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元
宵
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空·
烟火弥天,华灯满市,又一年花好月圆,元宵节至。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
关于元宵节,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01
正月十五元宵节,
才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几天前西方情人节时朋友圈的狗粮是否仍“回味无穷”,可你知道吗?其实在中国古代,元宵节,才是我们中国传统而浪漫的情人节:
在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后主的妹妹宋平公主,嫁给了陈太守舍下一个叫徐德言的人为妻子。这个徐德言是一个刚正不阿,一心报效朝廷的人,眼见这个陈后主昏庸无能,国家动荡,便与妻子相约,如果未来国亡人散,两人便各持铜镜一半,与正月十五的街市上相寻,以镜子合上为证。
而后来,陈朝果然是国破家亡,而两人也各分一方。所幸的是,最后离散的夫妻两个果然于正月十五这一日“破镜重圆”,而从此也偕老终生,被后人传为佳话。
慢慢的,古人们也就习惯了在这一天,与所爱,有所逐。元宵节这一天也就成了我们传统的情人节。
元宵佳节这一天,
欧阳修曾叹:“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
姜夔曾道:“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朱淑真曾吟:“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元夜》)
辛弃疾曾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无论是情深缘浅、苦泪相思,亦或是耳鬓厮磨、白头偕老,古人将你侬我侬的儿女私情寄托于佳节。
所以,在这样一个节日里,让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02
小灯谜,大讲究。
传统习俗中藏着深厚学问??
众所周知,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猜灯谜是区别于普通谜语和脑筋急转弯的一种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一道小小的灯谜背后,可是蕴藏着大大的讲究呢!
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和谜底,也称灯谜三要素。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否则称为“露春”,是灯谜之忌。
此外,灯谜猜法有拆字法,离合法、增补法、减损法、半面法、方位法、参差法、移位法、残缺法、通假法、盈亏法、会意法等多种方法。
如:
✔会意法:按照字本身所表明的意义,用提供线索的办法制成谜语。
谜
面
下是在上边,
上是在下边。
(打一汉字)
谜
底
点我试试看~
✔离合法:把某个字的形状笔画,或者一部分结构分开,然后又巧妙地组合起来。
谜
面
你一半,
我一半。
(打一汉字)
谜
底
点我试试看~
✔误会法:利用汉字一字多义,或者特殊形状,故意在词意上设置障碍,使人产生误会。
谜
面
指东说西。
(打一汉字)
谜
底
点我试试看~
✔置换法:巧妙地把某字的一部分去掉,而用另一字或另一字的一部分换进去,使之成为一个新字。
谜
面
一口吃掉牛尾巴
(打一汉字)
谜
底
点我试试看~
所以,灯谜不仅是一项饶有趣味的文字游戏,还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更有助于汉字的记忆。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猜灯谜,更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守候~
03
汤圆 or 元宵,傻傻分不清楚??
元宵将至,也意味着一年一度的元宵之争又即将展开。正月十五到底是吃元宵还是吃汤圆??元宵和汤圆到底有什么区别??
据流传的民间说法,袁世凯做总统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成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下了个命令,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写了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究,但也成了段元宵节的趣闻。
到了今天,俗话说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元宵和汤圆,其实是两种口感与做法均截然不同的两种食物。
汤圆是黑芝麻、猪油和白砂糖等做成馅料,然后用糯米粉制成的面皮,包饺子一样,将汤圆包起来,汤圆里面含水较多,吃起来更水灵一些。
而元宵是将馅子料切成小块,然后喷水,放进满是糯米饭的容器里滚动,利用滚雪球的原理,最后制成了元宵,元宵里面含水较少,故此,吃起来更劲道一些。
在中国,食物总是与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北方的元宵还是南方的汤圆,都是代表着“团团圆圆”,传递着吉祥如意的佳节美味。那一份香甜软糯里,便是代代相传的中国情谊。
最后~
恰逢
家和人寿
月圆年丰
正月十五
元宵佳节之际
小研君在此
愿您
喜乐安康!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民俗通考》
文案丨张竞予
编辑丨张竞予
审核丨黄亦鹏 郑晓淇 杨露敏 杜佳弘
看了这篇文章的你还可能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