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在线学习”可以订阅哦
教育信息化是全社会的、全民的事情,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教育信息化产品要服务教育和社会,就要遵守互联网、物联网发展规律。从技术生态视角看,教育信息化应纳入产业发展框架,走产业互联网发展之路。
本刊主笔 刘增辉
作为跨领域的学者,中国绿发会丝路研究院室联网研究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学博士王涛一直关注着疫情中教学的进展。他认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在一个融合互通的发展拐点。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发挥的应急支撑作用及其暴露出的问题表明,建成能自由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和异地实时教学模式的国家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体系,对于确保中国这样一个教育大国,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稳定、安全、灵活地提供支撑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线学习:您对疫情期间的教学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这次大规模在线教学对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意味着什么?王涛: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正在进行中,因疫情的暴发教育信息化被直接推向前台,经受了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千万级教室规模、上亿人同时学习的全方位测试。这次测试虽然不乏“狼狈”,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作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教育服务体系,在线教育应用现场所暴露的种种问题,对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使教育供求双方的真实状态完全直接呈现,很多未知变为已知,在线教育可探求明确的发展方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需求、基础设施对于教学支撑能力的缺口等都基本清晰呈现,在线教育产业界将会尽快提高产品可用性、优化产品体验。二是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在被迫使用线上教学手段后,不再拒绝尝试和深入应用,在线教育由可有可无的辅助性手段变为刚需;教育界专家、学者、教师从纯在线教学回望实体课堂时,对于课程、教学会有别样的理解,对线上与线下课堂的融合会有更多的思考。三是广大一线教师中的一部分,曾经被一些研究者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阻力,这一次被直接抛入“大海”,拼命学习新技能以应对学生学习要求。经此一“疫”,这些教师将会成为信息化的推动者,至少不会成为阻挡者。在线学习:疫情中的在线教学出现了大规模系统崩溃等问题,您认为原因是什么?王涛:一是平台支撑不够。从主流在线教学平台的设计定位来看,现在主要运行的在线平台实质上是“在线培训平台”,而非“在线教育平台”,是社会培训机构运营使用的平台,一般体量很小。以“在线培训平台”为设计出发点的平台模式面临疫情时期大规模的班级(近千万教室级别)在线化,出现明显的不适和支持乏力。因此,从国家总体战略布局的角度,需要考虑在大中小学各个层次的学校部署建设适应长期系统化学习的“在线教育平台”,以支持千万级别规模的班级在线教育常态化实现。二是院校融合应用程度不足。过去20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偏重于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建设,总体上体现为资源和平台主导的“资源建设模式”,而非教学过程主导的“教学重构模式”,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程度不够。少部分做得好的学校,不能掩盖大多数院校技术与教学整合不够、融合不足的状况。三是可普遍接受和落地的教育装备标准缺失。从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的层面看,没有形成行业生态标准,而教育信息化平台、智慧教室、工具等装备没有统一的软硬件和平台标准,教师往往需要同时使用学习多个教学系统,学生需要在多个课程系统之间切换。这在真正的战争中是不可想像的。武器装备需要统一制式,教育装备也一样,需要统一数据和系统标准,起码要保证同一院校的师生不用频繁地切换“手中的武器”。我们需要实现从教育信息化1.0的“资源建设模式”到教育信息化2.0的“教学重构模式”的真正转型。此次疫情正在倒逼各院校、教育组织加快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进程。从某种视角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社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产生严重的倒挂现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已经极大地落后于社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线学习:为开展线上教学,很多教师都是匆忙上阵,这反映了什么问题?王涛:首先是主体能力匹配不足。从教师信息化素养角度看,20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偏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主体能力的建设。疫情中暴露出的教师在线教学能力不足、学生在线学习不适应问题,足以证明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存在结构上的失衡。针对教师能力建设的有关政策——从ICT能力标准的引导到信息化教学支持专职队伍的建制,再到普及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政策,均处于“忽视”和“不足”的状态,与欧美国家普遍重视公民主体ICT能力和标准建设的做法存在较大差距。疫情中,从教育技术产业界到教师、学生、家长,为保障教学顺利进行而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仓促上阵导致的迫现象,难言这件事儿是“做好”和“过关”的。其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不足。在学生层面,大量网课的集中安排,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巨大压力。单一的视频教学形式导致的枯燥学习感受,使得在线教育只能算是“有”的水平,尚未达到“好”的水平。少部分网红型教师的高认可度和高好评度,不能掩盖大多数教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根本性问题。出现以上问题,根源在于教育信息化是属于互联网的产业,应该从产业互联角度考虑教育信息化问题,而不是仅仅考虑教育信息化一个领域的问题。在线学习:从产业互联角度看,您认为教育信息化存在哪些短板或不足?
