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成绩中看到问题不足!明年控申检察将会有一系列为民办实事“大动作”!
把“人民至上”镌刻在
为民办实事细节中
——检察机关群众信访
“件件有回复”中的为民情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列为建党百年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
242.5万件信访案件均在7日内告知“已收到,谁在办”,各级检察院检察长包案办理信访案件4.3万件,2021年1月至8月组织公开听证5036件,是2020年同期的2.2倍……10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作关于人民检察院办理控告申诉案件工作情况的报告(下称专项报告)中列出的一组组数字,勾勒出“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履行控告申诉检察职能的脉络:坚持人民至上,把为民办实事常态化。
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如何在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中再提升?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能不能持续?又将面临哪些课题?距离专项报告已经过去两个月,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最高检第十检察厅。
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
如何常态化?
最高检将开展回访调查
2018年以来,全面推行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成为控申检察工作的头号亮点。万事开头难,而已有良好开局的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工作能否常态化,会不会后继乏力呢?
2021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7日内程序回复率持续保持99%,第三季度更是达到99.7%的高位。相较之下,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率91.65%的成绩并不抢眼,其中,控申部门答复率为98.05%,其他业务部门答复率为87.02%,低了一成。如果仅靠控申部门一家答复,面对年均100万件的信访总量,四级检察机关能否全部落实答复、答复又能否让群众满意?
2021年6月,第十检察厅邀请全国人大代表组成10个督导组,对24个省级检察院、48个地市级检察院和24个基层检察院进行交叉督导检查,专门查看对最高检分流的群众信访和申请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受理答复情况。“案件进展结果答复只是第一步,我们会持续加强对回复情况的跟踪督导、回访,不断提高回复质效。”第十检察厅12309检察服务中心负责人孙灵珍表示。
“我为群众办实事”不是数字累叠,而是扎实可靠的提质增效。“2022年上半年,最高检将开展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群众电话回访和满意度调查活动,对确有问题的检察机关予以点名通报批评,促进改正。通过常态化调查活动,倒逼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第十检察厅厅长徐向春说。
用提质增效带动升级,适应为民办实事新常态,已成为全体控告申诉检察人的共识。
去存量、减增量
从源头治理重复信访问题
“交办的重复信访案件化解率不高,与大水漫灌的粗放治理有相当大的关系。”徐向春坦诚地说,“重复信访案件简单交代一两句就分批交给下级院,导致积案清理效果并不理想。”
积案年年清,年年清不尽;旧的未解决,新的还复来。记者了解到,2021年开展的重复信访治理专项工作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信访积案作终结处理——这意味着部分案件虽然信访终结,但信访矛盾仍然没有化解,信访人可能继续申诉。
存量不清,程序再一次空转,这一桎梏如何破解?
2021年6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机制,完善办理群众信访制度”。案件中产生的问题,必须回到案件中解决,信访积案清理还要回到司法责任制,落实到个人。张军检察长也明确要求,2022年要对积案清理工作进行“回头看”,重点对已经办理终结程序又来申诉的信访积案,要花大力气予以化解。
“实行案件序号终身制,健全信访‘案-件比’质效评价标准,落实首办责任、院领导包案办理、定期通报等制度,提高信访案件办理质效,防止程序空转、矛盾上行。”最高检专项报告中提到的改进措施已在紧锣密鼓推进。
解决信访终结率过高的问题,“去存量、减增量”成为2022年积案清理的关键词。据悉,第十检察厅正在梳理和统计案件数量,建立案例数据库,随后将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信访积案清理“回头看”活动。
此外,院领导包案办理首次信访案件专项检查活动即将开展,落实刑事申诉案件、立案监督案件、国家赔偿案件包案成效如何,市、县两级检察院将迎来最高检的全面检查。
能听证、会听证
让公开听证走到群众家门口
12月8日,最高检第十检察厅的厅务会上,与会检察官正在复盘2021年工作。
“‘凑数听证’有什么意义?”面对三季度控申系统司法救助类检察听证占43%的情况,大家毫不讳言:公开听证是为了化解矛盾、打开心结,司法救助是给群众送温暖,就后者举行听证就是“走过场、凑数字”,“与控申部门大量久诉不决案件需要化解的实际不符”。经报最高检院领导批准同意,第十检察厅已经明确要求不搞司法救助类检察听证,不将此类听证纳入检察听证的统计范围。
“2021年1月至8月组织公开听证5036件,是2020年同期的2.2倍,听证后当场表示息诉息访的占73.4%。”立足于息诉罢访、矛盾化解的公开听证,必然是让人民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公平正义的听证。2021年以来,最高检部署开展常态化简易公开听证,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第三方人员参与听证,在接待来访群众的同时,就地组织公开听证,直击窗口接待答复“空心化”的痛点。
当前,简易听证的工作已经在全国稳步推进,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那么,“应听证、尽听证”如何进一步延伸?
“对长期反复信访和终结后又来信访的案件推行上门听证制度。上级院带案下访,到信访群众所住的镇、村组织开展上门简易听证,既简便易行地做释法说理和矛盾化解工作,也能有效地宣传法治、教育群众。”徐向春介绍。
“我对近几年最高检控告申诉工作很满意。希望检察机关能够更进一步,对于重大案件,把处理原因给当事人解释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乡村医生马文芳对这项工作充满了期待。
从“应听证、尽听证”到“能听证、会听证”,两字之变,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维护群众利益的工作又做实了一分。
服务大局
司法救助求极致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12月,河北省内丘县的赵某被人打成重伤后昏迷不醒,而当事人的赔偿款迟迟不到位,拮据的家庭一筹莫展。正在绝望之时,他们收到了当地检察机关送来的一笔司法救助金,这才想起来案发后曾在检察机关申请司法救助。
2021年1月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16780件,发放救助金2.8亿余元,同比分别增长62.6%和68%。一同提高的还有业务部门的积极性——2021年以来,刑事检察等业务部门发现和移送的司法救助线索首次超过控申部门。
从试点期自发的、零星的救助,到现在以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刑事案件被害人100%在检察环节救助为目标,司法救助的工作目标已经不单是“解群众燃眉之急”。
“党的十九大以来,检察机关司法救助的脚步明显加快,近年来,检察机关将司法救助与助力精准脱贫、服务乡村振兴相衔接,对因案致贫、返贫、增贫的救助申请人,开展多元综合帮扶。”第十检察厅主办检察官赵景川见证了司法救助从探索到起步再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对“司法为民”感受颇深。
“最高检对控告申诉工作很重视,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工作也深入人心。但是,控告申诉涉及的案件大多发生在基层,也需要回到基层解决问题才能案结事了;控申接待对专业程度要求高,需要加强培训,制定标准化的流程规范;要加强与律师合作,建立维权机制,更好发挥律师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律师协会副会长车捷建议。
以人民为中心部署工作,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求检察机关有更大的突破。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扩大对农村地区人员的救助面,发展多元化救助,发布对农村地区生活困难当事人开展司法救助典型案例,以求极致的精神办理司法救助案件,让我们看到检察工作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助力民生、推动社会治理的更多可能。
迈向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在检察人求极致的履职担当下,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的亮点名片会更亮。
作者:闫晶晶 谷芳卿
编辑:段秀娇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