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脉脉书香,诗意人生 --我家的书香小故事

陕西检察 2020-10-17

春天是读诗的季节。

儿子一直是个“小书迷”,历史、科学、动漫、笑话、故事……,无所不爱,连《读者》这样的“心灵鸡汤”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唯独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不够浓厚。但就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春天,一场“诗词大会”的盛宴突然唤醒了儿子对诗词的热爱:《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场场不落,老师讲授的诗词反复背诵,购买已久的诗词书籍被从书柜翻找出来认真阅读,还要缠着我们和他一起玩“飞花令”,当然,每次都是他凭借三年来在学校诵读课上不自觉的积累碾压了我和他妈妈尘封已久、所剩无几的诗词记忆。平日里,他更是处处有诗情,时时有佳句:出去春游,会感慨吟诵“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吃饭时,会一边掉着饭粒一边教导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喝点饮料,会故作深沉地低吟“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儿子对诗词的痴迷着实令我们吃惊不已。过去背诗不求甚解,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语文课和诵读课老师的最低要求,草草背过了事,但这次他对诗词的热爱却深深感染了我们,现在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背了诗,还要我们给他讲典故。为了不被小家伙难住,我们也开始拿出平日忙于工作和生活久已生疏的诗词读了起来,开始只是为了应付儿子随时迎面而来的提问和“飞花令”,但慢慢地,中国诗词独有的美让我们也深深陶醉其中。

还有什么比中国诗词更美的艺术形式呢?面对祖国的壮美山河,我们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劝人向学,会吟诵“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送别之时,会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不舍,也会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感念师恩,又怎能少得了“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赞美?还有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睿智哲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志向,“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情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革命意志,也有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爱如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爱情期盼,“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手足之情……。

中国人是一个感情含蓄的民族,但又是一个充满浪漫的民族,诗词已成为中国人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春花秋月、家国情怀……,无一不可以在诗词里找到情感的抒发。孩子对诗词的热爱,不就是这中国文化基因的传承和体现吗?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儿子就读的后宰门小学,对孩子们的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视,诵读课更是上出了特色,从《三字经》、《弟子规》到《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再到《唐诗》、《宋词》,一本本读下来,由易到难,由规劝教导,到启发陶冶,不知不觉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像种子一样深深根植在孩子的心里。文脉一代代延续下去,中国人的国脉就会世世永续。因此,当儿子兴奋地憧憬学校即将举行的“诗词大会”,立志要取得好成绩时,我们告诉他,好成绩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品读诗词中理解学校和老师传播传统文化的初心,领会蕴含于诗词之中的真、善、美,体验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骄傲。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说的真好:“远方很远,诗却很近”。工作再忙,学习再累,我们也需要经常停下匆匆的脚步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吟一首诗,在脉脉书香中品味我们自己的诗意人生!

 大家都爱看

习近平: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大学习 大讨论】陕西省人民检察院离退办党支部认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

爸爸妈妈们,检察官想对你们说……

健康快乐 活力铁检

【世界读书日】习近平的“书柜”

来源: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

作者:王勇

编辑:陕西省人民检察院   周杨夏愚

陕西检察

shaanxijiancha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趣味普法|权威发布|检察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