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峰 作品 / 2020 毕业生
我的雕塑创作主要基于雕塑的本体语言与材料的自身逻辑这两个方面展开。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提出一系列的规则对我的作品进行限定,通过这些限定来创造出不同的系统,进而在各个系统内部生成一件件作品。对我来说,艺术创作一方面是在一个熟悉的系统内部按顺序的方式生产一件件作品;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的想象力、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而打破这些规则,进而创造出一个新系统的实践行动。
这件作品的主体由多个陶瓷瓶拼接而成。然后再在拼接后的陶瓷雕塑表层施釉,目的是使雕塑的呈现方式更加整体。
在造型上我参考了雕塑家罗丹关于空间与形体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即雕塑中的每一个体块应该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朝向,只有这样雕塑才会充满张力。在Object这件雕塑中,每一个瓷瓶即一个体块,拉胚过程中的重心即空间指向。
关于作品的展示方式:对于这件作品我希望的展示方式是固定在墙面上,那么何种材料、如何固定就是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在多次尝试后我发现,墙刷把手这一现成品就是对第3点问题的最佳的解决方案,原因如下:
墙刷把手非常容易获取。
在这件雕塑中,它拥有一种实际的功能。如果缺少了墙刷把手这一物件,这件雕塑就不再成立。
这件现成品自身的内容,即刷墙这一行为动作与陶瓷拉胚过程中的旋转形成一种相互对应的联想。
作品完成后的两点反馈:
极简的解决方案。在创作过程中要尝试以一种最直接的、最贴合的、最简洁的方式去解决所可能出现的问题。
功能即形式。雕塑中的形式感要依托于功能性。
这件作品的核心是传统雕塑语言中的一种结构关系——穿插。
首先被明确的是电导线,磁铁夹和石英珠这3种材料构成的双重穿插关系。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试图给这件小雕塑添加一个“背景”,目的是使观众的视线可以更加聚焦于雕塑本身,同时也可以使“穿插”这一结构语言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
“极简的解决方案”同样适用于对“背景”材料的选择。通过多次实验我选择了电视机架这一物品,理由如下:
物品自身的孔洞可以完美的与电导线衔接,强化穿插这一结构关系。
这里的联想在于一种观看与承载观看两者之间的转换。
作为一种日常商品它是容易获取的。
接下来的创作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是,当材料及组成方式被确定后,我在制作第3件作品时感到了重复,这种重复导致了无聊。于是我为这件雕塑增加了进一步的限定,目的是使在雕塑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其明确的位置。
实现限定的方式则利用了一些基础的几何学的知识,如黄金分割,绘圆来确定距离的一致等。
作品完成后的反馈:
雕塑这种媒介所擅长处理的一个问题就是,物质在空间中的分布。
之前两个系列的作品都是以墙面为依托的小型雕塑。这件作品最开始的想法是我给自己的一个工作任务:制作一件大型的、竖立在展厅中间的雕塑。这样可以使最终毕业展览的空间节奏更加丰富。
在大量的实验后我选择了金属管、蓝色波形板、铜阀这三种材料来构成这件雕塑。
此时出现的几个主要的问题:
当一件雕塑完全由现成品构成时,那么这件雕塑的内容是什么?
如果一件作品的内容为空时,是否会陷入到纯粹形式感的无聊中?
一件雕塑是如果被建立起来的?
对问题a与问题b的解答,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是一种内容,因为这些决定、对材料的选择、对特定视觉审美倾向的把握都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了艺术家的表达。因此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不会是纯粹的、绝对的空。
关于问题c我参考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对点,线,面,体等基础元素所做的定义。在这件作品中具体体现为:
体积是一个卷曲的平面。
雕塑中的关系是,空间中两个体积之间的连接方式。
雕塑是,含有多个关系的集合。
©张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