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你凭什么让我“合群”?
1.
节后,影神应好友小熊之邀去她家做客。
小熊的儿子今年9岁,小家伙性格腼腆,见了人怯生生地问好,喜静不爱吵闹,但玩熟了也会把他新组装的飞机模型拿来炫耀。
谁曾想,小熊在家长会上被老师约谈,说孩子在学校不爱参加集体活动。
影神问小熊,孩子平时有朋友吗?
小熊说,有但不多,不过和航模班的几个孩子关系挺好,常常带回家玩。
影神又问,那孩子都缺席过哪些集体活动呢?
小熊说,联欢会上跳舞唱歌,老师组织大家一起玩做游戏,他一次也没参加过。
小熊愁眉苦脸,担心儿子这么“不合群”,是不是“有问题”,正考虑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她甚至怀疑儿子得了自闭症。
影神觉得荒唐至极。
难道仅仅因为孩子和其他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并且拒绝屈从,就要被认为“有问题”?还要去看心理医生? 谁规定每个人都必须 “合群”?
2.
所谓“合群”,是指追随大多数人的行为,通俗点说就是“随大流儿”。
心理学家S.沙赫特认为合群与恐惧有关,当人们对周围的世界感到恐惧或迷茫时,就容易产生合群行为。所以很多人在转换到一个新的环境时(比如转学、换工作),因为对周围环境感到不安,就会努力和该环境中的大多数人打好交道,以此来减轻自己的恐惧感。
所以,“合群”并不一定就是好事,也可能是因为恐惧环境,缺乏信心。“不合群”不一定代表“有问题”,也可能是因为适应能力强,对自己有信心。
影神发小儿的妹妹小玉,高考成绩平平,只上了一个普通的三本,大学时却好似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开始发奋。别人忙着白天刷韩剧通宵打游戏,她天天起早跑去图书馆K书直至深夜。
小玉的朋友少而精,不用费心思交际,也从不参加乱七八糟的聚餐。因为大多数时间都独来独往,小玉也曾被宿舍几个爱热闹的姑娘指责为“不合群”。但小玉不在乎,仍旧寝室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
四年里,小玉每学期拿奖学金,GPA刷到4.0,雅思一战8分,申请出国读研后,收到三所名校的offer,最后去了爱丁堡大学读文学硕士。前两天小玉微信找到我,说她最近正跟一帮朋友攒剧本,让我帮他介绍几个电影圈同行。
影神想,或许大学时小玉的“不合群”,其实是因为没有遇见适合自己的群体。
的确,在当时的大环境中,小玉独来独往像个另类。
但和别人不一样,就一定是错的吗?不在意外界的眼光,不勉强自己“从众”,有错吗?
当然,这个“不在意”并非是说站在制高点去俯视他人,也不是自我封闭彻底放弃人的社会性。而是拥有充分的自信心,忠实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尊重他人,但绝不刻意改变自己去迎合他人。
3.
“不合群”只是一种选择,并不是错误。
思想、观念、乃至外表的差异,使得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或多或少的“不合群”。
大家都去聚餐,而你不去。 你不合群。
大家都结婚,而你是独身。你不合群。
大家都喜欢这本书,而你不喜欢。你不合群。
即便你从未做错什么,大家也觉得你是个异类。
电影《模仿游戏》里,本尼饰演的计算机之父图灵专注工作,不善交际,甚至不理解同事们叫他吃饭的意图。大家也觉得他不合群,是个“怪咖”。但他妨碍到任何人了吗?并没有。他只是因为与众不同,便遭遇了怀疑、排挤、迫害甚至侮辱。
许多人厌恶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觉得“不一样”等同于“错误”。这种心态,也许是出于惧怕,也许是出于嫉妒。
下面这段话,是美剧《摩登家庭》里,早熟的曼尼在学校受到了孤立,舅舅米切尔在家庭旅行时对他说的。不论是费尽心思想让孩子“合群”的父母,还是正在努力“合群”的其他人,影神想把这段话送给你们。
“我以前在学校也不合群,他们觉得我很怪,我也不试图解释,可能现在的你也在经历这个时候。但成长的搞笑之处就在这里,在很多年中,大家都很害怕标新立异,异于常人。然后突然的,几乎是一夜之间,每个人都想要和别人不一样了,像大部队猛地调头往反方向跑,而我们早就知道这一天会来,只是安静地等待着。”
你被孤立过吗?你孤立过别人吗?
在留言里写下来,我们一起分享。
1 《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
2014年 | 片长:114min | 制片国家:英国/美国 |导演:莫滕·泰杜姆
往期精彩推荐
电影家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独特的电影视角,解读教育、阐释人生,增加生活的趣味,领悟人生的哲理,为您和孩子提供快乐积极的生活体验。
▼
以 独 特 的 电 影 视 角
解 读 教 育 阐 释 人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