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大鱼·海棠》是一部教父母逼走孩子的完美教科书
-《大鱼海棠》-
上映头三天票房就已经突破2亿,口碑却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网民们吵的更是撸胳膊挽袖子。
一部分观众的批评或多或少
模仿了强势父母的神逻辑
“因为我对你付出了期待,你不合我意,那么我就要骂你辜负我。”
热议最多的,就是女主的性格设定。
很多人批判她不顾父母、朋友和家族的利益为了一条鱼奉献一切。但影神并不认为女主是无缘无故的叛离父母。
这其中,椿的妈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部电影不仅画风融入中国文化,人物性格也处处透着中式思维。
椿的妈妈就是典型。
海天之门开启时,每一个年满十五岁的族人都要进入人类世界游历七天,椿的母亲对椿百般不舍依依惜别。
当别人的父母都已经站在远处望着孩子远去时,椿的妈妈又足足嘱咐了半天,她是极度不放心孩子的中国母亲代表。
对孩子唠唠叨叨,刻意强调自己对孩子的付出。
如果孩子不耐烦你就更凶狠即可达成必杀效果。
孩子的幼年时期需要父母完全的爱护,随着她的成长,父母要学会让孩子自立。
但是很多家长难以放手,甚至期待孩子一直被保护或者说被控制。
15岁的椿,处在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年龄,开始对过去父母强加在脑海里的思想产生怀疑。
此时如果不给她一定自由,她就会开始抗拒。
母亲说:“千万不要接触人类”
可...为什么呢?
有人不理解为何椿要以命抵命,让影神想起了柴静的采访稿《双城的创伤》
几个十三岁的女孩相约一起自杀,这新闻轰动一时。
很多人认为他们是信了邪教,柴静付出耐心得到孩子的信任,了解到真相原来是一个小女孩受到侮辱不想活了。
她的五位好朋友信守约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便陪她一起自杀。
对于他们来讲义气是最重要的,只能约好来生报答父母恩情,并为自己自杀失败而感到痛苦万分。
对于父母的爱,她们有着比我们想象的深刻理解。
对,少年的心就是这么柔软敏感。
下次你还敢轻易伤害孩子吗?
十五岁的椿,她的忧郁是对整个宇宙的骄傲。
这时候,父母没能看出来椿的反常给予开导,椿便按照少女的逻辑“一命还一命”赎回了大鱼。
所以父母应该及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别一直拿他当不懂事的小孩。
再来看这部电影里的建筑,大名鼎鼎的永定土楼。
除了感受它奇妙的建筑美感,还隐隐体会到大家族环境下的压抑。
旧时为了抗拒土匪而做成圆形的建筑,圆楼内各类物品一应俱全,完美中却有一种约束的封闭感。
在这种环境下,青春期的椿内心被压抑的越多,就越想反抗。
再来看椿的【自我介绍】
“我妈给我取名叫椿”
“她希望我以后接她的班”,掌管海棠花的生长。
她的人生饱含了父母的期望和控制,最后一句则是对自身命运的不由自主。
把自己的愿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不给她选择余地,就可以达成必杀效果。
这一切都在酝酿矛盾,而椿对父母和家族的反抗,就从赎回大鱼开始。
孩子在意的东西,大人往往嗤之以鼻。花费许久积攒的漂亮小石子,各式各样的彩色糖纸,往往被大人列入无用物品的行列扔掉。
椿的妈妈表现的极为强势,发现椿在养鱼,直接把鲲像扔死鱼一样扔掉了。
面对伤心的女儿,她态度依然强硬,椿知道无法沟通,所以对父母闭上了心门。
擅自乱动孩子的物品,如果将其扔掉,即可达到必杀效果。
三招必杀技齐下!
椿和父母的沟通就成了死结,除了等待时间化解再也没别的办法了。
可惜最后电影给出了两全的奇迹结局。
椿牺牲自己救了村子,又和大鱼来到了人间。
这样的答案相当于没有答案,因为在现实中不能存在。
身为家长的你,知道孩子最讨厌什么了吗?
往期深度影评推荐
【深度】英国脱欧离孩子太远,从电影中感知英国文化
【深度】每次孩子不想学习了,陪他看看这部电影
【深度】这部法国动画创造了史诗般的世界观
【深度】友情、努力、胜利?哪有这么简单!
【深度】一个曾向全世界扩散温暖的魔幻成长电影
▼
协助家长指导孩子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