王涛:概括来说,之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短板或不足。
一是由教育系统中各部门主导的教育信息化规划、设计和实施,因传统校园、教室及管理的封闭性,使得教育信息化产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学校的特性,是局域产品而不是提供普适的公共服务的产品。尤其是智慧教室建设出现了“千室万面”的复杂局面,出现一校之内同时使用几十个平台和几十个App的局面。这实际上背离了教育信息化的初衷: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模式、提升教学效率,突破区域限制共享优质资源,重构教育生态。
二是校园内的信息化产品大都以万、百万为预算单位,从调研、论证、招标到验收,整个过程即使正常推进,也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投入使用后,更新换代非常缓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师生在校园之外使用的各类应用,投入的经费都是以亿元为单位,而且迭代非常快,几乎按天迭代,且使用简单,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极大落后于社会教育信息化的现象。巨大的反差反映这样一个事实:全国各地、各级教育系统中,累计投入巨大、分头建设形成的各类教育信息化产品,好用的不是很多。三是课堂教学模式大都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没有和互联网环境有效融合,没有进化属性,是在同一个层次上重复进行,从而导致传统教学被“干扰”,出现禁止手机进课堂的现象。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使用或管理的不当,使得有些课堂教学效果出现“退化”现象。教育信息化产品要服务教育和社会,就要遵守互联网、物联网发展规律,从技术生态视角看,教育信息化应纳入产业发展框架,走产业互联网发展的路子。但因为涉及到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和发展规律,由此需要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支撑。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构建在互联网、物联网基础之上的、服务于全民的、可普遍认知的新教育生态,我把它命名为“室联网”,定位为产业互联网。在线学习:请您谈谈室联网的理论框架,它将呈现怎样的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王涛:室联网即Internet of xroom,简称IoX,是指采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把各个教育和学习场实现物与物、物与人、室与室的泛在连接,实现对教育、学习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评估和管理。室联网是一个基于教育的产业互联网,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智慧教室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它是以学校教室为核心,扩展到企业会议室、图书馆、社区场馆、楼宇场馆、咖啡馆以及家庭客厅等教育和学习的空间。室联网的功能和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要素内部通过拓展实现“全联通”。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将教室中关键设施的数字化,从支持全屏书写的交互式触控投影屏幕到使用普通的纸、笔以自然方式进行数字化书写和交互,打通了教学流程中各环节之间数字与模拟的阻隔,从而实现了基于数字化和互联网横向、纵向、各层次、各要素的联通:一间教室之内,实现人人互联、设备互联和各个教学环节的联通;异地多间教室互联,可以大屏幕互动为支撑实现跨区域大课堂场景化;线上虚拟与线下实体教室互联,打破班级、学校乃至国家的局限。二是教育要素与社会要素之间通过突破实现“全融合”。由教室向外拓展,有效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培训等教育场景,重构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对老师“人人易教、时时能教、处处可教”,对学习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学习新生态。这次疫情在线教学就已经显露出无围墙教室的架构。所以,把教育场景连接起来,穿透学校、培训机构、家庭之间的围墙,正是室联网体系所追求的。在线学习:按您的设想,室联网可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怎样的新思路呢?王涛:一是从新基础设施视角看,若教育信息化的技术产品属于一个公共产品,就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室联网的标准化体系架构、已经实用的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及其经过反复迭代升级已降至较低的建设成本,有助于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使教育信息化项目从投入到产出更加透明可控,可大规模推广实施并根据需要动态部署,从而推动教育信息化跳出耗时、耗力、耗财的孤立平台阶段,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真正成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二是从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视角看,在这样的新教育基础设施之上的教育发展,将激发出对教学本质规律的新发现。有专家指出:互联网的下半场,效果释放关键在于“全链条的数字化”,这将为管理提供最小的颗粒度——bit。对于教育来说,整个教育体系各环节、各流程的全数字化,为教育管理和研究观测提供了最小颗粒度,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服务,将为教育理论创新提供更多的视角和路径。三是从国家安全视角看,室联网体系架构可助力我国建成能自由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和异地实时教学模式的国家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体系。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发挥的应急支撑作用及其暴露出的问题,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线下线上“双栖”的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体系,对于确保一个教育大国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稳定、安全、灵活地提供支撑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正处在一个融合互通的发展拐点,教育基础设施需要面向未来“生活即学习”的时代加快重构。室联网架构可以全方位释放我国教育信息化30多年建设蕴聚的能量,推动教育信息化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可以预见,在完全联通的室联网标准体系的支持下,我国教育将迎来互联网时代的根本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