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穆特,“丁元英”说你演奏小提琴心到手不到啊!

音响百科 音响百科 2019-10-07




穆特演奏小提琴“心到手不到”?


不多说,先看视频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64344cwbk&width=500&height=375&auto=0


标题开个玩笑,上面视频是电视剧《天道》里的一段对话。相信下面这张碟99%的发烧友都曾接触过,第一曲《流浪者之歌》也能轻易从脑海中响起旋律。那么我们先了解下这张曲子究竟讲述的是什么吧。



听懂古典乐,了解下曲子的内容也是个必要的过程,这曲《流浪者之歌》的作者为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萨拉萨蒂的作品自始至终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纯粹的小提琴作品。这一首乐曲是萨拉萨蒂所有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吉普赛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都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作者萨拉萨蒂运用十分恰当的手笔描写了这一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本曲中的管弦乐伴奏部分,也是作者亲自编配的。

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板,C小调,4/4拍子。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在这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是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


第三部分:稍为缓慢的缓板,2/4拍子。小提琴装上弱音器,"极有表情地"奏出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这一旋律广为人知。


第四部分:2/4拍子,急变为极快的快板,有与第二、三部分形成明显对比的豪迈性,反映出吉普赛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断奏所构成的像游丝般的旋律,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拨奏再现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渐朝气蓬勃地趋于高潮,最后像闪电般结束乐曲。


了解过曲子背后的故事,那么我们在回顾下视频中“丁元英”与“世杰”的对话


———————分割线———————


丁:“我个人认为,穆特的流浪者之歌,还不足以冠一个好字,同样的一首曲子,我们以穆特和佛雷德里曼的小提琴做比较,穆特诠释的是悲伤、悲凉、悲戚。佛雷德里曼诠释的是悲愤、悲壮、悲怆,不一样!


(“丁元英说的这么好,那我们是不是该先听段弗雷德里曼的版本?”)


穆特她多了一些宫廷贵妇的哀怨,少了一些吉普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海菲兹当然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但是就这首曲子来说,我觉得他的诠释也不一定是最高境界,可能因为他注意技巧上的严谨,反而染上了一丝匠气,少了点虔诚。


所以就三个人演奏的同一首曲子来比较,我觉得穆特是心到手不到,海菲兹是手到心不到,只有佛雷德里曼那是叫心到手到。”


世杰:“你刚才说穆特是缺了点东西,可怎么又说她是心到手没到呢”


丁:“心是什么,心是愿望,神是境界,那是文化,阅历和天赋的融汇,我们当然应该相信穆特是太想演奏好了,但是她的性格和底色是上帝给她涂抹上去的,只要她不能超越上帝,那她这个性格和底色的脂粉气就抹不去,穆特的手是一双女人的手”。


———————分割线———————



对于三个版本的《流浪者之歌》,我们首先说说穆特的版本。毫无疑问,穆特的《卡门幻想曲》这张CD录音极佳,其中的《流浪者之歌》也是录音中相对三者之中最好的。同时,由于录音优良,这张CD也成为发烧友必备的,几乎到人手一张的程度,听小提琴的音色,细节,以及中间的动态变化,是比较容易能判断的出器材的优劣。


作为大家最熟悉的一个版本,整首曲子小编认为完全是从一个女性角度来进行情感的刻画。在前半段对于情感的诉说这方面,是要比海菲兹与佛雷里德曼两位大师更加细腻。曲中前段的悲伤的情绪被刻画的丝丝入扣,情绪如诉如泣。到了后半段,相对海菲兹与佛雷里德曼的表达上,气势就稍弱了。也正如“丁元英”所提到的——多了一些宫廷贵妇的哀怨,少了一些吉普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一对女性的手来表达这么一首曲子,似乎就多了柔情少了激情。但不得不说,这也是极为经典的一个版本,巾帼不让须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648sa7fjv&width=500&height=375&auto=0

(海菲兹版本)


