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展示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第一艘“冲锋舟”

余娟 在线学习 2022-09-21


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征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案例的启事》,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案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受职成司委托组织案例申报与遴选,485个典型案例最终入选。为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刊将专访典型案例报送单位相关负责人,并摘编案例核心部分内容,全面展示其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和行动。


文/《在线学习》新媒体撰稿人  余娟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特色产业学院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建领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但长期以来,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是痛点,也是堵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区域优势,探索形成了基于特色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模式,为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建领认为,产教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质上是没有合理解决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的问题。他表示,深职院以特色产业学院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正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深化产教融合 打造“深圳经验”


在线学习  

您如何看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贵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有哪些重大举措?


许建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健全多元办学格局,细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励政策,推动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以来都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发展、突显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深职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立足深圳区域优势,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对标“最高最新最优”,支持每个专业群,联合1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建设一所特色产业学院,并以此为依托,实现校企共同开展党建、共同开发专业与课程标准、共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团队、共同解决“卡脖子”技术与工艺、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共同开发职业资格证书、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共同富裕、共同走出去等“九个共同”。通过产业学院的平台,深职院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新格局,实现校企双元育人、产教融合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在为一流企业提供一流服务的过程中成就一流学校,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2021年7月,学校探索构建的产教深度融合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向全国推广借鉴的“深圳经验”。


依托产业学院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在线学习  

就本次入选的案例而言,贵校与招商局港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经历了哪些阶段?取得了什么成果?


许建领:总体来说,我们与招商局港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项目合作。该阶段初期,学校主动出击,寻求与招商局港口开展校企合作。2017年6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月开展第一个合作项目。此次合作项目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招商局港口对深职院参与港口国际人才培养予以高度评价和认可,也为下一阶段双方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成立产业学院,搭建合作平台。2021年双方共建招商局港口国际学院——深职海丝分院。在原有合作基础上,依托产业学院平台,围绕“九个共同”,深入开展合作。双方共同培养了一支高水平双师团队,深职院教师走进招商局港口海外人才培训课堂,为企业青年骨干讲授专业课程;招商局港口管理人员为深职院师生录制“微党课”,从企业视角丰富思政课程。同时,产业学院多次组织招商局港口技术骨干与深职院专任教师就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学生实训等进行深度交流与探讨,共同开发金课。

第三阶段,校企深度协同育人,全面深化合作,推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2020年12月以来,学校联合行业指导委员会,抓住招商局港口(华南)营运中心妈湾智慧港升级改造项目的有利先机,通过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合作,开发妈湾智慧港远程操作系统岗位标准。该标准成为国内港口首个智慧化码头标准。校企双方共同推动岗位能力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双标准”的深度融合,促进港口与航运管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索培养掌握高端智慧化码头操作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国制造业强国梦添砖加瓦。


在线学习  

海丝分院的校企合作经验可以为职业院校国际化提供哪些借鉴?


许建领:总结海丝分院这几年的探索历程,与行业标杆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以企业国际化带动专业国际化是职业院校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在专业国际化的过程中,龙头企业丰富的行业资源,对于学院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展课程建设,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与科研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海丝分院以招商局港口国际化战略为引领,以建设“世界一流”高等职业院校为契机,通过开展国际人才培养项目全面提升校企国际化能力。

第二,在课程建设中,课程标准如何对接行业最前沿技术,如何从行业企业获取更多的课程资源,如何与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建设等,一直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几大问题。海丝分院以港口升级改造为蓝本,为深职院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负责课程建设的老师可以通过与港口技术骨干研讨智慧码头远控操作岗位标准制定等系列技术问题,共同攻克技术难关,为金课建设提供第一手宝贵资料。同时,国际人才培养项目的成功实施,也带动了港航英语、货代英语等课程的升级优化。专业教师通过与企业深度交流,与企业共同开展国际人才培训,共同制定岗位标准,对课程建设、课程改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第三,专任教师依托产业学院平台,参与企业国际人才培养项目,承担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培训课程,更好地提升个人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以及英语授课能力,专业也通过校企合作打造了一支国际化程度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对标德国“双元制” 探索产教融合本土化


在线学习  

建设特色产业学院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有什么影响?


许建领:特色产业学院是我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平台和实施载体,这是我校经过多年探索开放办学、校企协同育人后做出的合理选择。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企业愿意投入资源与学校合作开展“双元制”项目(企业投入经费占到项目投入的65%—75%),相比之下,中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经常出现的是“校热企冷”,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投入意愿不强,企业更关注的是投入回报。我国职工离职率在2019年达到了18.9%,企业人员流动性强,企业享受不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红利,自然不愿意投入大量资源。所以,中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质上是没有合理解决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问题。

德国“双元制”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借鉴和模仿的对象。通过长期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我们看到中德两国在国家治理体系、经济产业结构、人文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我国生搬硬套德国的“双元制”模式难有成效,我们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教融合模式。

以特色产业学院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正是基于中国国情探索产教融合模式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此方式下,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在推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责任,学校需要更加主动地去对接区域经济及产业,通过和龙头企业的合作,从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等多个角度出发挖掘企业需求和利益诉求,努力寻找校企合作的最大利益公约数,探索以互利双赢为基础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而不断推动校企双方相向而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我们希望,深职院基于特色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模式,能够给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一个成功的样本。深职院将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努力当好中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第一艘“冲锋舟”。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2022年5月刊(总第81期)

精品悦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