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苑 | 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
伴随该消息的是一幅漫画,画中一个以篮球作头的南钢球迷手持喇叭呼喊:[3]小偷同志,把东西还回来吧!显然,这里“同志”的使用并非反映一个真实的身份。从定义可以看出,语用身份与社会身份存在多种联系:1)说话人发出当前话语使用的语用身份来源于其社会身份,是从若干社会身份中选择出来的一种(偶尔不止一种);2)说话人发出当前话语使用的语用身份并非说话人原本具有的身份,而是临时建构或虚构起来的一种社会身份;3)说话人发出当前话语使用的语用身份可能来源于他人的某种社会身份,如前面的[1c,d]所示。无论怎样,语用身份也是社会身份,只不过是语境化的某种具体的社会身份,是与特定话语相伴随的某一或多个社会身份。正因为如此,社会身份的各种属性与功能才会通过语用化过程对交际的发生及后果产生影响。与社会身份相比,语用身份具有下列特性:1)交际依赖性与临时性只有交际发生了,只有交际者发出话语了,语用身份才会产生,才可以谈语用身份的选择与建构;而一旦交际结束了,语用身份也戛然而止。因此,语用身份具有临时性。2)动态性和可变性随着交际的推进,交际者可能会随交际目的、需求、情境的变化而调整语用身份。出于交际需要,一个人可能一会儿以其职业身份讲话,一会儿又以其家庭身份讲话,还可能以朋友身份讲话。3)资源性在交际中,选择不同的身份会对交际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是由身份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交际者为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刻意选择特定的身份。从这一点来说,身份是交际者为达到语用平衡(陈新仁 2004;张立新 2011)、满足交际需要可供调配的重要语用资源。4)主观性和目的性交际者在特定的交际阶段选择、建构什么样的语用身份是一个主观性的决定。这种主观性甚至体现在交际者选择、建构一个未必与其社会身份相符的语用身份。语用身份的主观性与其目的性有关:交际者选择、建构特定的语用身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交际目标。因此,在一定的交际场合下,特定交际者对语用身份的选择与建构具有策略性。
图1表明,为了满足特定交际需求,交际者会进行特定的语用身份选择,并进而通过话语选择来加以建构,最终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这一过程具有顺应性,即语言使用者往往需要顺应当前语境因素。
Tracy(2002)对于话语与身份的关系的讨论和归纳将身份和话语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身份建构提供了有益的框架。当然,该框架在描写的充分性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按照顺应论(Verschueren 1987,1999,2008),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些选择可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次:符号系统(semiotic system):在交际中,人们经常使用多模态的交际方式,包括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可以进一步细分)。符号系统的选择是由交际语境和交际目的驱动的。例如,人们在演讲时经常使用手势,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听众理解和掌握所讲内容。又如,在外语课堂中,教师有时会在外语和母语之间转换,以便讲解一些概念或理论。交际渠道(channel of communication):语言交际渠道可以是口头的,如谈话,也可以是书面的,如通信。语码(code):语言中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差异而存在一些可以提示使用者身份的特殊语码。例如,汤加语(Tongan)存在一套被称为“尊敬语”(language of respect)的语码,在几内亚(Guinea)存在一套被称为“狩猎语”(hunting language)的语码,在迪尔巴尔语(Dyirbal)里有一套被称为“丈母娘(或公婆)语”(mother-in-law language)的语码。语码的选择取决于交际对象以及交际场合。语体(style):语言使用由于交际场合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正式程度。比如,日常会话一般不太正式,而课堂交际则要正式许多(当然也要视不同类型的课堂而定)。书面语一般较正式,但一般书信又比商业书信要随便一些。言语事件(speach event,也可以称为活动类型,activity type):一个言语事件可以包括多种具体的语言行为(linguistic action),例如寒暄、闲聊、邀请、描述、评价、指导、做语言游戏、劝说、自言自语等。语篇(text或discourse):笼统地看,语篇有两大类,即独白类语篇和会话类语篇,前者包括说明书、法律文本、信件、文学文本、留言、讲座、演讲、各类报道等。后者包括各种场合下的会话,如父子对话、儿童会话、法庭里的问讯和盘问、面试、医生与病人的交谈、拉家常、广播电视上的谈话节目、打电话、谈判等。言语行为(speach act):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包括断言类、指令类、表达类、承诺类、宣告类。每一大类下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类。命题内容(propositional content):这一层次涉及话语的语义内容等。句(sentence):这一层次涉及时态、体态、语态、语气、情态、命题态度、语义格、选择限制等。词(word):在这一层次上关注词汇构成、词性、词汇功能(如限定、强化、划类、前指、连接等)、词汇意义、词汇场等。语音:包括各种音段、超音段(如重音、语调)和韵律(如头韵、节奏、语速、停顿等)特征。基于Verschueren(1999,2008)对于语言选择发生层次的划分,笔者拟对Tracy(2002)提出的提示身份信息的话语实践归纳做一些修正(见表2)(有些层面不直接涉及说话人对话语的选择,如提示自己或对方身份关系的洗礼活动、授予荣誉博士活动等言语事件,所以不在考虑之列,但它们对于判断交际者的身份建构有帮助),以便更加全面地捕捉言语交际者用来构建身份的话语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在构建语用身份的话语方式选择上,说话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构建相同的身份;另一方面,选择不同语用身份的说话人会使用不同的话语方式,换言之,语用身份的话语构建具有变异性。不仅如此,建构一种语用身份往往涉及在多个层面的选择,单一层面的选择有助于构建某一语用身份,但未必能唯一地构建该身份。所以,除少数情况(如使用明确的称呼语)外,我们需要同时考虑多个层面的选择方可确定说话人所选择的语用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