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物安全 你我共护
文物安全
你我共护
文物的背后
是文化、历史、故事
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叹服
那么在我们汉中市汉台区
都有哪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呢?
小编带你了解一下!
(褒斜栈道)
褒斜栈道。褒斜道是由褒谷到斜谷,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战国时期开发为能通行车辆的栈道。东汉永平时,在栈道南端开通一个15米长的隧道,名曰“石门”。栈道的发展,促进了石门的开通,栈道和石门的宏伟工程,激发了过往文人和士民题刻的情怀,仅石门内壁就有石刻34种,连同石门南北山崖间、河石上的石刻,总数达104种,统称摩崖石刻。石刻记叙了栈道的兴衰、石门的通塞、路线的变迁、堰渠的重修和历代名人的诗文,是一部珍贵的石头书。特别是汉魏石刻之多又幸存至今者,当属全国罕见,最受人推崇和赞赏的有十三种,号称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驰名中外。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过重大作用,在书法、建筑艺术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9年修建石门水库,将“石门十三品”搬迁市博物馆内陈列保护。1975年,水库大坝按设计高水位蓄水,栈道石门及将军铺、褒姒铺、《栈道平歌》摩崖(即“八个碑”)等古迹和栈道遗迹都淹于水库中。
(古汉台)
古汉台高7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台垣高耸,雄伟多姿。台内阶分三级,由南而北逐级升高。相传是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时的宫廷遗址。《大明一统志》载北宋张少愚曾有“留此一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这“一怀土”即指残存的汉台。《南郑县志》载,清代陈毓彩咏《汉台》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诗中“赤帝”、“层台”即指刘邦曾驻跸汉台。台上现存石鼓,被誉为汉中名胜之一。
(石门十三品)
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驰名中外。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过重大作用,在书法、建筑艺术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9年修建石门水库,将“石门十三品”搬迁市博物馆内陈列保护。1975年,水库大坝按设计高水位蓄水,栈道石门及将军铺、褒姒铺、《栈道平歌》摩崖(即“八个碑”)等古迹和栈道遗迹都淹于水库中。
(拜将坛)
拜将坛位于新南门外偏西200米处,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仪式之坛,群众习称“拜将台”。是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拜将坛由南北两坛构成,坛高各3米许,面积共1000平方米,北坛上有阁亭,有冯玉祥于民国17年(1928)立石碑一通(已失),上刻:“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南坛前有一石碑(原在坛上,1986年整修时移坛下),上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坛”几个大字为黄鹤筹书,背面刻诗一首:“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汉南书院)
汉南书院。清代陕南最高学府,今汉中中学前身。乾隆四年(1739)创建,有水田100余亩,为书院办学基金。并聘请汉中名士余翔汉等为书院教席。至嘉庆五年(1800)白莲教农民起义军来汉中,知府杨辉灿和蒋善承借口“剿贼”,将书院基金充作军饷,校舍变作军营,书院倒闭。嘉庆十三年(1808)严如熤任汉中知府时,筹资购置地产,扩充房舍,书院重新开办。至同治二年(1863)南郑知县周藩寿又没收书院基金作为军费,书院再次关闭。以后,李捷峰(西乡人,时任江西巡抚)捐银2000两,其他绅商也有捐资,书院又恢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书院改为汉南中学堂。
2022年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
汉中市汉台区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坚持依法打击涉文物犯罪,强化文物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强化侦查监督,重点加强对遗漏罪行和遗漏同案犯的监督,对办案中发现文物保护中的漏洞隐患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文物保护部门健全完善文物保护制度机制,促进源头治理。优化办案资源配置,聘请专业人才为特邀检察官助理,辅助检察机关办案,不断提高文物犯罪案件办理质量。
始终秉持着“双赢、多赢、共赢”的司法理念,积极探索开展文物保护领域公益诉讼,主动加强与文物部门的协作配合。同时,加大涉文物和遗址保护的办案力度,聚焦破坏文物本体、在古遗址保护范围内违法建设、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通过切实履行检察公益诉讼职能,使文物和文化遗产得到充分保护,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来源: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检察院
编辑:郑敏娜 校对:胡安辉 王瑾 审核:祝长英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