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与情绪:七步认知疗法
这是《人文课堂》LES4 情绪的产生的笔记。
人文笔记
本能是下意识的行为决策
用手机已成为我们的一种本能
CBT通过重构认知进行心理治疗
承受进化压力的是信号接受者
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
在《基因与进化》中,我们提到:
从基因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本能反应,它们大多都是服从基因的指令,根据最原始的记忆做出判断和行为选择,帮助我们存活和繁衍。
本能反应,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决策。
它可以减少我们思考和决策的时间,让我们快速应对各种生存挑战和突发状况,从而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更好地存活。
要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理清本能的两组特性:
1. 快 & 无意识。
2. 决策 & 行动。
本能的第一特性是快,能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环境做出反应。
虽然本能反应比大脑的分析判断更迅速,但这也意味着它是下意识的,是危急时刻为了生存进行的被动选择,并不是我们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做出的决策。
这种无意识的迅速反应,是人类在生存挑战中进化出的应激能力。
第二特性是决策和行动:我下一步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当一只剑齿虎出现在几米开外,你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应对:是殊死一搏,是召唤同伴,还是逃跑?你需要作出判断,而不是思考剑齿虎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它的牙齿到底有多长。
所以,本能反应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决策,采取行动。
这一判断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自己存活。
比如,在原始森林里你尖嘴猴腮的邻居把抢了你的果子,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开了,这时候你愤然跳起来给了他一拳,夺回你的食物,即使被打得鼻青脸肿,也要让他知道你不是好惹的。
在原始社会,更强的自卫能力意味着更高的生 38 39069 38 14986 0 0 3486 0 0:00:11 0:00:04 0:00:07 3485几率,所以当生存受到威胁时,以牙还牙便进化成我们的本能反应。
但现代社会,自然界中的生存危机,已不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威胁,我们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当下的反击可能会影响你未来的生存处境,例如你上去再给他一拳,结局可能是你俩都被请进警察局。
所以从另一角度说,现代社会“存活”的标准发生了改变,许多形成于原始社会的本能反应,已经不适用于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
虽然我们的基因还没有进化到适应法治社会的制度,但好在,动物的一大优势是拥有大脑,可以做出更好的判断和决策,通过学习完成自我进化。
早期的单细胞生物,无法处理自然界中信息和行为间的关系,只能通过更新换代、改变基因的储存信息才能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但动物可以辨识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用大脑联结感觉和信息,控制基因的本能反应,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所以,下次你本能地采取行动之前,不妨慢下来,问自己:
这种反应,适应于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这是最好的决策吗?有没有更好的反应方式?
1.
>>>本能视角<<<
本能视角,可以让我们从一种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
例如用手机。
无聊时,我们拿出手机消遣时间。
一个人有些尴尬,掏出手机和朋友聊天。
看电影、打车、定餐厅、导航、挂号、买东西……
几乎所有生活化需求,都可通过手机完成,而遇到危机情况,我们也会第一时间用手机报警。
用手机,已经进化为我们的一种本能。
这是一种自然选择,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谁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功能,谁就能更好地在智能时代生存。
但当我们紧盯着手机屏幕,无意识地浏览各种文章和视频,我们错过了陪伴家人和朋友的时光,错过了许多美好的邂逅和不一样的风景。
而讽刺地是,当我们出于本能在虚拟世界里挥霍大把大把的时间,脑海中却没有留下任何能持续留存的信息,时间没有留下半点痕迹。
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是最好的反应吗?
再如,品牌营销。
商家要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下意识联想,就要投放大量广告,将品牌和某一特性/场景相联结,赋予一个本没有意义的名词以价值,并灌输进消费者脑海中。
当重复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大脑中的神经元能在两者间建立起强联结,形成本能的反射。当认同的人越多,商家便创造出了一个品牌的想象共同体。
比如要想卖出钻戒,首先要建立起人们对钻石的认知:
为什么用巨额的花费买一块石头?
