这个来说。说的时候尽量避免“批评”的口气,不是强硬地说“你这样不对”、“我认为……才对。”而是边聊天边分析,帮助老人理解,一些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毕竟,老人终究是为孩子好的。


“妈,你觉得,姥爷下班回来,孩子对姥爷表示关心啊想念啊,是好事吗?”

“好啊,没说不好啊。”

“那好的行为咱们要鼓励吗?鼓励的话,用正面的词,还是负面的词呢?”

“……”

“有心机、拍马屁,听起来不太像正面的词。你们把孩子带得这么懂事,多好啊,咱得再接再厉,多鼓励哈!”

“嗯……”


虽然孩子没有“拍马屁”,但我觉得自己的“欲抑先扬”还是管用的:)



4、利用第三方,换个身份和立场让老人接受。


很多妈妈会发现,自己和老人说,老人不买账,但如果是医生、老师和老人说,老人却能接受。


对老人来说,比自己小一辈的儿女,现在反过来要“教育”自己,当然不好接受。但专业人士的专业意见可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第三方做缓冲,避免直接和老人发生意见碰撞,平时经常给老人创造接触科学育儿观的机会,例如转一些公众号的好文,购买育儿书籍,带老人一起去上育儿课程等。


我带果果上早教时,就经常遇到老人带孩子上课,老师给出的建议和游戏方法,会潜移默化影响老人的观念。当然,不一定非要去早教班,也有很多低廉的,甚至免费的公益课程、讲座。


我怀孕时,市妇幼就有孕妇课堂,孩子出生后,也有新生儿护理课程,每周末都有一节课,为期1-2个月,大多是免费的。现在也有许多APP上有课程,打开手机就可以听,价格不高。只要几十到几百块,解决家庭矛盾,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我觉得很值得啊!



5、给孩子判断的机会,相信孩子终会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和老人争论,是因为担心一些错误的观念、习惯,以后影响孩子一辈子。


但其实冷静下来再想想,孩子出生不过短短几年,一辈子那么长,他/她还有那么多的机会去成长、学习判断和改善,何必过于纠结眼前?


我们不妨相信成长的力量,比起某一次行为的对错,教孩子判断的依据和观念更为重要。


譬如,姥姥用鹌鹑蛋奖励果果,换取“听话”这件事,我特别担心会养成不好的习惯,但我已经委婉提了两次意见了,不想再“戳”我妈了,于是试着攻克果果:


“对的事情就是对的,就应该做,不对的事情就是不对,不能做,不能谈条件。”

果果说:“我知道呀,可是姥姥就给我鹌鹑蛋。”我听到我妈在旁边笑。

“那这样好不好,下次姥姥再给你鹌鹑蛋的时候,你对姥姥说‘姥姥你不给我鹌鹑蛋,我也能做好’。果果能鼓起勇气做到吗?”

“做不到。”听到果果老实回答,我和我妈都哈哈大笑。


可能有人觉得,这不是个成功的例子,但我很欣慰——如果倒退半年,果果的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在吃的上,现在她却已经能明白对错是非。


三岁的年纪,对诱惑难以抵制值得理解。相信随着我一遍一遍的教导,等再大一些,她可以学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另一方面,我妈在旁边听着,也理解了不能以奖励作为交换条件的原因,以后也会改善。



最后,如果真觉得,老人的育儿方法难以接受,也很难沟通和改善,那么不如干脆把孩子接回身边,自己带。毕竟,育儿本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对一些妈妈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事业上的割舍,抉择艰难。但我们心底都知道,工作怎么都能找得到,孩子的童年却不会重来。对妈妈来说,选孩子一定不会后悔。


如果,情势并没有这么严峻,那么不妨把心放宽一些,相信老人和我们一样是盼着孩子好,孩子也终会成长,眼前的小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我学习心理咨询的老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Richard E. Watts博士,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相信,没有一个孩子每天早上醒来,就想着怎么搞得爸妈焦头烂额,同样的,也不会有任何一个家长,每天就想着怎么毁了自己的孩子。


既然我们和老人都在用心爱孩子,那么爱就是桥梁,一定会给我们比分歧更好的答案。


本文作者:花时间。海归硕士,资深文化编辑,童书译者,心理咨询师。创立微信公众号“慢成长”manchengzhang123,不爱写鸡汤,只有亲身实践的经验分享和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共读知识。育儿文艺两不误,既要陪娃慢成长,也相信诗和远方。个人微信baby_hours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字,可以阅读300+篇原创育儿好文哦:

【挑选】0-6岁玩具剁手指南!买得多不如买得对!

【积木】玩遍各种积木后选出9大类经典!适合什么月龄?如何挑?怎么玩?看这一篇就够了!

【拼图】这种玩具能让孩子越玩越聪明,培养逻辑能力和策略思维,你竟然不知道?

【日本】和日本父母比带孩子,我们的差距在哪儿?

【娇养】凭什么男孩就该粗养,女孩就要娇养?

【标签】够了!别再给孩子贴标签了!

【礼貌】孩子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请别再逼孩子了!

【吼叫】面对孩子犯错,不发脾气有那么难吗?

【惩罚】“孩子不听话,惩罚一顿就好了?”“呵呵……”

 ↓↓↓ 点击阅读原文,送你一本实用育儿秘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