接着谈谈海菲兹,海菲兹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为优秀的小提琴家之一。1901年出生于沙皇统治下的立陶宛,父亲是首都维尔纽斯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当海菲兹3岁时,父亲往他手里塞了一把小提琴,这就算是举行了最简洁的授徒仪式。父亲教了两年后便对琴技进展神速的儿子感到束手无策了。于是海菲兹被送入了维尔纽斯音乐学院师从马尔金教授学琴。1912年在柏林的一举成名更使他人气直升,势头直指那批前辈大师们。1917年,作为犹太人的海菲兹与父亲一同迁居美国。就在同年的11月27日,16岁的海菲兹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他在美国的首演。他一口气演奏了维尼亚夫斯基的《第二协奏曲》、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和维塔利的《恰空》等10余首技巧艰深的乐曲,博得听众们雷鸣般的掌声。这场“划时代的音乐会”向世人宣告:20世纪的小提琴的新王者诞生了!此后海菲兹开始了他在世界范围之内的“闪电革命之旅”。


听回海菲兹版本的《流浪者之歌》,不由得想起那句话“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相比之下整首曲子行云流水,完全被其高超的技艺所折服,特别是第四段,对比穆特版本,海菲兹表现的无疑更加酣畅淋漓。纹丝不乱的运弓,干净利落的拨弦,收放自如,每个音符都在掌握之中,每个细节都彰显了大师风范。让听者实在大呼过瘾。对于“丁元英”说海菲兹是注意技巧上的严谨,反而染上了一丝匠气,少了点虔诚。我倒是不这么觉得,海菲兹版本是我听下来身心感受最为强烈的,是最具画面感的。是我个人就三者之中最喜欢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648y13e1g&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佛雷里德曼版本)


最后谈谈“丁元英”高度赞扬的佛雷里德曼版本的。埃里克·弗雷德里曼 Erick Friedman (1939-2004)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Newark)。父亲是一位业余小提琴手,6岁开始教他学习小提琴。后从阿普勒鲍姆(Samuel Applebaum)学习,10岁之后曾先后师从加拉米安(Ivan Galamian)、海菲兹(Jascha Heifetz)学习。1954年初次在纽约登台独奏。1956年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同年开始随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学习。50年代后期,海菲兹从频繁的音乐会演出中退出后,弗雷德里曼成为他的第一个正式学生。海菲兹很看中他的才华,曾在1960年邀他合作录制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这是海菲兹惟一一次与他人合作的双小提琴演奏唱片。


佛雷里德曼师曾从海菲兹,整曲的表达上也与海菲兹有些类似。如果说海菲兹有“神“”,穆特有“情”,那么佛雷里德曼在这曲的表演上就是“神情具备”。既有了穆特柔情的一面,又兼具了海菲兹的豪迈。“丁元英”给予了“穆特诠释的是悲伤、悲凉、悲戚。佛雷德里曼诠释的是悲愤、悲壮、悲怆,不一样!”这样的评价实在是妙不可言,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对此版的一个肯定。尽管作为海菲兹的弟子,但依然掩盖不了他的光芒,这也是一个演绎极佳的版本。神情具备!神情具备!神情具备!


写在文末,



以上介绍的《流浪者之歌》3个版本中,如果非要我按照自己的喜好排个序列的话,我想应该是:海菲兹>佛雷里德曼>穆特。以上仅是小编一家之言,望各位轻轻拍砖。有条件的朋友可找齐以上版本听听,毕竟上面的音频文件被压缩的厉害,只能听个大概。作为名曲《流浪者之歌》,也还有许多名版,比如帕尔曼,拉宾等大师都曾演绎过。各位朋友也不妨分别找下听听。


作为看官的您,哪个才是心头所好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区写下想法。


— —END


相关阅读:

一、莫扎特最伟大的三部交响曲

二、世界十大钢琴名曲,古典优雅,你听过几首?

三、哪些CD碟是值得收藏的?CD碟的分类识别与收藏价值

四、音响发烧友到底享受什么?

五、Eagles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到底唱的是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