因为钻石象征着永恒,求婚时的钻戒不再只是一块石头,而是一个承诺,证明你对妻子的爱有多深。
当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一观念,用钻戒求婚便成为一种群体共识。
虽然钻石不是一个品牌,但建立对钻石认知的过程和品牌营销类似:让你的决策成为一种本能反应,成为不需要经过思考的下意识选择。
不过,求婚就要准备钻戒,是最好的选择吗?
这,有点复杂,就需要你自己权衡了。
2.
>>>情绪<<<
本能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身体上的生理反应和精神上的情绪反应。
大多研究认为,身体反应和情绪反应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当人们受侵犯时会感觉愤怒,触发自我防卫机制和战斗反应,这时身体的心率、血压、肾上腺素等都会升高。
但在两者的关系和情绪的产生原因上,学术界至今仍存在争论。
1884年,威廉·詹姆士从生物学视角提出:
情绪是动物对外界事件的生理反应之一,身体变化在前,情绪体验在后,刺激引发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生理状态上的改变,生理上的反应导致了情绪。(James, William. 1884)
这一理论与丹麦生理学家卡尔·朗格于188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观点上相似,因此被统称为“詹姆士-兰格理论”。
然而20世纪60年代,玛格达·阿诺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指出:
造成情绪的直接原因不是外部事件,而是我们对事件的判断。当外部刺激发生后,我们下意识地决定是喜欢还是厌恶这件事,因此产生情绪。
(LeDoux,J. E. 1992)
理查·拉萨鲁斯对这一观点做了修正,他认为情绪的判断过程分为两步:
首先判断这件事的重要性,再判断它是好是坏。
每个人判断重要性的标准都不一样,一般来说,对健康、自尊、目标、经济状况、尊重和重要的人造成影响的事件就是重要事件。(Lazarus, R. S. 1991 )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情绪反应机制大致总结为:
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
在一场发言中,有人对Z先生的建议提出异议,Z先生的内在信条“他反对我,因为看不起我”瞬间被触发,他接受到攻击的信号,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他呼吸加快,双拳紧握,愤怒地吼了回去,结果双方争执,会议不欢而散。之后,他为自己的情绪寻找合理化的理由,将这一切原因归结为别人的无礼和傲慢。
但如果换成Y先生,这场风波可能并不会发生,因为在他的认知中,被质疑并不代表挑衅,而代表一种交流方式,所以他没有进入战备状态,也不感到愤怒。
这一转变也是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关键:通过重构人们的认知进行心理治疗。
CBT的先驱之一是Aaron T. Beck,在长期临床过程中,他发现抑郁症患者脑海中总是充满了大量无意识的负面想法,这些想法让患者情绪低落、抑郁,长期下去患者可能陷入精神紊乱,但如果能觉察、反思、改变这些认知,患者的症状就能减轻。
所以他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而非来自事情本身,可以通过重构认知进行心理治疗。
而当下比较流行的正念训练,也被视为认知疗法的第三次浪潮。
3.
>>>七步认知疗法<<<
根据CBT及其他心理学理念,我开始学习调节情绪,并摸索出一套“七步认知疗法”:
1. 觉察情绪
我的感受是什么?伴随着哪些情绪?
我身体的变化是什么?出现了哪些特征?
从哪一刻开始,我产生了这样的变化?具体的场景是什么?
2. 情境联想
这一场景让我联想到其他什么事情?
当时发生了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
类似的情景发生的次数多不多?存在多久了?是否发生过变化?
3. 理清想法
为什么我会出现这些情绪波动?直接原因是什么?哪些因素导致问题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对这一情境/原因,我现在有哪些想法?
4. 识别认知
这些想法背后是否存在某些极端的认知?有哪些?是怎样体现的?
5. 探究原因
为什么我会产生这些认知?它们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是基因进化的本能吗?是社会文化灌输给我的信条?还是我从过去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当时的情境是怎样的?我有哪些感受和想法?
6. 认知重构
我当时的感受是否合理?是主观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
这些信条是否合理?是否出现非黑即白、贴标签、过分概括化等情况?有什么证据?是否有其他可替代的原因?
应该建立起什么新的认知?为什么?
