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佳辰 作品 / 2020毕业生
绘画艺术坏蛋店首届“不得不服”毕业生征稿活动自7月10号以来,评选委员组已经累计进行了15轮线上评选工作,近140位海内外毕业生参与的作品初选、二次评选及三次评选,包括绘画、装置、行为、摄影、多媒体等作品。最终根据评委的投票数,目前已经评选出评委组投票前20名的选手名次。
接下来的环节是:每位参与“不得不服”评选的作品都将会陆续以随机顺序的方式,出现在绘画艺术坏蛋店的公众号每日推送中,最终的结果会否是一个大惊喜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曾佳辰 作品 / 2020毕业生
曾佳辰 jia.x.2于1997年出生于中国深圳。2019年本科毕业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 SAIC 纯艺术专业,2020年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RCA 研究生预科毕业,并即将进入雕塑系攻读硕士。
曾佳辰的创作以装置与绘画为主,延展不同媒介,探索日常事物中的现有平衡生态。通过重组附着情感的现有物、重新演绎难忘的记忆,以及重现有影响力的事件,结合与打破一些现实中的常规,表达她生活中往复循环出现、彼此批判,又彼此支撑的心理状态。
报纸 Newspaper
报纸 Newspaper, 2019
Approx. 125 x 125 x 12.5 cm
某时装周某时装秀贴在某剧院的白色乙烯基,石头,灰尘,羽毛,头发
White Vinyl on a theater for a fashion show for a fashion week, stone, dust, feather, hair
在累计将近24小时完成了一层层的堆叠,本身这个被展开铺满了整个剧院大楼、用作广告平面贴图的白色乙烯基变成了一个仅比椅子大一点的白色三维物体。
报纸 Newspaper, 2019
记录行为的摄影
Documented Photography of Performance
我尝试用尽全身力气试图将自己堆叠出的“报纸”推动,但是仅凭我一个人的力气它几乎无法动弹。
报纸 Newspaper, 2019
记录行为的视频 00:18
Documented Video of Performance
“报纸”这个雕塑作品是我用在某时装周上为某时装秀贴在某剧院的建筑物上、作为广告平面贴图的白色乙烯基制成的。被人使用后,这种乙烯基材料就像每天人们看的报纸一样看完了就会被丢弃。工人们花了一周时间将它贴上大楼,又花了两天将它撕下准备丢弃,而真正使用它的时间只有服装周开幕那天的不到4个小时,没有人关心它最终会存在于哪里。于是我向工人们要来了这一堆可以堆满我整个工作室的白色材料。它们即将被丢弃的状况是粘成了一团团的,每一团都比我的身体还要大。我将这些“垃圾”捡回自己的工作室,花了两周时间累计将近24小时,撕开粘满胶水的它们并使其重新扁平化,将它们一层层堆叠起来。这之中我所花的时间精力比最后看到这最终物体时所能预计的要多得多。
理查德·塞拉 (Richard Serra) 曾经说过“重就是价值”,但我相信“重是需要有轻的衬托才能被凸显出来的”,而对于“事物价值”的发现则需要一个这样的思维转化。我想通过不停堆叠和用力推动这堆“报纸”的行为过程,对日常类似事件进行重复的自我反思,最终达到一种对事物立体的、多维批判的理解状态。
半梦半醒 Half Asleep Half Awake
半梦半醒 Half Asleep Half Awake, 2019
摄影记录的持续行为雕塑
Continuous Performantive Sculpture Documented by Photography
“半梦半醒”在展览“谁在那里”中的照片
"Half Asleep, Half Awake" in Exhibition "Who's There"
“半梦半醒” 这件行为雕塑是我在2019年进行的持续性作品。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 AcrossRCA 活动中的展览“谁在那里”进行了 4 小时,以及在伦敦 23 号画廊的名为“恶性循环”的展览上进行了 3 小时。以后我还将会持续在不同合适的地点进行这项持续的行为作品。
“半梦半醒” 这件作品中,躺着的是一个无法被闹钟叫起来的人。闹钟一次又一次地响,这个人一次又一次地把它关起来。这是我每一个早晨都会经历的重复状态。如果这一天有很重要的事情,这个过程可能会短一些;如果这一天没什么事情,我的这个行为就会持续得非常非常久。这一天过去了之后,第二天这样的状态依旧会像昨天、像昨天的昨天、像明天、像明天的明天一样发生,往复循环......
