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铁杆中医|王行宽:从大运河畔到湘江之滨的半世中医缘

2017-11-17 新媒体中心 湖南中医药大学

从大运河畔到湘江之滨,不到九百公里的距离,却是他对中医学的守望与执着。


今天,又来到了 “铁杆中医”栏目,让小枢带你们走近内科专家王行宽教授。

名医简介


王行宽,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学术带头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终身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名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2017年,王行宽教授荣获首届“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1939年3月1日,王行宽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1959年,考取原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1965年毕业后分配至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工作。从大运河畔到湘江之滨的缘分,一牵就是半个世纪,至今仍然在延续。



从医57年,行医51年,现今78岁高龄的王教授,虽然已到了颐养天年之时,但目前他仍坚持周一到周五全天门诊。


他耕耘杏林50余载,遵循“医乃仁术,无德不立”的总则,处处以病家为重,时时为患者着想,把济世活人之术作为积德行善之业。


王行宽教授在学术上勇于创新,在临床上精益求精,在科研上成果累累,在教学上桃李满园,毕生执着于中医药事业,是一位深受大家敬重的中医学家。


每每有人问他,何不退休颐养天年,他给出了五大理由:一是习惯了,二是舍不得那些病人,三是坐诊是一种乐趣,四是想为社会分担一点责任,五是看到病人治愈了对自己也是一种鼓舞。


王行宽教授为患者把脉



他常说:医者,应该博采众长。


见过王行宽教授的人,都会被他深厚的中医功底和独特的见解折服,被他引经据典的学者风采吸引,被他超强的亲和力感动。王教授融古训和新知于一体,反复探索,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临床特色。


王行宽教授担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多年,擅长治疗中医心脑系、脾胃肝胆系疾病和疑难杂症,他的治病特色,是根据脏腑生化制约的相关性,对于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症擅长综合分析,突出了“杂病治肝,多脏调燮,综合治理”的学术思想及“师经方而不拘泥,学时方而善权变,总结经验,创制验方”的学术特色,尤其倡导从肝论治。


例如对胸痹心痛的治疗,他认为其发病部位应该在心络,他倡导从肝治心,推崇清代陈士铎的“心痛治肝”之法。他潜心研制出来的“心痛灵Ⅰ号、Ⅱ号和Ⅲ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非常好。


王行宽常说:“医者,应该博采众长。”他喜欢买书,喜欢看书,喜欢做读书笔记,无论是哪位医家的书籍,都会拿来翻阅。


他的黑色手提包里,可以没有一分钱,但肯定有读书笔记本,翻开本子,密密麻麻记载着各位医家的学说和他自己的经验总结。


王教授的很多独到专论和治医之道,毫无保留地在省内外的刊物上发布,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讲,其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著作9部,其中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2部,主持省厅级科硏课题7项。


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2项等。


王行宽教授便是这样一位耕读相伴、著述颇丰的杏林大师。



王行宽教授埋头阅读



他常说:诊病寻求是效果而非效率。


有人称王行宽教授是个“慢郎中”,接诊一位患者至少要花十分钟。有人戏言,如果医术精湛,立马可以开出处方。王教授说:“诊病寻求的是效果而非效率。”


他说:“医者,应该对病人负责任,详细地询问和检查,才能让自己的判断更加准确。”


在他的诊室,这位慈眉善目的老者端坐如钟,和蔼可亲,他询问病情认真周详,一丝不苟,交代病人饮食禁忌、煎服法和注意事项时,不厌其烦。


他书写的医案不仅仅是对病情的记录,更是一篇文笔优美、极富文学色彩的短文,让人读后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王行宽教授书写处方


他常说:花最少的钱为患者解决最大的病痛。

2005 41 32444 41 13489 0 0 5480 0 0:00:05 0:00:02 0:00:03 5478年夏天,一位中年妇女坐在王教授的诊室不停敲打着自己的头部,且不断呻吟流泪,哭诉:“我头痛了2年,在大医院诊治,花了3万元钱,没有一点效果,还越来越痛了。”

王教授仔细看完患者的资料后,告诉她:“你的病无大碍,诊断也清楚,就是血管神经性头痛,服几付中药就会好,花不了多少钱。”

随后,给她开了14付中药汤剂煎服。2周后病人再次来到诊室时喜笑颜开,她说:“王教授,太神奇了,3万元没有治好的头痛,您只开了180元的药就痊愈了。”


