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案例 | 深圳建立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医院评审认证体系
编者按:5月13日,广东省大湾区办发布第二批《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网推出“湾区案例”系列推文,介绍第二批共16个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典型案例,敬请垂注。本期介绍案例十一《深圳建立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医院评审认证体系》。
深圳建立与国际标准衔接的
医院评审认证体系
深圳市开展医院质量评审国内国际标准转化,实现我国医院评审标准走向国际。一是成立第三方评审评价机构。遵循国际惯例,注册成立非营利性第三方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承担医院质量标准的研究制定、翻译比对、转化推广等工作,并获批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研究试点单位”。二是组建评审专家委员会和评审员库。吸纳具有国际医院评审认证和国内“三甲”评审资历的资深专家组建评审专家团队,建立获国际评审组织认可的培训评审制度和国际接轨的评审员队伍。三是编制国际版医院评审标准。在我国三甲医院评审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融入国际医院评审评价要求,编制《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以97%得分率通过国际医疗质量协会(ISQua)认证,成为全国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相关阅读
比三甲标准还高!
为何要编制“国际版”医院评审标准?
随着中国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中国内地居民或境外人士需要使用其购买的国际商业保险在内地就医,而国内很多医疗机构为了得到国际商业保险机构的认可,往往需要逐家与国际保险公司谈判、签约。为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以往国内不少医院会主动参加美国JCI、澳大利亚ACHS等国际认证,截至2018年7月,中国内地就有100家医院通过美国JCI认证,其中公立医院49家。
深圳发布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后,有利于我国的高水平医疗机构使用“国产标准”融入国际,尤其是直接获得国际商业保险机构的认可,使购买了国际保险的客户直接“刷商业医保”,在通过“国际标准(2021版)”认证的医院看病。
此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港澳和内地医疗跨境衔接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需求,“国际标准(2021版)”可在包括港澳医院在内的大湾区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推进大湾区医疗同质化和跨境医疗服务规则衔接,是卫生健康领域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授权改革重大任务取得的重大突破。
该标准包含“医院功能与任务”“患者安全、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以及“医院管理”3章内容,不仅是“三甲”标准的升级,也是与国际标准的融合,具有质量安全精益化、风险管理全域化、职业安全体系化、人文关怀细致化、医患关系坦诚化5大优势。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内容)
13家医院尝“头啖汤”
其中包括4家香港医院
全国13家涉及粤港澳台的医院作为首批医院,参加中国首个国际版“医院标准”的评审,其中5家来自深圳,4家来自香港,2家来自广州,北京、珠海各有1家。
往期回顾
案例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顺利落地实施 案例二:高水平建设“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案例三:创新实施粤澳货物“一单两报”服务 案例四:“湾区认证”推动三地质量认证规则衔接 案例五:“湾事通”助力“三地同城、无感跨境” 案例六:粤港实现政务服务“跨境通办” 案例七:首个大湾区商事纠纷司法规则衔接指引出台 案例八:广东省人民政府在澳门首发贴标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绿色债券 案例九:横琴口岸创新实施客货车“粤澳联合一站式”查验 案例十:广州探索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新机制
扫码查看完整版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二批)》
来源 | 南方网
编辑 | 卢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