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音往事】深切怀念敬爱的母亲

黄晓芳 广西老干部 2021-09-23
点击“广西老干部” 关注我们!

夕阳无限好,相伴有知音。疫情可以阻碍《老年知音》杂志的投递,但阻碍不了《老年知音》与您相伴,总有一种方式让《老年知音》来到您的身边。更多精彩在《老年知音》微信端等您~




相濡以沫的父亲与母亲


什么都来不及交待,母亲走了,走得那样突然,留下措手无策的我们。

母亲走了,天也塌了一半,很多事情我们都无从下手,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解决缠绵于病榻的父亲的日常起居。疫情特殊时期,我们虽多方联系,几经周折都没能找到护工,在近乎绝望之时,却峰回路转,有护工经验的表姐主动找来帮助我们护理父亲。我想这也许是母亲在天之灵的护佑,怀胎十月为母,慈爱一生为亲,母子连心自然的心灵感应。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母亲知道护理父亲的艰辛,不舍得让她的儿女们这么操劳,所以托付神灵解决我们燃眉之急、后顾之忧,使我们安心投入工作。

慢慢启开尘封的记忆,母亲一生平凡而伟大,她有着普通农村妇女的泼辣干练,也有些许分毫必争的小农思想,但她有着其他农村妇女所达不到的眼界,身上自带着富贵的气质,她的伟大在于延绵不断地积德散福。







母亲(中间)生前与作者(左一)、四妹

在老家的合影

母亲积的德是一生辛劳持家,含辛茹苦育儿;母亲散的福是家业兴旺,儿女成才。

母亲在17岁花季年华就出阁来到家里,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创下了坚实的家业。她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在农田里操劳着,只为了让庄稼长得更好一点,收成足一点,让家里的粮仓更充盈一点。她地里的杂草永远锄得干干净净,地垄里的土翻得松松软软,田里的水总是恰如其分,她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们一样,用心去经营每一块田和地。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她的庄稼总是比旁边的长得旺盛,她的花生和玉米总是比别人的结得饱满,她的甘蔗总是蹿得比邻田的高挑,她养的肉猪总是比别家的肥硕。在改革开放初期,她和父亲的勤劳换来了全县第一批农民家庭“万元户”和交公粮“万斤户”的政策表彰,给家族荣耀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5年初父亲意外车祸受伤后,身体大不如前,家里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母亲的肩膀上。那时候哥哥姐姐都刚刚参加工作,事业刚刚起步,尚无力承担家里的负担,母亲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几十亩的田地、一家老小的口粮、子女的学费、父亲的医疗费以及家里所有的事情全部由母亲操劳。曾经在父亲住院的医院走廊里,母亲抑制不住放声痛哭,那是一个女人多么无助和绝望的哭泣啊!但是,擦干眼泪,母亲又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沉重的担子。母亲仙逝后,左右邻居们说她是“女强人”,我想,那一定是褒义的。母亲的强,是让儿女走出农村信念的坚毅、是独自操持几十亩田地的辛勤,是无依无靠之时勇敢挑起家庭重担的刚强。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在家庭变故和年幼的儿女面前,母亲从内到外都必须强大起来。

母亲在泥田里辛劳一生,却把希望留给了我们。外公家是旧时代的秀才家庭,母亲自然承接到浓重的门第书香味道。母亲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在那个物资匮乏、重男轻女的年代,在那个闭塞的小乡村,不顾旁人的冷嘲热讽,义无反顾地把我们6个兄弟姐妹全都送进学堂,并时刻鞭策我们不断拼博进取。而今我们全部都已学成就业,在城里立足安家,过上了好生活,而母亲自己,却俭朴一生。在我们眼里,母亲一辈子都学不会做菜,她烧的菜卖相全无、熬的粥难以下咽,其实是她长年累月为家庭操心劳肺,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琢磨这些细节,在她看来,饭菜是果腹的,能吃饱就行;母亲一辈子不会妆扮,永远一副劳动人民的“土”相,其实是她为了保障儿女们能够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而习惯了省吃俭用,在她看来,衣衫是遮体的,能穿暖就好。