作家鲁迅在《呐喊》中对金心异说被叫声惊醒的人们不一定愿意醒,而金心异认为既然醒了就有毁坏那铁屋子的希望。然而到底哪样的状态才是一个真正清醒或是真正睡着的状态呢? 我通过自己每天重复的这样一件被闹钟叫醒的日常对清醒和睡着之间的界限提出疑问,这样的状态是良性的循环还是恶性的循环呢? 这样的状态又到底是悲哀呢?还是一种幸福呢?
边界 Boundaries
边界 Boundary, 2019
25.6 x 19.6 cm
纸本色粉
Chalk on Paper
边界 Boundary, 2019
25.6 x 19.6 cm
纸本色粉
Chalk on Paper
可过可不过 Pass or Not, 2019
27 x 19.4 cm
纸本水彩
Watercolor on Paper
可过可不过 Pass or Not, 2019
27 x 19.4 cm
纸本水彩
Watercolor on Paper
一根清晰的线被擦得模糊,但这根线依然曾经清晰存在,抑或经过了模糊它其实又不再存在了;一个又一个的通行式围栏围出了一个个圈子,给出了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通道;一个又一个不同颜色的圈子围出了一个个区域的视觉边界;世上有那么多条路,那么多种选择,路有宽有窄。我们有那么多机会进入一个又一个圈子,但要如何去选择呢?
我把内心深处这些关于边界的问题通过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留给观者思考和感受,而观者中必然包含了我自己。
门们 Doors
视频记录的虚拟现实体验 02:09
Documented Video of Virtual Reality Experience
门们中的每个门 Each Door of Doors, 2018
视频截图
Video Screenshot
在我小时候,每天睡觉前都要检查一下门有没有关上,像是一种强迫症,大门和自己房间的门都要检查一遍,要不去都检查一下我就睡不着。对我来说,有这几道门似乎是一件超级有安全感的事情。长大后,这样的状况好像不再发生,虽然也要检查一下有没有关门,但自己房间的门是可以大开着睡的。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让我开始通过门这个物体审视自己,也审视一些现象。
纵观古今,我发现过去人们喜欢向陌生人敞开大门,街头巷子里家家户户的门都会大开着,串串门、互相帮助都是常事儿。然而,现今社会向其他人敞开大门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人们似乎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人人都把门紧紧关着,住了三年的家都不知道自己的邻居到底是长什么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因为这一道道门的关闭而失去了最直接的联系,随着科技的发展转而变成了虚拟的间接沟通。
因此我用虚拟现实的方式将一道道门变换了形状,有的为它们加上了标语,有的失去了一些功能。它们每一个都拥有门的基本功能 - 打开和关上,但同时又能够通过别的方式进入。我想借助一个这样对门的虚拟体验对信任与怀疑之间的平衡提出疑问,这道门还是一道门吗?这道门还是一个阻挡吗?现实生活中的门与虚拟现实中的门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实的门和心里的门到底哪个才是那个真正的阻挡?
锁了的门 The Locked Door
锁了的门 The Locked Door, 2020
数字三维模型
Digital 3D Model
锁了的门的钥匙 The Key of The Locked Door, 2020
数字三维模型
Digital 3D Model
“锁了的门”是一道被很多很多道门锁锁上了的门,它旁边挂着的是这些门锁的钥匙。这件数字雕塑作品是我在毕业后疫情期间做的新作。
当这些锁是自己锁上的,当这些锁是别人锁上的,当这些钥匙是在门内,当这些钥匙是在门外,当我要打开这些锁,当我...... 种种可能性,表达了我现在在这样特殊的疫情时期里不停在思考的一种持续性纠缠态。
也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我滞留在了国外,基本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去不了学校也暂时还没有条件拥有自己的工作室,这种不尴不尬难以施展的状态使我对外沟通的基本方式只能是通过电子设备。于是我决定用数字模型的方式将自己的这种矛盾态虚拟地实体化建造了出来,以记录当下的心理状态和作为见证时代历史的纪念。
以后我也会针对生活中探寻到的类似现象和问题,挖掘更加宽广维度深度的主题,使用更加多样化的媒介继续做下去。
很荣幸参加坏蛋提供的展示机会
谢谢大家耐心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