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榆林—— 我与镇北台的情缘

看榆林 2020-02-24

在榆林生活已经将近二十年之久

穿过城市的大街小巷看着喧哗热闹的人群

喜欢一个人看美丽的风景

榆林镇北台是我最喜欢的景点之一

那年第一次走进传说中的镇北台

初秋的天有些许凉意

风吹着树枝发出沙沙的响声,落叶随着微风慢慢飘洒在空中

直到落到地上成为尘埃中的一道风景

我穿着一件暗红色的开衫毛衣漫步在镇北台的门外

也许是那天的天气格外清爽。门口拍着长长的队

队伍中一对情侣甜蜜的笑声从我耳边阵阵传来

我下意识的抬起头却看到了一个扎着马尾的姑娘

额前的一丝刘海贴在她的脸庞

微红的脸颊上有一双深邃的眼眸

她的眼神定格在明媚的的蓝天上

一会流露出高兴一会流露出悲伤

那一瞬间我好像从她的身上看到了那个曾经的我

迷茫却又勇敢生活的我

出来工作之后,生活变得繁忙而又琐碎

每天上下班,租的房子虽说靠近公交口,但依旧要挺长的路

到家里洗衣服,玩一会手机的时候,才发现一天又过去了

有很多突然冒出来的小事打断我的计划

我得记住什么时候应该去交房租水电。冰箱里的食物不够了要去买

碗筷最好不要隔夜洗,被子多久要记得拿去晒

日用品不够了要记得补充,要定期打扫房间,不然太乱

这些事情,说起来都是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事

但就是它们用掉了你绝大部分的空闲时间

还有工作上的一些琐碎而凌乱的事情

让你觉得每天的精力都在被透支,碌碌无为又感到很累

即便是假期也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宅在家里躺着

这时候你就想出去走走

我买了门票走进镇北台的门口,走在宽敞的小路上

移除

我看到了一颗旱柳,茁壮的长在深深的土地中

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旱柳如此人也如此

一个人要想有远大的发展、须先有足够的养分和深厚的底蕴

这颗树带着我的心愿,也见证了我的成熟

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绿色的草地,我站在草地上俯视着下面的风景

一户又一户的人家坐落在榆林市边缘

绿色的植被夹杂着榆林人辛勤创造的建筑

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涌上心头

我躺在草地上看着碧蓝的天空,阳光明媚的照在我的脸庞

这一刻不论你有什么心事

都烟消云散了,剩下的只有享受

我静静的听着舒缓的音乐,接着我从台阶走上去

感叹古人的智慧的伟大

也许我们前世就是在守卫着这片故土,巩固明王朝的统治

移除

穿过小洞我来到了第一层,即基座,周长320米

四周围以墙垣,内墙高3.66米

外墙高10米,墙顶部宽1.7~11.2米不等

东墙内侧的城门时登临镇北台的唯一入口

东南内侧设有砖铺马道,骑着马可任意上下巡视检查

在东北边曾建有戍边驻军营房,现在一直仍然清晰可见

北墙与款贡城西墙体相连又与明长城相接

构成了长城与款贡城和镇北台相连接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兴衰,战争厮杀的场面

到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留下的遗址是我们对祖先的敬仰

穿过小洞我来到了第二层

它周长130米,高11米。二层台南墙开设券洞

转台到达3层,券洞横额石刻“向明”二字

与此相对应的北面石刻“镇北台”三字(已毁)

均为建台时延绥巡抚涂宗睿所书

现“镇北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

魏传统同志既是一位老将军

又是享有盛誉的诗人、书法家。他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挥毫不辍,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团结同志

艰苦朴素、实事求是、廉洁奉公

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也见证了榆林历史的变迁

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第三层它周长88米,高4.3米

台南外砌砖石踏步达4层。 第四层周长35.5米,高4.4米

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瞭望哨棚一间,竖有旗杆,清末坍塌

民国初年建成硬山顶砖木结构房屋,解放初塌毁,现在可看到痕迹

站在镇北台这座古代军事要塞之顶视野非常开阔

近可俯瞰款贡城、易马城,远则浩浩大漠尽收眼底

让人充分感受到镇北台居高临下、可攻可守的优势

感受站在这里身上所担负的是一种责任,一份守护家园的心

移除

历史人物速揽

移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