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中国电影:专业和赚钱都掉水里了,你捞谁?

2017-03-22 影神 电影家


 

09年的电影《麦兜响当当》居然又在电影院重映了?

 


有些人说这简直是炒冷饭,二次赚票房。

 

但影神觉得还真不是。


 

因为好看,即使是重映也经得起时间考验。

 

因为经典,炒冷饭都够好吃。

 

而大陆现在的电影能经得起八年之后的重映吗?


你想八年之后再看到它? 



还是它?

 


八年以后再看一遍现在上映的电影?


想想就够了。



承认这件事很困难,但是影神还是要说,


国产电影,很烂。

经典电影,太少。


 

所以为什么我们拍不出好电影?

 

难道是我们没钱吗?

 

当然不,我们如今投资动辄就是上亿。

 


难道是我们没技术做好电影吗?


中国的3D后期很优秀,技术不亚于欧美。

 

 

其实我们什么都有,

就是没有一颗踏实的心。

 

当所有人把艺术当做一个赚钱的产业链时, 每一个环节都散发铜臭味。

 

影神不反对赚钱,但是这不是赚快钱。 赚的应该是良心钱。 我们的每个环节,都跑的太快了。

 

一部电影判断是否优秀,大概需要这几个关键环节。 

投资人——制片人——导演——演员——现场——后期

 

我们可以说,每一环都没做到位。


 

投资人要有眼光,他对剧本的审美决定了这部电影的根基。


然而都想赚快钱,恨不得投资一个亿想赚100000个亿。

 

从根上就坏了,一个快字抹杀了大部分嫩苗。


投资方的要求扼住了整部电影的喉咙。

  


制片人需要统筹全部的人员调度,搭建出整个剧组, 粗俗地说就是“攒事儿”的那个人。


他要来负责找出和剧本最搭配的演员阵容,要懂演员的气质,还有演员之间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他的重要性相当于一个公司的CEO,如果啥都不懂,就会搞糟一整部电影!


制片人不够专业化和制度化,一拍脑袋就决定几千万的电影项目。

 

没头脑还乱花钱,一旦分配不好资金的比例,拍了一半的电影,艾玛发现没钱了。


大家只能散伙告终,把几千万上亿的资金全撒水里了。

 

 

再说说导演现在的电影学院,院校教育普遍脱离艺术和技术,大多数转为课本教育。 


根本也无力为行业输送专业技能的人才。

 

于是,片场学徒工和跨界的明星名人居然成了一股导演的中坚力量, 当本该是小众的跨界现象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时专业反而成了笑话,好像人人都吃得了导演这碗饭。


 

再来说说现场,每一个岗位的人,无论身处什么位置,录音、摄像、美术? 


大家想的都不是干好这个岗位,如何把自己的本职发挥到极致。  


而是剧组一万人,一万人的梦想都是当导演。

 

所有人对自己的职业没有尊重和忠诚度。 


因为导演名利双收,而后方职业出头遥遥无期。

 

 

所以人心的浮躁蒸腾,缺少一种把自己的职位钻研透了的精神。 


我们也许有无数的灯光师,但是我们一定没有多少灯光大师。 


还没学到精髓呢,就急匆匆的跳槽转行了。太浮躁,太快了。


快!


成了所有人的噩梦,缺乏电影行业机制的约束和引导,使得倾斜的陀螺居然越转越快,优秀的作品活不下去。

 

一切都在市场的操控下,步步紧逼。最终成了你我看到的烂片。

 

烂!


每一个环节都烂,不专业比比皆是,这在电影业却仿佛是个噩梦。

 

真正的专业,是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学习,对一个个岗位有着艺术家般的操守和坚持。

 

绝不是应付事,绝不是千篇一律的制造和敷衍了事。在现在这个时代,专业和赚钱根本不矛盾。

 

在国外电影早已成为一个产业,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如丝,越专业越能带来收益, 已经成为一个良性循环。


 

然而在中国,电影是一场赌博,谁也无法知道在资本的狂欢中能不能赚钱。

  

每一个岗位都在蠢蠢欲动,在金钱中失去自我。

  

我们作为消费者,观影者。在电影产业链的最末端环节:影院


会直白的感受到电影的好坏。


 

如果把中国电影业比作一颗洋葱,那么其实拨开每一层都有烂洞。

 

人人在期待中去观影,咒骂中离去下次又满怀期待。

 

怪圈何时可以中止? 人心不再浮躁才行。





往期精彩推荐

【深度】一个听话的孩子,是中国式教育最大的悲哀

【鲜映】《美女与野兽》真人版,依然萌化少女心

【深度】在这个打假的日子,我想举报一下自己

【深度】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没有责任

【鲜映】今天上映了8部电影,我只想推荐这部





以 独 特 的 电 影 视 角

解 读 教 育 阐 释 人 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