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事漫谈】检察官,那些深藏的功与名
编者按:检察官有怎样的“底色”?又有怎样的“亮色”?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中,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又有怎样的高光时刻?岁末年初,我们特别约稿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检察官,以漫谈的方式表达对这份职业的理解,讲述检察官自己的故事。
印象中,检察官就是“监督官”,其职责似手持正义之剑,剑之所指,遵令而行。
如果你觉得检察官很威风,紧盯监督对象,就像鹰的两只眼,随时准备猎捕,监督的命令发出,受监督者就言听计从,那就想得过于理想化了。
捕与不捕,没有那么干脆
批捕与不批捕是一种权力,责任重大。
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犯罪嫌疑人的自由与否的大权在手,检察官不得不谨慎。
实行司法责任制,捕诉合一,权、责、利更明确了,一旦批捕这一关口“失守”,无论案子大小,想想都害怕,用“后果不堪设想”来描述一点不过分。
批捕很纠结。基层院交通肇事、盗窃、危险驾驶等小案件占了大多数,批捕工作考验检察官的智慧,往往让检察官怀疑自己的智商余额不足。
“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18岁生日刚过的小青年,多次盗窃被抓,是否逮捕一直煎熬着承办检察官的内心。起诉后可能的量刑是有期徒刑六、七个月,属于轻刑,本想用“亲情牌”说服自己下决心,但被家长一句“我也管不了”戗得差点喘不过气来。家长“放养式”教育根本不管孩子,要找个保证人都难,但一旦不逮捕,再次盗窃怎么办?
曾经的教训历历在目。对一个多次盗窃但涉案金额不到800元的犯罪嫌疑人不批捕,结果他在“自由”期间,又“干了一票”,盗窃了一个路边商店,货物价值900多元,店主是个残疾人,这个直击灵魂的案例让承办人惭愧不已。
不批捕不得不谨慎。“少捕慎诉慎押”是刑事司法政策,落实起来就很具体。不批捕一点不简单,要经得起层层考验。
在内部,一个不批捕案件,部门负责人要把关、检察官联席会要讨论,主管副检察长或检察长审批,甚至要上检委会讨论决定。
在外部,要向公安机关说明不批捕理由,向被害人释法说理,不让鼓涨的气球炸了。
随后,不批捕案件被有关部门没有个三番五次的核查肯定过不了关。每次抽查案件,不批捕案件每每“中标”。
办案就是解决矛盾。一个交通肇事案,肇事者不积极赔偿,引起被害方不满。审查批捕期间,也没有赔偿,根据全案案情,做出批准逮捕决定。赔偿到位后,肇事者的妻子拿着被害方的谅解书,要求“坚决放人”,在她眼里这谅解书就是放人的“通行证”。考虑被害方得到足额赔偿,肇事者被谅解,还有一个小饭馆在经营,斟酌全案,决定变更逮捕强制措施。在释放时,我给肇事者和其妻认真上了一堂“法治教育课”。
批捕权“大刀”在手,凌空飞舞,挥砍下来要“切中肯綮”。
起诉与不起诉是一种结案方式,职责神圣。
起诉阶段承上启下,案件犹如流水线上的“工件”流转到来,必须查看再加工,移转到下一道工序。
这个“工件”需要补查,法律规定可以退回去让他人继续“精加工”,但是你最好亲自动手,这叫“亲历性”。只有脚腿上带泥,才知道田地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庄稼。
做出起诉决定,检察官要有充分的证据和把握。做出不起诉决定要有足够的理由和自信。定性是否准确,证据是否排除合理怀疑,起诉或不起诉的风险在哪里,犹如打仗,战前问问自己,是怎样的战术?看看手中武器,是否子弹上足 ?从容面对部门主任、主管副职,甚至检察长或检委会委员的诘问。
无论起诉还是不起诉,几个灵魂的质问必须弄清:
有一个名词叫追赃挽损。赃款追回来了没有,追回来了多少?被害人一般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损失能否挽回,以此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其次才是给予作案者怎样的惩罚。身为公诉人,追赃工作做了没有,尽力到了什么程度?
