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检事漫谈】记忆之物
进入四月,在一夜难得的春雨过后,我们一行人按照预定的计划,再次驱车前往帮扶联系村「入户走访」。
在绵延不断的群山之间,商务车如同一叶小舟,行驶在宽阔的水泥路面上。
打开车窗玻璃,我们一边贪婪地呼吸着来自山林田野的清新空气,一边尽情地欣赏着山花烂漫的满目春色,极目远望,春意盎然,一派醉美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好不惬意!
到达目的地后,大家便开始分散入户,纷纷前往结对帮扶的“亲戚”家去。
农户或集中安置,或分散居住,交通都比较便利,通常都是先走过一段通组水泥路,然后便是砂夹石的小路,就到农户家门口了。
等到把帮扶的农户走访完毕回到村上,大家的脚上几乎没有多少泥巴。
“担心昨晚雨大,还特意准备了一双雨鞋,没想到竟然派不上用场,农村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这要是在几十年前,下一晚上的大雨,今天出门走路怕是都得戴脚码子哦!”
新老同事间的一句对话,一下子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那些年下乡,一个乡镇几乎就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土公路,公路的终点大多也就是乡政府驻地,而进村到组的道路差不多全是羊肠小道。
村民们出门劳作、走亲访友,不是爬坡就是下坎,尤其是下雨天,崎岖的山路就格外泥泞,走在黄泥巴小路上,就像扭秧歌一样。
下山的时候,更要格外小心,要是脚下稍不留神,就很容易滑倒,糊得浑身上下都是烂泥巴。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些年,最怕在多雨季节下乡。
有一次,去调查一起乡民政助理员贪污救济款的案件线索,连续两天都在地处半山腰的小村子调查取证,等到任务结束正准备离开时,没想到伴随着几声炸雷,一场没完没了的瓢泼大雨将我们困在了山上。
因需要赶回单位汇报案件,我们不顾村民的挽留,执意要冒雨下山,村支书便给我们两个人找来了两对脚码子:“下山路上太滑了,你们把脚码子穿上,免得路滑滚到山崖下了。”
因为是第一次看见脚码子,便很好奇地穿在脚上,没想到下山的时候还真的挺管用。一路上不再小心翼翼担心滑倒了,等到了山下摘下脚码子的时候,我不由得对这防滑神器赞叹不已!
当地老百姓口中所称的脚码子,其实就是捆绑在鞋底上用来防滑的工具。
据《镇巴县志》记载:“雨多路烂及冰冻路滑时,脚底平套一带钉铁环,名曰脚力、脚码子。”在坡大沟深的秦巴山区,每当遇到雨雪天气,出行是个大难题,为解决行路难的问题,人们便想到了用脚码子来防滑。
简易的可以自己动手、就地取材,用山上的树藤或者搓好的草绳、棕绳、麻绳等材料缠绕着绑在鞋底上,这样走在稀泥烂滑的山路上就不容易摔倒了。这种脚码子简单方便,一学就会,用过一两次也就扔掉了。
条件稍好一些的人家,通常会花上三五块钱,到集镇上找到铁匠铺子,让铁匠师傅给打上一对带有几个铁钉的椭圆形状铁圈,再在铁圈的两边绑上结实的绳索。下雨天外出时,就把这种脚码子绑在鞋底上。
人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铁钉就会牢牢地扎进泥巴里。铁制脚码子虽然要花钱,但因为防滑效果好,而且一副铁脚码子可以用许多年,所以很受人们的青睐。
风来万物新,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交通条件的改善,过去的泥土路面逐渐被水泥路所替代,新修建的通村公路更是四通八达,如同蜘蛛网一般辐射到村组,惠及千万百姓家。
作为一个时代农村交通条件变化的「见证者」,农户家中那曾经离不了的脚码子也就逐渐没有了用武之地,多年前就已经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我们的记忆之物。
策划: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新闻宣传处
文字:吕晓(镇巴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王雨菲 校对:王瑾 审核:祝长英
往期精选
检察长谈|王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聚力当好生态环境检察卫士
重磅!专版|奋力守护巍巍秦岭绿水青山——陕西检察机关扎实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纪实
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优检察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在陕西检察干警中引发热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