7. 采取行动
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你希望看到的结果是怎样的?如何朝这个方向努力?
如果未来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行动?
实践案例:微信消息没有得到及时回复。
1. 觉察情绪。
我觉得不被重视,感到特别失望、难过、生气。
我不停地拿起手机,但一次又一次失望,最后我彻底愤怒,删除对话记录,将手机甩在一旁,发誓不再回复消息。
2. 情境联想
我想起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时,他们彼此说笑,却没人跟我说话。我感觉被冷落,得不到回应。我同样愤怒、难过,但我将愤怒压抑下去,武装起自己,假装无所谓,然后转身独自离开。
这种发生过很多次,我用不在乎和冷漠保护自己,通过冷战惩罚别人。
3. 理清想法
我那么在乎你,你却连消息都不回复我,你一点也不重视我,一点也不在乎我。都是因为你,都怪你,你应该得到惩罚,既然你不理我,那我也不再理你。
4. 识别认知
收到消息就必须立刻回应。
不及时回应就是不重视我、不爱我。
你应该承担所有的过错。
5. 探究原因
这些想法源于不安全感,我需要对方的肯定来证明我的存在,证明我是重要的。
我想起小时候一个人待在空空的房间里,被人忽视的自己;想起父母吵架时,在一旁哭着劝架却被无视的自己;想起最后可以毫无感觉,一边听着打架声一边淡漠看书的自己。
由于被忽视而建立的防御机制,成为一种本能反应。只要得不到回应,就会触发这一机制,勾起儿时不被爱的感觉。我用愤怒掩盖起自己的受伤,然后又假装毫不在乎。
同时自己也将对父母压抑的愤怒和报复,转嫁到任何忽视自己的人身上。
6. 认知重构
小孩总以为自己是拯救家庭的天使,但他们越努力,越发现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并不能改变父母,不能改变现况,于是他们感到强烈地羞耻、不安,无法肯定自己的价值。
如果你曾经也是这样,先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吧,告诉自己这并不是自己的错,这一切都不是自己造成的,学会先原谅自己。
我们也要明白:
父母大多是无心的,他们可能陷入自己的情绪里,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只是在其认知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我们自己需要不断进化,让心里有个小太阳,能够给自己安全感。
偶尔被忽视,并不代表父母不爱你,他们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称职的父母,在尽全力温暖他们的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认知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父辈,我们对生活的态度、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会影响他们,能量是交互的,我们也需要作出努力。
对于下意识的信条:
收到消息不一定能立刻回应。他们可能非常忙,没有时间答复。
不回应不一定意味着不爱自己。他们也许一时疏忽忘记回复,也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对你的重要性,但表达情感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如果他在其他方面一直表达着你的关切,你又何必执着于回复消息这一条呢?
自己也有过错。也许自己的表达存在问题,让对方不知该如何回复。
7. 采取行动
坦诚地和对方沟通,告知“及时回复”对于自己的意义,“不被回复时”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以及自己所做的改变和努力。
没有得到及时回复时,安抚自己,慢慢地不再感到受伤、愤怒,也不会用冷战报复对方,而是能坦然地接受。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Michael Graziano曾说,
“承受进化压力的是信号的接受者,而不是发送者。”
有时候,也许事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以怎样的视角审视它。
情绪也没有积极与消极,它仅仅是一种本能反应模式,反映我们内心的期待:
愤怒包含着力量,代表自尊自重,嫉妒是一种自我认知,是我们追求公平的动力;悲伤中蕴含着疗愈,能帮助我们接纳自己……
“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没有可怕的情绪,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绪。”
愿我们都能被情绪,温柔以待。
MISStudio Y
七/步/认/知/疗/法
BE THE BEST OF WHATEVER YOU ARE
AND
BETRAY THEIR EXPECTATIONS
情 · 绪
没有不好的情绪
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
没有可怕的情绪
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绪
愿我们都能被它
温柔以待
2017.5.29
端午节快乐
力 匕
ONE THING AT A TIME
MISStudio Y
阝 勹
廴 匚
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