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孩子,你来自哪颗星?
每个孩子都来自一颗星
不远万里抵达这个世界
以一种新生且稚嫩的姿态
陪伴我们走过漫长的旅程
★
★
★
今天影神要讲的这个孩子
他说自己来自火星
-《火星的孩子》-
电影改编自一部同时获得雨果文学奖和星云文学奖的短篇小说。
作者则是科幻领域大师级人物大卫·杰洛德。
但比起科幻,这部电影讲的却是一个男人如何成为父亲,一个男孩如何成为儿子的故事。
Dennis生活在孤儿院,被称作“怪胎”。
他不跟任何人做朋友,因为害怕阳光而每天躲在箱子里。
更重要的是,他声称自己来自火星。
David是文学界知名的科幻小说作家。
他的妻子刚刚过世,生活变得异常空虚,于是他决定收养一个孩子。
来自火星的儿子遇到相信科幻的爸爸,也许是最好不过的搭配了。
当你学着走进一个孩子的世界,就会发现,他们那么可爱也那么温柔。
David开始了解Dennis:他身上有负重带是为了防止自己脱离地球表面,他只吃幸运饼干维持生命,他喜欢用相机到处拍照去学习如何成为人类家庭中的一员……
父亲爱着儿子,他尝试用尽各种方法去接近他,爱护他以及他的梦想。
然而他也希望儿子能慢慢适应地球的生活,上学、交新朋友。父子俩为此争吵,Dennis认为David不相信自己,于是偷偷带着行李,爬上高塔决定返回火星。
影片末尾,David幡然醒悟,不应该让孩子变成别人希望的样子,让他做自己才最重要。
父亲向儿子道歉并说道:“我会证明给你看,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离开。我爱你,我相信你也爱我。”
这是一部温情的电影,儿子的萌和父亲的暖,仿佛缔造了一个触感柔软的童话世界。
但它也充满悬疑,让人怀疑Dennis会不会真的是个来自火星的孩子。
毕竟,他能让棒球选手赢得比赛,让满街的红灯瞬时变绿,还能闭着眼睛尝出M豆的颜色。
也许他就是,也许我们都曾是。
Where are you from?
“I‘m waiting for David.”
孩子会对向他伸手的人有所期待
第一次见面,知道火星孩子Dennis怕阳光,于是David带去了防晒霜和墨镜;后来,又将他从那个狭窄闭塞的箱子带离,给予一个充满温暖和爱的家。
这些关心就像一颗种子长在Dennis的心里,所以他试着打开心扉,他希望David能爱自己的全部,包括那些不美好的缺点。
我们常常说,家长对孩子有期许。但反过来,孩子也会对家长有同样的期待。这些要求很细微很渺小,比如多陪自己过一个周末、犯错委屈的时候先给个拥抱再讲道理。或者期待尊重、期待表扬。
就算期待落空了,他们也不会埋怨。因为比起大人,孩子更懂得宽容。
蹲下身来,倾听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也许比一厢情愿把孩子教育成才更重要。
(公众号回复 “孩子的期待”,影神给你18个期许)
“Just be yourself.”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
孩子不是橱窗里的玩偶,他们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说过:“婴儿出世的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3岁或4岁时,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
Dennis坚信自己是火星孩子从而行为古怪,但那只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不安和抗拒。
每个孩子都会用自己的方式长大。他可能很晚才学会开口说话但却胜于观察;他可能不擅长照顾好自己但却懂得关心他人;他可能很难在写字上集中注意力却能在组装玩具上颇有耐心。
孩子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我们对他的态度,会成为他以后面对自己人生的态度。所以尊重孩子做自己的权利,按照孩子不同的发展过程去接纳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
是不是火星孩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爱
“因为某种原因我和Dennis在这个宇宙中找到了彼此,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为什么我会爱上一个外星人,而他会爱上一个人类。”
有时我们忘记了,孩子只是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就像外星人一样,拥有无穷的能量和无穷的潜力。他们带着考察的任务,他们正试着学习如何成为真正的人类。
地球也许并不完美。
但地球上有爱与被爱,有家和家人。
★
★
★
每个孩子
都值得被珍爱
-公众号回复“火星的孩子”,即可获得支援-
往期深度电影推荐:
【深度】冠军从来都不是天生的
【深度】“孩子最怕”排名第四是“父母失信”
【深度】背着家长,孩子会做出什么不为人知的事
【深度】不用铭记在心、意犹未尽、探讨人性的简单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