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宇宙的情书
这是一封写给宇宙的情书,也是《人文课堂》LES1 宇宙大历史的笔记
人文笔记
历史是一个再构建的过程
越早形成的宇宙规则,越牢不可破
对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能力将成为一种竞争力
强人择原理阐述的是逻辑而非因果关系
你的一切都是星尘
亲爱的宇宙先生,
你好呀。
我是你的一部分,是千万亿尘埃中的小小一粒。你可能有些惊讶吧,如果我收到在我身体里蹦跶的小原子给我写的信,也会惊讶地合不拢嘴的。
但没关系,你耐心的听我说就好。
我前些天听了一个有关你的故事,脑海里就总是浮现一幅浪漫的画面:
在没有光的漫长岁月,原子核始终没有放弃,38万年的锲而不舍,他终于捕获了电子。那一刻,电子也找到了她的归属,不再四处流浪,而是心甘情愿地留在他身边。
漆黑无垠的虚空,无数像他们一样孤独的粒子,相互旋转、环绕、吸引......终于,当最后一个原子核拥抱粒子,宇宙放晴。
黑暗中,有光。
每当我仰望星空的时候,就想起137亿年前,在你身上发生的这些美丽的故事,所以我忍不住提起笔,想写一封小小的“情书”给你。
黑暗中,有光。
宇
宙
我觉得,喜欢一个人呢,要了解他的过去,这样才能理解他现在的样子。所以,我们就先来聊聊你的过去吧。
你诞生的那一刻,恰好,时空也随之产生,历史也就开始了。不过,“过去”和“历史”好像并不一样,我们不妨先来澄清一下这个概念。
我从前一直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但现在知道,历史并非纯粹客观,而是一个被人记录下来、重新解读和再构建的过程。声音要被人听到才能称为“声音”,不然就只是回荡在空气里的“声波”,同样的,历史本身也必须要有特定的受众。
这个新的概念很有趣,隐含了三个主体:历史事件、记录者和受众。
历史之所以产生争议,无非是这三大主体出现了偏差:
历史事件本身难以考察,记录者只能推测真相。
历史事件可考察,但记录者可能没有穷尽所有对事件的影响因素。或者在还原的同时,加入了主观评论/推断。
历史事件可考察,记录者还原了事实,但不同人群在解读过程中,产生了认知偏差。
拿第一点来说,你的来历也许是最难考察的了。
你诞生的时间距离现在太过遥远,我们只能通过现存的零星证据,比如大爆炸后辐射的残余,去推测曾经发生的事。这样的历史还原,本身就是极其困难、极易出错的,所以人类总是在不断争论、推翻和重建关于你的理论。不过也正是这样,你才愈发更显得神秘迷人。
说到这,我想到我处的这个时代,所有数据都在电子化,都可以被记忆、储存和再提取,记录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方便。当数据记录不再是难题时,对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能力则会成为一种竞争力。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再是传诵知识,而是将这些海量却零散的数据组成信息,再通过信息分析和得出决策结论。
不过数据对于我有些枯燥,所以我选择了历史,选择认识宇宙。因为我觉得,在大数据中洞察未来趋势的能力,和敏锐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其实是同一种能力。
回到原来的话题,即使历史容易考察,记录者也很可能加入主观判断。
比如,当一个新闻热点出现时,传播最广的往往不是事件报道,而是极具煽动性的评论性文章,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很可能被引导,成为幕后者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不过,虽然互联网会让这种文章呈指数型传播,但同样也能让人们看到不同观点,当多元观点并存时,人们可能反倒会冷静些。
再来说第三种情况,即便记录者完全还原了事实,我们也会加入自己的判断,陷入认知偏差。
我觉得认知偏差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解读事实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比如验证性偏见,指人们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忽视反对自己观点的信息。
第二类是由于解读的视角、尺度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偏差,比如从个人、国家、人类、地球等不同角度分析一件事,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但描述和分析本身是没有错的。
亲爱的宇宙先生,你放心,我会拼尽全力减少这些偏见,去认识最真实的你,而不是我想象中的你。
从无穷到无穷。
奇
点
那,你到底是什么呢?