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母亲的道路是艰辛的,但母亲面对困难时却从未退让过,她为儿女操劳着牵挂着守候着,为此付出了身体的全部和毕生的精力,她把自己所有的爱和心都给了家庭和儿女,无怨无悔。但我们还未来得及报答,甚至没能好好地跟她说说话,唠唠嗑,她就走了,来不及留下只言片语,来不及喝一口儿女喂的水。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兄弟姐妹只能在无限的遗憾中怀念母亲。



母亲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


母亲积的德是一生有求必应,不求回报;母亲散的福是亲情浓重,姑嫂和睦。

父亲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上下有4个同胞姐妹,虽然嫁得都不错,但终究还是需要娘家的帮衬。只要姑姑们向娘家开口,母亲就全心全意地衬扶着,切实帮助她们解决问题,从无怨言。我模糊地想起一些事情:有一年,远在南宁的大姑家里不知是遭遇火灾还是遭贼洗劫,总之,家当去得干干净净。得到消息后,母亲二话不说,装了十几麻袋的谷子、玉米、花生,还有一些生活必需用品,让大姑丈开汽车来运回家。二姑早逝后,母亲仍不时接济姑丈一家老小。三姑成家初期困难,母亲借款让她建房安家。四姑更不用说了,无论碰到什么困难,娘家门永远为她打开。

母亲的真心实意,也使得姑姑们互帮互助。在物资紧缺的年代,烧过的煤渣是农村建房铺地板最好的原料,家在南宁的大姑丈全力为我们寻找货源并亲自开车拉回到家里,有时候甚至三更半夜还在开车来回,大姑丈南宁的家也成了哥哥在南宁读高中和远赴南京最重要的中转站;二姑的后代知恩图报,在我们抽不出时间时,常常开车到南宁接送父母回老家,目前表姐来帮助料理父亲;三姑在我们年幼体力不足、双抢农忙时节劳动力紧缺的时候,常常拖儿带女回来帮母亲下田劳作,为母亲赢得双抢做出了很多努力;四姑跟母亲形同亲姐妹,逢年过节回娘家都喜欢跟母亲同卧一铺床,她们好像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道不完的古,就在母亲走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还跟四姑煲了近一个小时的电话粥。

母亲积的德是一生知恩图报,乐善好施;母亲散的福是友朋至亲,邻里合谐。

常常听母亲说起某某当年帮我们做了什么什么事情,有机会要怎样怎样还个人情;某某邻居在她回老家的时候给了一棵菜、一把花生、一个玉米或一笼红薯,下次从南宁回家要带点什么东西给他(她)们略表一下心意;某某家的孩子希望到城里念书,大姐尽量协助办理手续;某某家儿子临近大学毕业,你们在城里闯荡多年,积累了经验要多多引导他。有时候我对她这种“人情债”不以为然,觉得母亲太过于计较了,她自己平时都很乐于助人,也很大方地给村里左邻右舍不少东西,甚至不计回报把家里所有的几十亩田地都分发给同姓族人耕种,人家略施帮手、捎给她一点东西不是很正常吗?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母亲重情重义,惦记着别人的好,滴水之恩她涌泉相报。

心存他人,真情就会回报,母亲和大板二区的太极操团友们处得很欢心,在父亲出门犯迷糊不会回家的时候,她们常帮助母亲一起寻找。而邻里关系,在母亲猝然仙逝后得以充分体现。村里同姓族人都尽心尽力帮助我们料理母亲的后事,有些族人兄弟甚至深更半夜从南宁或者县城奔驰而回,让我们感动不已。

母亲走了,她慈祥的笑容还浮现在眼前,她谆谆的教导还萦绕在耳边,她关爱的问候还铭刻在心里。母亲最大的愿望是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知识一天天丰富,事业一天天有成,就像看到自己的庄稼日渐成熟,她的心里就充满幸福、喜悦。泪别母亲后,我们要努力工作,好好生活,以更好的状态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愿母亲安息!


编辑:巧巧  

审核:圣宇

【知音往事】扶贫攻坚难忘怀

【知音往事】鼓打“太平春”

【知音往事】编织草鞋送红军   表我穷人一片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