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爱英语的“狂”人——解松源
他三年蝉联专业第一
曾获我校优秀本科生
一等奖学金两次和国家奖学金
大学生英语竞赛(B类)国家级一等奖
“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
英语辩论赛省级二等奖
演讲比赛省级三等奖
写作比赛省级三等奖
他是“优秀共青团员标兵”“三好学生标兵”
他热爱英语,如痴如狂
他就是英语专业1901班的解松源
双语节目的缔造者
Journey Journal是一档双语广播节目,主要是用英语介绍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当作为初创人之一的解松源,遇见同样喜欢播音、爱好英语的刘伟轩。惺惺相惜的两个人,不约而同的想用英语做点更有意义的事。
怀揣同样的热情,2020年9月,两人开始准备推出Journey Journal的有关内容。于当时的解松源来说,这是一个疯狂的选择,不会剪辑,不会策划、不会录制,他只能从头开始学起,小红书、知乎、哔哩哔哩都是他学习的渠道。解松源除了自学AdobeAudition软件,还会追着广播台里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学长学姐们问问题,会认真收听揣摩学长学姐们的节目,学习如何进行配乐搭配和文案撰写,同时解松源也会去其他节目里打杂,抓住任何机会训练自己。由于人手原因,一期晚间节目的策划、文案、配乐、录制到剪辑、审核、播放、发布几乎全由他完成,可以说为Journey Journal他投入了几近全部的热情与精力。
终于,在2021年的三月中旬Journey Journal正式推出。他说,记得那天是倒春寒刚刚降温,朋友们为了给他捧场,支持他,纷纷裹上了自己的厚衣服,走出宿舍或教室,在榴馨苑门前,或坐在长椅上,或站在花坛边,听完了这半个小时的晚间节目,从只是朋友们的支持到被其他人注意,这档节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换届三次。
少年不惧道阻长,快马扬帆,满腔豪情与孤胆,也只有无畏无惧的少年有这个勇气不计较得失,放手将所有壮志付诸于行了吧!
一针彝绣,讲述非遗
在云南长大,又是少数民族的解松源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眼看着传承的人渐渐减少,他就选了彝族彝绣作为首届“高教社杯”高等学校“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的参赛作品,想用英语展现中国的风情。
去云南玉溪峨山彝族自治县摆依寨搜集素材的时候,和团队进入彝寨的过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他们很快就采集好了所需的彝绣照片和视频,在这个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的村寨里,不仅看过花鼓舞,饱览了彝族村寨的山青与水秀,也拍下了一张又一张耀眼夺目的彝绣照片,按理说,这趟旅行收获满满,然而解松源却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于是他再次踏上前往彝寨的道路,可不同于以前,这一次解松源在熟悉的记忆里转转悠悠也没找到新的灵感,这让他失落沮丧,满心遗憾。就在准备离开彝寨的时候,他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身穿彝族服饰的姑娘,衣领袖口、腰间裙摆上的彝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解松源这时才发现,对彝绣之美的诠释不能仅仅停留在彝族绣品本身,更需要熟悉并热爱它的人来演绎它,眼前的这位姑娘仿佛让绣品“活”了起来。与这位姑娘几番交谈得知,这身精美的彝绣都是出自她奶奶之手。在村支书和姑娘的帮助下,他见到了这位八十多岁的奶奶——彝绣非遗传承人,听奶奶讲述了她和彝绣的因缘际会。解松源将两次走访彝族村寨的所见所闻、对彝族彝绣的认识与了解精心地剪辑成短视频。最终,作品获得“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省级三等奖。
痴迷英语,无法自拔
如果你走在西科校园的路上,看见有一个瘦瘦高高的男孩子在自言自语,说不定那就是解松源,这是解松源训练口语的方法,当他看见喜欢的东西,或遇到开心的事情,例如贴在楼层上的品牌标识牌,他会想,这个的英文是什么呢?遇见一个场景,他会一人分饰两角,自言自语,用英语和自己对话。为了练好自己的发音,解松源要求自己每个单词的读音都要准确。他说,词成句,句成段,段成章,它就像一块砖,是基础之本。于是解松源去慢放,去感受句子的连读、略读,去抓它的语气变换。“痴迷于英语的语调,起起伏伏的语调听起来像在唱歌。”在解松源看来,不管是英式的优雅,还是美式的活泼跳脱,不管是26个字母的排列组合,还是方块文字的千变万化,语言的魅力始终在于表达。
备考雅思期间,解松源遇见了一个备考英语口译研究生的男孩子,两人都需要锻炼自己的口语,于是一拍即合,许下了不管多忙,每天都要打电话练口语的约定。
一开始,两个人的对话很简单还有些尴尬,吃了吗?还好吗?由于是初相识,又用外语交流,有时候半个小时还没到呢,就已经结束了话题。后来,他们会提前准备话题,给对方抛问题,“因为我们都有提升口语的需求,然后两个人能力也相近,互相给予建议反馈就很有效果和针对性”,解松源说,“现在他依旧备考研究生考试,我在备考三级口译证书考试”。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前行的路上得以同伴,会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解松源未来的打算是成为一名英语教师,或者从事与英语有关的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酷!
在他乡的小小温暖
英辩队是解松源待的最久的地方,从大一的队员到大二的队长再到大三的副队长,不管课业有多么繁重,他都没想过退出,让他一直留下来的不仅仅是这个地方可以锻炼他的口语,群枪舌战,酣畅淋漓,更多的是因为人,让他留下来的是队里温馨的氛围,平时大家讨论的不仅仅只有辩题,还有学业上的困惑,放假去哪里玩,西安什么比较好吃,都是他们之间的话题,比起公事公办的团队,这里更像是一个小小的家。
记得那天晚上是元旦的前一天,冬天的夜晚格外寒冷,换届后的他们在三教的一个小教室里举行了活动,有学长的个性弹唱,有学姐优美的舞蹈。然而让解松源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学长学姐所送的印有英辩队队徽的小小书签。他说“那天晚上温度很低,但我一点也不感觉冷,可能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是最打动我的地方。”虽然只是一个书签,但对于来到遥远他乡的解松源来说,那是异乡人的善意,是同校学姐学长的关爱,也是冬日里的暖阳。解松源说,“以后想到英辩队的这一经历,可能最先涌上心头的,是暖意”。
走得慢的也许是想欣赏旅途
不管如何,希望大家在自己所爱的路上
心心专一艺,事事精一作
往
期推荐:
w
鸣 谢 | 解松源
文 稿、制 版 | 王 堯
校 对 | 张晨旭 杨润楠
编 辑 | 邱学晶
责 编 |李波
审 核 | 曹雪梅
党委宣传部网络与新媒体中心出品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微信号:XUST-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