有一个制度叫认罪认罚从宽。这个案子犯罪嫌疑人认罪吗?如果不认罪,你分析原因做释法说理够耐心透彻吗?做了几次工作,想了哪些办法?这不仅仅是犯罪嫌疑人的事,更是办案检察官的事,而且是很重要的事。
有一个工作叫羁押必要性审查。这个案件中你做了审查没有?审前慎押是一种文明的执法理念,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措施,不要让罪行较轻、认罪认罚、积极赔偿、被害人谅解的犯事者长久地呆在“号舍”里。
每一个证据、每一个情节都要读懂阅透,每一个刑法条文、每一个司法解释都要娴熟于心。在法庭上,从容应对辩护人,得到法官对案件罪名、量刑建议的认可。
起诉权“长矛”在握,苦苦操练,驰马飞奔才能刺中要害。
“大王叫我来巡山”检察官管得挺多
检察院有一个职能叫公益诉讼检察。管得相当多,也管得相当细,范围还在拓展。
镇政府悬挂的国旗严重褪色已经有飘絮了,烈士陵墓的周围杂草丛生碑上的字不清晰,河堤边步行道上窨井盖有破损有缺失等等,这些“闲事”发现后可向检察官反映,由“检察官”这个“官”管。管理的方法有民事的、刑事的,也有公益诉讼的方法,双管齐下,或三管齐下。
检察官自己本身不是官,也不委任官员的“官帽”,却监督官员没有干或没有干好的工作。
食药安全、英烈权益保护、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等问题,检察官都有权向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
打铁先得自身硬,炼钢还需自身强。检察官要履行好监督职能必须先学习监督对象的工作职责,左右采获。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涉及方方面面,各类行政法规林林总总,都要学习。要学习接地的大油罐漏油污染地下水如何处置,学习无障碍通行怎样规定,劳动监察如何给农民工讨薪……,学习的内容足够装满一卡车,但经常还有种知识被掏空的焦灼,告诫必须学而不厌。
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发出检察建议,让职能部门或涉案单位整改。名称是“建议”,确是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必须整改。检察官要跟踪督促,接受单位整改后要告知结果,检察官还要回访,甚至杀个“回马枪”。
“大王叫我来巡山”,辖区内的森林、水源、野生动物等等都是检察官关注的对象。
“被告人在未依法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滥伐林木破坏了生态环境,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应赔偿林木恢复费用并在新闻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检察官代表社会公益,起诉被告人赔偿的闻见之于报端不再是稀罕事。
公益诉讼新职能,涉及民生,能动司法惠民利。
来访者可以不讲理,检察官不能不文明。
“检察官,你说我这案子一审后,又再审过了,还是没有胜诉,现在该怎么办?”“检察官,你说我这事还有啥办法?”面对一个个来访者,检察官的耐心、热心,加上同情心,此刻,总被人戏谑为“你总是心太软”。
来访者往往都是“冤大恨深”,期望检察院接到球之后,能一脚射入球门,而不是将球传出去。
我曾经历过一件事:
“我反映的问题没有查实,你与犯罪嫌疑人穿一条裤子。”
“我们已经认真查过了,你不服我有啥办法,如果觉得我有问题,纪检组就在二楼。”
当年,面对诬蔑,如鲠在喉,我一句回怼觉得“畅快”。很快,纪检组的调查结果出来了,纪检组长的话很理性:“要注意工作方法,对群众要冷静,不能使性子!”
习近平总书记说,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准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
群众到检察机关来,相信检察机关能解决问题,那是信任。不推诿敷衍,否则就是无视民瘼。认真负责地办好,尽可能地案结事了,群众才能打高分。
看看收到的锦旗,感受群众的笑脸,就知道检察官为群众做了什么,之前忍受的口干舌燥和委屈瞬间感觉都值了。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手执法柄,就要为民执法主持公道。
书到用时方恨少,技不压身才艺多。
“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既是职责要求,也是搞好全民守法的基础工作。
预防大于一切。普法宣传做好了,群众可以少上当受骗。为了让普法宣传入脑入心,那就要下些功夫,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统的媒体报纸广播上宣传不能少,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在新媒体宣传上做文章。
“这幅漫画真好,把酒驾的危害及后果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这个短视频真及时,把买卖银行卡的行为描述得真切,老人们不敢为了蝇头小利出借自己的身份证让别人办卡了。”
“《敬礼!检察官》这个微电影在全国检察系统获得十佳作品奖,把司法救助讲清了,展现了检察官为民解困的情怀。”
人民群众的肯定赞许就是工作的动力,抖音、海报、H5等新的传播形式,把检察官“逼”得很优秀,你能剪辑视频,我能微视频直播,精彩纷呈,一幕幕普法大戏正在上演。
群众喜欢会讲检察故事的检察官,那就成为会释法说理、会讲故事的检察官。下乡“赶集”、城内“摆摊”、进校园“变身”当老师讲课,只要能想到,检察官就能做到。
微信公众号每天要有原创作品,要能吸引人的眼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走出去学习一下,请进来交流一下,领导一直在指导。
非专业的人干着“专业”的事,有品位的作品越来越多,不少优秀普法作品获得省级甚至全国大奖,作品质量的标尺一直在提升。
越来越多的检察官能文能武,案件办得漂亮,文章写得生动,把检察故事讲得惟妙惟肖,“内卷”太厉害啦!
策划: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新闻宣传处
文字:杜永清编辑:段秀娇 校对:胡安辉 王瑾 审核:祝长英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