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著作|| 《中国农业的化肥减量化逻辑:理论与证据》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NSAID 三农研究 2023-10-24

张露和罗必良共同完成的《中国农业的化肥减量化逻辑:理论与证据》一书,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农户是农业经营的核心主体,也是农业减量化技术的采纳主体,其减量意愿及潜在技术需求具有重要的行为发生学意义。已有研究往往将农户视为同质化主体,未能厘清农户需求偏好与减量技术采纳行为的内在机理。本书以化肥减量为例,通过构建“农户分化—要素匹配—减量策略”的分析线索,揭示不同情境下农户减量的目标偏好及其行为逻辑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如下几点。

第一,技术逻辑。农户减量具有差异性,并与农户的禀赋特性及其要素匹配紧密关联。其中,生存型农户偏好以家庭生态圈内部要素替代外部要素来弱化毒性成分以保护土壤;生活型农户偏好以节省劳动力的施肥措施来降低肥料损耗;生产型农户偏好以改善化肥养分元素配比来增加作物吸收率;功能型农户则偏好通过危害度更低的外部要素的替代来弱化毒性成分。

第二,规模逻辑。地块规模越大,减施量越高;追求产量最大化的生产型小农,其减施量与经营规模呈倒“U”形变化态势,而追求多元化经营的功能型小农,其减施量随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连片规模扩大,减施量就增高,并且能够通过地块规模的扩大及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增进减施效应。

第三,分工逻辑。横向分工与纵向分工分别通过人力资本积累、迂回技术引进效应促进农户的化肥减量施用;对于化肥施用量处于低位分布的农户,纵向分工的减施效应相对较强,对于化肥施用量处于高位分布的农户,横向分工的减施效应更为明显;伴随分工深化,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采纳能够通过地块规模、经营规模和连片规模的扩大而增强减施效应。

第四,治理逻辑。为激发农户从自我服务向外包服务的行为转变,并维护所缔结服务合约的稳定性,需要以要素合约和服务合约为核心合约,并匹配资本合约与产品合约等边缘合约。核心合约与边缘合约的匹配,可以生成减量化的自我实施机制,从而为化学品减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提供契机。

本书进一步在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减量影响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农业功能,并明确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规定,倡导鼓励小农户的连片种植,以突破其要素禀赋局限,增进农业减量服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进而实现农业减量的市场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