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十年只做一件事”:陶格敦白乙,马背上的匠心传承(视频)

李凯馨 苏文彦 中国草原 2020-09-07


      提起马鞍,许多人并不陌生,毕竟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话就是“人靠衣裳马靠鞍”,但要骑马,仅有马鞍是不够的。脍炙人口的《木兰诗》里就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而这只是全套马具的几个代表性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变迁,日常骑马、使用马具的人越来越少,传承传统马具制作技艺的人更是稀缺。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上,就有这样一位倾心马具制作四十余年的老手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陶格敦白乙。


陶格敦白乙在当地建立的非遗传承基地中介绍蒙古族马具


      走进陶格敦白乙的工作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屋中陈列着的十几具精美马具成品。环视四周,墙上挂着鞭子、缰绳、肚带等绳索形状的配件,窗口下的工作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马具制作工具,各色金、银、铜、铁、玉、石材质的小配件和装饰品在阳光下闪耀着光彩。墙角摆放着一台缝纫机,篮子里是各色布料和绣片,那是陶格敦白乙老伴的“阵地”,鞍鞯上精美的刺绣和布艺装饰都是由她制作完成的。在这个房间里被心爱的马具包围着,原本不善言辞的陶格敦白乙也渐渐地打开了话匣子。


陶格敦白乙在工作台前工作


       今年72岁的陶格敦白乙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茂道吐苏木哈根朝海嘎查的一名普通蒙古族牧民,从二十来岁开始制作马具,到今天已经有四十多年了。陶格敦白乙说,这些年来他一不喝酒、二不抽烟、三不爱玩,唯一的爱好就是马。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一员,从小就爱好骑马的他自然而然也有了“好马配好鞍”的需求。


       陶格敦白乙的家族可以称得上马具制作世家,他从小师从祖父和父亲学习马具制作手艺,“一辈子研究的就是马具”,先后制作了一千余具马具。他说,自己制作的科尔沁马鞍与其他地方的马鞍不同,鞍子雕花、刺绣,老夫妻两个制作一具马鞍最快也要半个月到二十天,如果慢慢做则起码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陶格敦白乙的家中陈列着精心制作的马具


       提起蒙古族传统马具的传承现状,陶格敦白乙喜忧参半。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年轻人出行多选择骑摩托、坐小车,骑马的人没几个了,做马鞍子、买马鞍子的人更少”。同时,许多人对马具的了解也日渐淡漠:“一副马具包括十几个乃至二十几个部件,现在许多五十岁以下的蒙古族人都说不清楚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起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现状让他有些忧心忡忡:“如果我们不做,不传承给下一代,我们民族的传统就都扔掉了……我已经七十多岁了,如果我不在了,传统不就断了吗?”


陶格敦白乙和老伴一起编制马具配件


       好在陶格敦白乙的家人都非常支持他、积极帮助他传承这门手艺,也有许多人不远千里来找他学手艺,其中还有从外国慕名而来的“洋徒弟”。他也精心挑选了好几个资质出众的徒弟并悉心指导,自己的妻子是自己的“好搭档”,大儿子更是掌握了马具各种配件的制作技艺。同时,从国家、自治区到市、旗,来自各级政府的支持也让他对马具技艺传承的未来更有信心:2008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陶格敦白乙成为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他带着亲手制作的精美马具制品亮相上海世博会,向全世界展示这一民族传统技艺;2012年,他又获得了当时的文化部颁发的传统手工艺大赛金奖;2015年,科左后旗马具制作传承协会成立,当地还为他建立了专门的传承基地。


陶格敦白乙在编制一条马鞭


       如今,陶格敦白乙更加热忱地把全部身心投入到马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中,他说:“蒙古族是马背民族,人和马是分不开的。我今年72岁、马上就要73岁了,一辈子就没琢磨过别的、没干过别的。今后只要我还能做得动,我就要继续把马具做下去,给下一代的孩子们留下我们民族的传统技艺。”


       据了解,蒙古族自古以来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具制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辽阔的草原上传承至今。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完善和丰富,马具从最早的一块搭在马背上以便骑乘的皮子,发展成了如今包括马鞍、马笼头、马鞭、马镫、马缰等多个部分,需要用到木料、鬃毛、皮革、帆布、玉石、金属等多种原材料的精美艺术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2008年6月7日,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陶格敦白乙在当地建立的非遗传承基地中介绍马具制作所需的各种工具


       位于科尔沁草原上的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被誉为“马王之乡”,多年以来流传着独特的马具制作技艺。这种民间手工艺集木工工艺、刺绣工艺、皮匠工艺、金属工艺等技艺于一身,制作出的科尔沁马具工艺精良、用料考究、装饰华丽、使用舒适、风格独特,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马鞍具相比,有着突出的特点,在蒙古族传统手艺工艺中有其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美观实用的马具制作工艺和产品已经成为科左后旗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美的科尔沁马具


马鞍上装饰着“五福”刺绣和景泰蓝鞍花


精美的科尔沁马具


中国网品牌视频栏目《Hi 中国人》简介:


       中国网品牌视频栏目《Hi 中国人》内容采用短故事的方式,将镜头对准当前中国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以鲜明的个体反应当代社会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所做所行,从而展示中国的新发展、新气象、新活力,让中外观众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真正了解中国、走进中国。截至目前已制作发布95期节目,总播放量近5000万。


       《Hi中国人》通过中国网网页和移动端,以及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视频、第一视频、爱奇艺、优酷视频、搜狐视频、梨视频、北京时间、酷6网和乐视视频、蜻蜓FM、喜马拉雅FM共13家国内知名传播平台和Facebook、Twitter两家海外知名社交媒体,进行国内外推广,短时间内收获了巨大的国内外影响力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该节目2018年已获诸多奖项,包括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乐享中国——2018微视频和摄影征集活动”微视频收藏作品奖、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主办的“即视”中国短视频版权价值榜“十大最具版权价值短视频奖”和中国网“年度优秀传播奖”等。


策划、视频、文字:李凯馨 苏文彦



推荐阅读


1、 内蒙古花季旅游·乌旦塔拉枫叶节开幕:大美通辽 枫情万种(视频)


2、通辽科左后旗牛产业融合发展:精准脱贫摘穷帽赶着黄牛奔小康(视频)


3、廷·巴特尔:贫瘠草场趟出生态畜牧新路子 牧民活成了“贵族”


4、“科尔沁版画”微展览H5:足不出户看画展,扫一扫你就知道(页内有惊喜)

中国草原

中国草原(http://grassland.china.com.cn)是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草原文化官方平台,致力于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外宣第一网,主要关注草原文化传播、草原生态保护、草原旅游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分享草原美图美景、美食美衣、美文美声,讲述草原儿女的草原故事。


中国网

       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自2000年成立以来,陆续实现了用中、英、法、西、德、日、俄、阿、韩、世界语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访问用户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