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大脑越来越喜欢那些碎片化的、不用思考的文章了!

码农翻身刘欣 码农翻身 2021-04-27

我这两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发现自己的大脑也越来越喜欢碎片化的,不用思考的那些文章,遇到稍微长一点的,需要大脑运转的文章,大脑就会温柔地发出信号:省省劲吧,关掉它,再找一篇好玩的。


于是再找一篇好玩的、刺激大脑的文章, 让大脑继续愉悦。 


我还给自己找借口: 人都是懒惰的,都是喜欢娱乐的,我也是这样。 


这真的好吗,这种跳来跳去,碎片化的,浅度的阅读最终会不会塑造一个懒惰的大脑,从而毁掉我们?



1



碎片化的浅阅读其实都是拜移动互联网所赐。


回想起上高中那会儿,信息匮乏,每周六只能买一份《体坛周报》,上面的新闻按照现在的标准, 早已不是新闻了,但我和同学依然看得津津有味,每一篇文章都不放过。 尤其是周文渊的那些“泼冷水”的犀利评论,更是喜欢,周文渊就是当时的大V,只是这样能发声的大V极少。 


上了大学, 互联网开始兴起,可是上面的内容也不多,能够流行开来更少,比如网恋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国第一足球博文《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这篇足球博文在四通利方(新浪前身)的体育沙龙两天内有几万点击已经不得了了,哪像现在动辄10万+。


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还是书和杂志。纸质的内容一般都是专业的人创作,编辑,虽然数量少,但是质量高。也需要静下心来去阅读。 



2



三大门户兴起以后,资讯类信息就主要转移到网络上了,我主要去新浪看新闻,特别是体育新闻(这个习惯现在还保持着,嗯,新浪应该给我发一个忠诚用户的勋章)。 这时候内容的产出依然是依赖专业记者,专业编辑,质量也能保证。


博客这种形式很快就出现了, 博客中国,新浪博客,搜狐博客...... 一夜之间,人人都能成为记者和编辑,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用户产生内容(UGC)成为了主导,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大量优质内容,丰富了互联网,尤其是对于一些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人来说,网络提供了一个极为适合的舞台,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


另一方面也鱼目混珠,出现了筛选的烦恼。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与此同时,网上的阅读时间开始超越纸质的阅读时间。 



3



iPhone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手一部手机,随时随地发送、编辑、评论。 


如果说之前还是在电脑前看长篇文章的话,微博/微信彻底把国人带入了碎片化阅读,信息大爆炸,一个热点还没过去,另外一个热点马上就把它踢下舞台。


碎片化的文章特别适合移动阅读的场景,等车,地铁上,吃饭前,睡觉前,被闹钟惊醒以后...... 随手拿起手机,海量的信息就铺面而来。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 内容实在太多,如何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呢?  


标题党开始流行,震惊体开始占道,那些能撩拨人的情绪,鼓动人情绪的文章特别能击中一些人(比如,骂男人,往死里骂),并且流行起来。 


你说这些碎片化的文章都没有营养? 肯定不是!只是有价值的文章很容易被埋没了。 


分发者和推荐者(比如今日头条)应运而生,你不是难于选择吗?我用人工智能帮你筛选,给你推荐,都是你喜欢的,你只管刷,内容无穷无尽,标题都很刺激,都是小短文,点开后轻松读完,关闭后啥也记不住,反正是让大脑爽了。 还不够爽? 来,15秒的短视频......


这种小短文已经成了一个产业,可以批量制造,10几块钱就能让学生攒出一篇,只要能达到标题吸引人,里边的观点不重要,反正你的大脑喜欢刺激不是? 


大量无营养的内容占据了主流,阅读量还非常高,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自己也明白他的危害,果断把App卸载掉,看书去 !  可是看书的时候大脑总是时不时地对你旁敲侧击:太累了,休息一下,来得娱乐的呗! 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4



不知道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能带来什么恶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会削弱一个人深度思考,辨析是非的能力。长此以往,我们国人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不知道,大家也可以在留言区畅所欲言。 


郑渊洁写过一个童话,讲了一个第二人生开发仪的故事,使用这个第二人生开发仪,你就可以想做你喜欢的任何梦,成为亿万富翁、大作家、大诗人、大明星、国家元首..... 总之可以在自己的梦里为所欲为。人类分成了两个世界,一个现实的世界和一个梦幻的世界。梦幻世界越来越发达,随之而来的是现实世界的越来越贫乏......


也许有一天,人工智能极其发达,物质极大丰富,人类已经不需要劳动了,人类真的发明了这么一个机器,可以不停地刺激我们的大脑,让它很爽,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了,它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完)

码农翻身,用故事讲解技术本质, 更多精彩文章,请移步《码农翻身三年文章精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