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速入门新领域的读书方法

高冷冷 章鱼读书 2019-04-28

章鱼说:


这篇文章作者叫高冷冷,是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师妹,一个特别可爱又非常神奇的姑娘。她本科读的是化学,后来考上了北大中文系的硕士。


这样一个文理兼修的神奇女孩,对于学习、阅读,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思考。这一篇方法分享给你,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顺便推荐关注她的公众号:「高冷冷」,她的公众号的自我介绍觉得特别好玩:


你扑到这个公众号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


祝吃饱。




就是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探讨,它并不单单适用于大学时转专业,跨专业考研,或者换工作时转行。

 

每个人,生活中、工作中,总有感兴趣的领域、想学习的东西。不然生活岂不是毫无新鲜感,一潭死水。

 

我想了想,我认真学习过的新领域大概包括:中文、英语笔译和云计算大数据,学习的成果依次递减。

 

直接给出建议好了,更适合的是人文社科领域,或者需要记忆大段文字的学科。而非需要计算和记忆公式的理工科。


首先是一开始如何读书。(曾在20/80定律那篇文里稍有提及,大概200字,这里做更详细地展开和探讨,莫名想到了一生二,什么鬼)

 

 

/ 01 /

 

最开始需要的是,对这一新领域的总体的感觉,叫做“入门”。

 

可以找几本综述性的教材类书籍进行阅读,而非专著(某一具体的纵深方向的研究著作)。阅读时候,不必追究细节;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方向、思维方式,有大致的了解即可。

 

这里的细节是指:某年某月某事件、某个概念的细致含义,某句在当下看来比较晦涩的句子等等。

 

当下你并不需要把时间耽搁于此,记忆是之后才需要完成的事情。

 

没错儿,是有很多东西你现在看不懂,不必追究,放过它,可以标记出来。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

 

如果你容许自己被某个顽固的段落绑住了,你就是被打败了。在大多数情况里,你一旦和他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

 

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先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美]莫提默·J·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一遍的时候,你最需要关注的是: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哪些,试图解决什么问题,以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重要的是获得对此领域的宏观感受和认知。把握学科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

 

当你读了几本综述性的书籍之后,它们的知识点、思维方式、提出的问题以及给出的答案,相互印证,凭借残留的印象,你再回头看这本书时,自然就会理解。

 

 

/ 02 /

 

呐,要记笔记么?

 

读第一遍时,我不建议你手写许多笔记,也不建议你用word做许多笔记。这非常浪费时间。


主要原因是,当你初次接触一门学科时,你根本无从判断哪句话、哪个概念是重点。你甚至会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重点,因为于你而言它们都是陌生的。

 

这时候用手写笔记或者word,很容易发生“抄书”的情况。

 

如果你阅读的是纸质书,就用笔标记好了。

 

既然是新领域,这本书你不可能只读一遍。我的建议是,第一遍通读,然后在阅读了几本综述性书籍甚至重要专著之后,再进行精读。

 

可能一直到了最后,你才可以放下全书,只读所做的笔记。

 

所以在前几次阅读时,你需要的是用不同颜色的笔、不同的符号(直线、波浪线、括号等等)来做笔记,以此可以区分每一次的重点,最后仅需要复习最后一次的笔记。

 

 

/ 03 /

 

对于新的领域,每一本书,我都建议读个两三遍。并且是在通读了几本综述性教材之后,再去读专著(对某一纵深方向的学术著作),尽量要快,读完之后,再回头读之前读过的书籍。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在第一遍阅读的过程中,扩充了这一学科的诸多“背景知识”:包括印象里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研究方向等等。

 

如果你有过把一本书读两遍,并且中间隔了一些时间的经历。你会非常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意思。

 

我想,它的意思绝不是说一直读一百遍,而是当你有了更多的阅读量、有了更多的人生经历,然后再来读,你会发现从前未曾发现的风景:某句话你看懂了,某句话你发现了另外的意思。

 

突然想到虾米音乐有句特别火的评论:初听不识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

 

当你第一次读时候,是看不懂的,无论你付出多少精力进行思索和查阅。所以才说第一遍只要“粗浅地阅读”就好了,这样效率更高。

 


/ 04 /

 

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写的时候,就预设了你所读出的意思。当作者把思想付诸文字之后,一切的理解都交予读者了。

 

西方文论中很著名的一个观点:文本是由作者和读者合力支撑。通俗点讲: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作者所表达的东西,读者也许能按照原先模样接受个差不多,但读者可以理解出更多的东西。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嗯,这里的“误解”是中性词。

 

所以,即使是相同的几本书,如果你多读几遍,多思考,也是可以看出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只要你的阅读史、经验,有别人有所不同,或者你的思考方式,放得自由一些、纵深一些、跨学科一些。


 

啊!还有好几点想说的(“几”,存疑),竟然已经到了你们能接受的“太长不看”的极限了hhhh。下篇再说,我还想说更重要的东西。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