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2017-03-24 榆林城事



第八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榆林展区


精美的文化创意产品

3月18日,榆林文化艺术中心(榆林大剧院)项目开工动员会在榆林高新区召开。这个包括主剧场、多功能小剧场、电影放映厅等设施的文化艺术殿堂,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年内将实现主体工程封顶。

而此前,榆林市市长尉俊东在市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除了要完成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还要启动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规划展览馆和会展中心建设。

这些呼吁了多年,却一直“纸上谈兵”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终于可以落地了。

“面粉”很多 “蛋糕”很小

榆林不仅是正在加速建设的中国“能源航母”,还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在这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土地上,黄土文化、草原文化与革命文化汇聚交融,形成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除了绵延上千公里的长城以及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匈奴留存世界的唯一都城统万城遗址、中国史前最大城址石峁遗址外,还有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北宋杨家将的老营盘杨家城,以及高家堡古镇、波罗古堡、吴堡石城、李自成行宫、秦始皇长子扶苏墓和秦大将蒙恬墓等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古迹。

除了见证历史的古城古迹外,榆林的民间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并有很高的知名度。热情奔放的大秧歌、高亢激越的信天游、千姿百态的绥德石雕、细腻秀美的陕北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榆林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据资料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8月,榆林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榆林市对煤炭等能源资源大力挖掘的同时,却没有对这些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从而导致虽然文化资源的“面粉”很多,但文化产业的“蛋糕”却很小。

榆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榆林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3.8亿元增加到32.1亿元,占GDP比重由0.6%增长到1.2%。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20家,其中制造业3家,批发和零售业12家,服务业5家,实现营业收入5.52亿元,比2015年仅增长3.5%。

榆林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连续几年排名全省倒数第一。

四大“短板” 缺少“配料”

做好做大文化产业这块“蛋糕”,除了文化资源的“面粉”,还需要资金、人才等必不可少的“配料”。

而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缓慢,问题恰恰就出在“配料”,有四大“短板”。

一是政府投入少。“十二五”期间,榆林市实施“135531”文化大市建设工程,要求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3%,以推动榆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为此,记者就文化建设的具体投入数字电话咨询了榆林市财政局,被对方告知不便透露。在榆林市政府的官网上,记者查询得知,2013年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约占公共财政总支出的1.83%;2015年,该数据约为1.98%,皆未达到“各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3%”的要求。

榆林市陕北婆姨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宏霞在榆林老街开了20年的门市,据她介绍,“我享受到政府的扶持,就7万元。”她还称,自己参加了16届西洽会,都没有拿到过政府的补贴。平时自己出去参展、宣传,也基本靠自费。

榆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财务部部长贾国强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公司参投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获得了很多奖项,电视剧的外景地大多在榆林,主题曲、片头、片尾曲都是我们请榆林本地的歌手演唱的,对当地的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也带动了旅游。省政府按投资比例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但市政府一直没有。”

二是政策扶持不够。采访过程中,多家企业负责人也抱怨,企业搞投资长、见效慢的文化产业并未享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

榆文旅财务部部长贾国强表示,公司成立3年多来一直没有享受过榆林市政府给予的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见到其他方面的财政补贴政策,目前仍在与政府继续协商和争取。另一名文化企业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曾想在银行贷款获得发展资金,但已授权的多项专利并不能进行质押,银行工作人员称“没有这方面的政策”。该企业负责人有些愤慨:“一煤独大,我们文化产业就像是没娘的孩子,没有钱,也没有什么优惠政策,只能靠自己发展,坚持不下去就死了。”

三是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发展不好,盈利小,自然没办法吸引人才,而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缺乏,也是造成产业滞后的一大原因。目前榆林市文化产业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缺乏专业技术和文化创意方面的高端人才,真正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高层次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少之又少。

在2月17日召开的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市文广局副调研员王涛指出,复合型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导致了榆林市文化产业上游创意策划的原创力不足,中游生产环节的集约化强度不高,下游的市场扩展营销能力不强。

四是产业链不完整。榆林市文化产业总量不大、水平不高,文化消费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产业聚集度不高、总体规模仍然较小,加上专业人才缺乏,使得榆林市文化产业链不够完整,产品几乎没有什么附加值,文化产业园区也远未形成。

榆林市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秋燕告诉记者:“在榆林没有人给你配套,我们既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要研发、设计产品,又要自己生产,还要到广东或西安找人包装,销售也得自己来,自己就是全产业链。”高秋燕表示,榆林本地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让产品没有更多附加值,公司也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开销。

加大“火候” 做大“蛋糕”

如何将榆林丰富的文化资源“面粉”变为文化产业“蛋糕”?当务之急是精选“配料”,加大“火候”。

在很多文化企业负责人看来,文化产业投资大、见效慢,培育周期长,企业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并且步入正轨到达盈利期,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政府。

榆林市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秋燕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文化项目,并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关心民营企业人才。

榆文旅总经理李军希望,政府能提供税收减免补偿,在榆林整体文化旅游的对外宣传和招商方面,能够牵头引领。

对此,榆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斌告诉记者,虽然目前还在摸底和协商过程中,具体要达到的目标、投入的数额、出台的政策还没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政府会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并会加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他还表示,政府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与此同时,刘斌认为还应引导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建设成熟的文化消费市场和文明城市。“请人吃饭不如请人享受精神食粮,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大家送文化、送健康。”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问题,刘斌称,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大,但外界不了解,关键是要宣传出去,吸引人才进来。宣传部门也会加强调研。“通过调研、观看演出等各种途径,发现本地人才,放在岗位上培养,并进入专业院校进行培训,尤其是名演员、导演和经济型人才。”

榆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施全域旅游战略,促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互动融合,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并全力打造一批龙头景区。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陕北婆姨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宏霞的疑问:“我们的旅游太落后,文化推广太差劲。我们有老街这条独具特色的明清古街,从桃花水、梅花楼到高家院,还有张季鸾故居、毛主席题字的吕二师巷、六楼骑街……榆林的文化底蕴很深厚啊,历史名人也很多啊,为什么不好好开发这些!”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榆林的文化旅游产业就出现了喜人的发展势头。2016年,榆林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480万人次,同比增长24.6%;实现旅游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33.0%。榆文旅总经理李军很看好榆林市未来的文化旅游产业:“华夏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一个不缺钱不缺文化旅游资源的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咋能做不起来呢,无非是如何做的问题!” 

来源:陕西日报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主张


 一切由你开始

You Are The On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