老师说,上下四方为宇,往古来今曰宙,你是一维的时间加上三维的空间,你就是时空。
没有时间,也就没有了空间,所以科幻电影里那些定格时间却穿梭在空间里的片段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你诞生之前,不是零,而是无穷:空间无限小时,物质无限多,密度无穷大,温度无穷高。你像一个聚集能量的火球,然后在某个时刻,所有能量高度聚集在一点——我们称之为奇点——随后BANG一声,宇宙大爆炸,你诞生了。
在大爆炸的万分之一秒内,温度急剧下降到1万亿度,粒子之间相互碰撞,形成了中子和质子。
二三分钟内,温度下降到10亿度,宇宙中形成了四种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引力,原子核之间剧烈碰撞,产生核聚变,形成了氦和少量的锂。
二十分钟后,宇宙中只剩下原子核、氢氦锂。但原子核还无法吸引电子,因为温度,温度在极高的时候,分子运用会非常活跃,电子像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小孩儿,到处乱窜。
粒子之间是可以相互碰撞和泯灭形成光的,但因为电子乱跑,光无法直线运动,所以这时,宇宙仍处于黑暗。
但当温度下降到3000°,原子核终于可以捕获电子,光可以直线运动,宇宙放晴,于是便出现了我说的那个浪漫的故事。
宇宙的基本规则,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都在大爆炸这一刻形成。宇宙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相应的规则,越早形成的规则越牢不可破,比如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引力四大力,让物质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宇宙中的一切。
但引力再强一点,宇宙就会坍塌;引力再弱一点,宇宙就会散为虚无。这些精准到小数点后几位数的规则,就像人为设定的一样。
那么,亲爱的宇宙先生,是不是真的存在一双未知的手,创造了你?不然为什么,一切都那么精准,那么恰到好处?
一切都恰到好处。
规
则
如果用强人择原理解释,似乎能说得通:只有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宇宙中能诞生生命,所以生命才有可能意识到宇宙这个概念。
但这种解释隐含了一种前提:宇宙规则是万物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宇宙按这样精确的规则运行,所以能衍生万物;同样,万物存在,人类还能思考宇宙的概念,也意味着宇宙必须是这样的规则运行,否则不可能有人类。
也就是说,强人择原理梳理了两者间的逻辑关系,告诉我们这个提问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相当于在问“为什么A等于A”。但这一原理并没有真正地阐述因果关系,没有给出任何的原因,也很难证伪。
但如果换一种方式,即告诉别人为什么“两者互为充要条件”,答案也许会更加清晰:在无垠的虚空里,可能曾经诞生过无数个宇宙,但在这些宇宙运行规则下,宇宙要么坍塌、要么爆炸、要么无法孕育生命。经过无数次的爆炸试验,终于诞生了我们存在的这个宇宙,按照某一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数的特定规则运行。所以只要有人类,宇宙便是这样规则存在。
无数种偶然碰撞在一起,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就好像解释一次化学实验:为什么用这么多剂量?
前者的回答是:因为产生了化学反应,所以肯定是那么多量。
后者的回答是:因为用其他量没办法产生化学反应。
会不会后者更清晰一些呢?
哎呀,听我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笑了:这三岁小孩竟然头头是道地向一个物理学家解释量子力学,真是好胆量。
不过现在,我要搬出正儿八经学到的知识,继续聊聊你的历史啦,你看看我说的对不对。
在大爆炸后的3亿年里,宇宙里没有任何星系,只有H、He、Li等基本元素不均匀分布在空间中,但久而久之,粒子多的地方质量更大,密度更高,引力更大,于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粒子,逐渐会形成分子云。分子云越来越大,最后发生坍塌,温度变高,质子重新发生核聚变,产生了第一批恒星。
最初的恒星很大,是太阳的十几甚至上亿倍,所以需要燃烧更多的能量,也更短命。当恒星寿终正寝,就成为超新星。超新星爆炸时,质子重新发生核聚变,于是产生了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化学元素。
大太阳20倍的恒星,爆炸后都会变成黑洞。黑洞引力最强,于是带着周围的一群恒星,和其他黑洞碰撞,产生更大的黑洞,最终,在宇宙诞生的第5亿年,出现最初的星系。
而我所在的地球呢,她处在正值壮年的太阳系里,有一个叫月球的好邻居,帮她维持规则的运转。她又恰处于一个金缝花带上,有稳定的温度和液态水,适合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她还有地壳板块运动,帮她破除千米厚的冰盖,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和物质资源。
有了这种种条件,地球经过漫长的时间,终于演化出生命。
你的一切都是星辰。
情
书
恒星不断坍塌、重组,粒子分离又结合,漫漫岁月,一颗孤独的星球中终于诞生了生命。其实想一想,会觉得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呀,像劳伦斯 · M · 克劳斯所说的,
“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与右手的来自不同的恒星,这实在是我所知物理学中最富诗意的东西,你的一切都是星尘。”
这样的联结,神秘而又真实的存在着,真让人着迷。
亲爱的宇宙先生,你现在在干嘛呢?凌晨一点半的窗外,没有星空,只有一片黑暗和寂静。但我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沉入这无尽的星空里,就好像感觉你环绕在我身旁,很美,很温暖。
我也是时候停笔了,我想把这封小情书放入漂流瓶,放进时光机,或许亿年后的某一天,你真的能看到呢?
那一天,我也尘归尘,土归土,再次成为你身体中的一部分。
也许那时,我就是你。
喜欢你的YILAN
2017.5.3
MISStudio Y
在/写/情/书
BE THE BEST OF WHATEVER YOU ARE
AND
BETRAY THEIR EXPECTATIONS
宇 · 宙
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
都来自
一颗爆炸的恒星
你的一切都是星辰
这是最有诗意的
情书
2017.5.4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