请输入标题     bcdef

王行宽教授始终坚持“花最少的钱为患者解决最大的病痛”。成百上千的顽症病人接受他的诊治后,都感觉如绝处逢生,真正体会到了中医大家的风范。


他的诊室里挂满了病人送的牌匾,“医神”“德艺双馨”“现代华佗”“厚德载物”等赞誉体现了病人对他的爱戴。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他常说:要多替患者着想。


如今,王行宽教授虽已年近八旬,仍坚守在临床一线,每天坚持坐诊,风雨无阻,常常不能按时下班。


2006年冬天,有位从张家界来的患者,下午得早点赶火车回去,检查结果中午才出来,王老师就一直等到给他看完病才回家。


他常说:“我们要多替病人着想,如果我不给他看完病,他今天就回不去了,还得在长沙留宿,农村来的人哪里住得起。”


2012年春夏之交时,王老师坐诊时突然觉得小腹剧痛,但他仍忍着剧痛诊治完了十多位病人,才去给自己做检查。


结果发现是输尿管结石,泌尿外科医生强烈建议他住院,对他说:“王老,您还是要多休息,否则后果严重啊!”但他放心不下病人,开始一直拒绝住院,后来因为腹部绞痛难忍才住院治疗。


一个星期后,他又出现在诊室了。


湖南省老同志潘基礩的夫人患慢性支气管炎数年,多方求治无效,后服用王教授的验方不到10剂,就痊愈了。潘老欣然命笔,题诗相赠:“行善孚人望,宽宏德益彰;良医与良相,各有济时方。”


王行宽教授与患者


他常说:奇迹是在不放弃中发生。


曾经有位76岁的男病人,是王教授的“粉丝”。


之前因为患气管炎常年在王教授的门诊看病。2015年6月初,查出肺癌和气胸住进湖南中医附一呼吸科,入院后第二天出现严重呼吸衰竭,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进入ICU病房后,病人出现严重呼吸衰竭,气胸加重,马上进行了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进行了一系列的对症支持治疗。


经过一周治疗后效果不佳,难以脱离呼吸机。


主治医生和病人家属一起找到王教授。王教授看完所有的病历资料后,开了中药处方。当时病人肺部感染已经是多重耐药,抗生素效果均不佳。在王行宽教授的指导下,主治医生一直坚持给患者鼻饲中药,配合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一系列的支持治疗后,病人竟奇迹般地好转,在第35天时顺利拔出了气管插管,脱离了呼吸机。


王行宽教授说,“奇迹就是在不放弃中发生的。”


他常说:把自己武装得更强大,就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在中医教学实践中,王行宽特别重视向学生传授经得起临床考验的宝贵知识,无论讲哪一个专题,他都注重三个结合,那就是古代与现代结合、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与他人结合。


听王教授讲课对学生们来说就是一种享受,即使是再复杂的问题,他都能讲得清楚明了


他认为学习中医需要有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也要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更需要悟性,即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王教授对学生的关心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生活上对每一个学生他都极其关心。


有位学生家庭贫困,毕业时,王老师鼓励他到沿海找工作,还给了他2000多元钱的食宿费。


在广州等地转了几个月,这位学生却没能如愿找到合适的工作,垂头丧气地回来了。王行宽给他鼓劲:“再读三年博士吧,把自己武装得更强大,就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在王行宽的鼓励下,这位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最终获得了成功。


王行宽教授从教50年来,除他授过课的学生之外,直接受教的还有硕士研究生21人,博士研究生10人,作为全国第二至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专家,先后指导学员6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3名,跨世纪人才7名,带教的实习生、进修及规培学员不计其数。


他们都秉承着王老师的医德医风,不断弘扬着中医文化精华,现已成为推动中医事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王行宽教授在接诊完病人后,会将当天的典型病例拿来和学生们分析讲解。


王行宽教授与学生讨论病例



作为学者,他著书立说,流传于世,为传统医学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医者,他德艺双馨,待病人如亲人,坚守50年治病救人无数;作为老师,他教书育人,勤勤恳恳,将汗水挥洒在三尺讲台,桃李满天下。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并将继续影响众多歧黄学子。





猜你喜欢


英语四六级口语过关小技巧,看这里!

惟楚杯|我与你只差一个惟楚杯!

抵抗!和冬季嘴唇干燥、开裂说再见



湖中大HNCTCM

微信搜索: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校新闻网

文字编辑/柳    林

版式编辑/朱海燕

责任编辑/江    静

审       核/张     觅

打造最具活力的校园传播平台

投稿请戳 hnctcmxmt@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