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草原追梦人丨马鞍匠人赵景国:一刀一斧“劈”出多伦传统树杈马鞍好销量

阿艺思 中国草原 2020-09-07

      交通工具的变革,见证时代变迁。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从游牧走向定居,马鞍的命运也在悄悄改变。有的作为珍宝珍藏在博物馆,有的却仍作为牧民重要的工具,运用在牧马人的马背上。


多伦传统树杈马鞍


     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有一位马鞍匠人,几十年如一日制作着马鞍,现代化生活方式丝毫没有影响他制作马鞍的热情和逐日攀升的销量。“我们这儿骑马的人多,订做马鞍的人自然也少不了”赵景国说。


     从岳父手中传承马鞍制作技艺


     “我的岳父是一位拥有制作马鞍50余年经验的老匠人,曾因没有传承人而苦恼,也是想让老人宽宽心,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学习制作马鞍”,谁想出于孝心的马鞍技艺传承路,一走就是15年。


赵景国全神贯注制作马鞍


     现在想起学徒生涯赵景国仍然记忆犹新,“学徒期间困难重重,从尝试制作到真正对这门技艺感兴趣,我用了足足7年的时间”。兴趣是最好的推动剂,在之后将近8年的时间,赵景国潜心研究马鞍制作技艺,用心制作每一个马鞍,结合马的体型结构,力求制作出一架对人对马运用起来都舒服的马鞍。


      多伦传统树杈马鞍独到之处


      赵景国经营的传统树杈马鞍店在当地小有名气,全国各地的顾客慕名而来订制马鞍。由于制作传统树杈马鞍的匠人越来越少,供需量大因此销量特别好。当记者问及树杈马鞍与市面上其他马鞍有何不同时,他说:“多伦传统树杈马鞍作为蒙古族传统马鞍种类之一,不但结实,还不打梁、不压马脊、牧人骑行还舒服。”


正在制作的鞍架


     在制作工艺上,赵景国介绍,首先需要将湿树杈大体砍出形状,放到见不到太阳的阴面,再存放一年之后进行二次手工加工。制作一个马鞍,从起初的鞍架制作到后来栓绳装饰,将近要花费4天的时间。


      “传承我手艺的有缘人,在何方?”


     马鞍制作技艺的再传承不容乐观。由于制作马鞍的环境条件艰苦,年轻人需要付出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来坚持下去。赵景国告诉记者,“我当学徒时光脚就砍了两次,手还锯了一次,有些人因为这些望而却步,放弃接触制作马鞍的机会。但当你真正亲手制作出马鞍时,那种幸福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工作室一角


      赵景国告诉记者,马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略显困难,这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状。学徒期的清贫生活令很多人打了退堂鼓。同时由于学习制作马鞍是一个非常久的时间周期,这与当下部分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格格不入。


马鞍半成品


     “现在还没有学徒,曾有过两个年轻人来学习,但没坚持住放弃了......”对于未来的技艺传承,赵景国还是抱有积极心态,“在锡林郭勒盟被中国马业协会授予“中国马都”称号后当地马产业蓬勃发展,需要马鞍的地方越来越多,我们靠马鞍营生的手艺人收入也在逐渐增多。”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赵景国相信努力制作的马鞍将成为“文化名片”去吸引拥有相同情怀的年轻人来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

文:中国网记者 阿艺思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推荐阅读


1、草原追梦人丨阿·巴雅尔的长调传承路:让被遗忘的旋律“活”起来


2、草原追梦人丨“拼搏岂止在战场”:洗车店老板巴桑誓为乡亲拔穷根


3、快闪剧透!齐·宝力高马头琴版《我和我的祖国》 排练也精彩


4、锡盟萌娃独自捧花出门,只为完成一场"蓄谋已久"的献花


中国草原

中国草原(http://grassland.china.com.cn)是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草原文化官方平台,致力于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外宣第一网,主要关注草原文化传播、草原生态保护、草原旅游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分享草原美图美景、美食美衣、美文美声,讲述草原儿女的草原故事。


中国网


       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自2000年成立以来,陆续实现了用中、英、法、西、德、日、俄、阿、韩、世界语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访问用户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