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民党应如何纪念孙中山?

2016-11-12 遠望社論 珊闵远望

本文为远望社论,刊载于《远望》2卷11期(2016年11月号;总338期)。


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国的“国父”,也是中国国民党的总理,大陆则尊其为「民主革命先行者」。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陆的全国政协常委会在去年11月决议于今年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台湾方面则依照国民党传统的虚岁算法,去年便举行了「“国父”孙中山先生150岁诞辰纪念日」,还发行纪念邮票、纪念币。但是,从台湾的整体绿化趋势看来,像去年那样纪念孙中山诞辰,恐怕难以为继。今年的孙中山诞辰,大陆的纪念活动规模估计将超过台湾。


孙中山逐渐淡出台湾

“台独”把「去蒋」与「去孙中山」视为整体「去中国化」的一环。我们去桃园慈湖「先总统蒋公陵寝」旁边的「铜像公园」,从那里不断增加的孙中山和蒋介石的各种铜像,就能看到其「成果」。2014年2月,一群“台独”公然把台南市汤德章纪念公园里的孙中山铜像破坏、拉倒,然后在铜像上喷漆涂上「ROC OUT」(中华民国滚出去)。今年民进党胜选后,绿委高志鹏立即在“立法院”重提「废『“国父”遗像』」案,并表示:孙中山到底是不是台湾2300万人的国父,有待讨论。此案后因蔡英文决定先攻「不当党产」而搁置,但孙中山的“国父”地位早已连同「中华民国」的正当性一起坠落,在“台独”全面执政下,将不知伊于胡底。

反观国民党。迄今,孙中山仍是该党党章上永远的「总理」。马英九自称在其8年“总统”任内每天进“总统府”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国父”铜像鞠躬致敬。但是,这位以“国父”「铁粉」自命的马“总统”/马主席怀有深深的外省官二代原罪感,不敢也不想维护「中华民国」(在台湾,这就代表中国)的正当性,遂以唾面自干的忍让态度坐视绿营污蔑代表「中国」的一切──包括孙中山及其创立的中国国民党。继任党主席的朱立伦比马还「以顺为正」,为了讨好台独和美国,竟以粗暴的手段「换柱」,妄想以退让求生。这个百年老店就在两位只知忍辱而不能负重的党主席领导下,「执政」反成「劣势」,全党失魂落魄,党员离心离德,直到今年初的坍方式败选。

洪秀柱在3月底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力图重建该党的中心思想。但7月底,她在党内营队问该党年轻党员「三民主义的作者是谁」,台下竟面面相觑,只有一人语带犹豫地小声答道:「总理?」洪并说有政治研究所学生讲不出「三民主义」内容,以为就是「民有民治民享」。看来孙中山及其思想在台湾已逐渐被淡忘。

然而,孙中山不仅首倡中华民国,也是国民党史上最重要的理论家。当这位“国父”兼总理在台湾被人遗忘,不仅原版的「中华民国」(1912-1949)的传承(即中国)被斩断,进而使党名带有「中国」的国民党失去正当性,无力招架“台独”;国民党本身也会丧失其中心思想,逐渐绿化,自愿沦为民进党的外围团体。


洪秀柱重建国民党中心思想

「党的中心思想」首先必须是「党的领导中心的思想」,然后才有可能使领导中心的思想成为全党的中心思想。而国民党失去中心思想,首先是因党的领导中心放弃原有的追求统一的思想,甚至追随对手的思想(台独)来建立自己的思想(独台)。

早在1971年台湾失去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后,国民党就不再追求统一,选择以「台湾化」的独台路线来维持政权。其反台独的理由只剩下怕被「武统」。最后,「中华民国“总统”」及「国民党主席」落入媚日台独李登辉之手。经过李登辉的「思想改造」,国民党权贵阶层失去道德自信和理论建构能力,其后三任主席(连战、马英九、朱立伦)都只会跟在民进党后面拿香跟拜。其中连战虽然在2005年赴大陆进行「和平之旅」,完成国共领导人在重庆会谈60年后的再度会面,但是对目前两岸关系和宪政运作威胁最大的「公投法」及「公投入宪」,却都是在连战担任国民党主席时配合民进党而通过的。该党思想程度的低落由此可见一斑。

洪秀柱从去年决定争取国民党提名参选“总统”时起,就不断强调要重建党的中心思想。今年1月她宣布参选国民党主席时,她表示要「传承“国父”思想与精神」,并指出:「三民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国民党奉为圭臬的中心思想,成为我们持续推动民主建设的动力,让国民党在国家民主化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角色。」8月10日,她在中常会中提出:「面对『文化“台独”』的谬误挑战,国民党力倡重振三民主义思想」。她在会后再补充:国民党将「力求在党德、党魂中心思想上,强化三民主义,奉行将三民主义现代化。」从这些言论看来,洪秀柱不但深知重建中心思想是国民党起死回生、转败为胜的关键,她也认识到了有必要将三民主义赋予时代意义(「现代化」)。

如果洪主席能成功地「将三民主义现代化」,她将是孙总理去世后第一位将「三民主义」重建为能够指引集体行动的有效意识型态的国民党领导人。


三民主义是问题框架

三民主义为何需要现代化?又如何现代化?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三民主义」的性质。

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在1903年3月发表了一篇〈近世欧人之三大主义〉,作者「雨尘子」(笔名)指出:此「三大主义」就是「多数人之权利」、「租税所得之权利」和「民族之国家」等三项具体的政治主张。两年半以后,孙中山在1905年11月发表的〈《民报》发刊词〉里,也提出了他的「三大主义」。但是,孙中山以其对历史大势的敏感度,将雨尘子所举出的三项具体政治主张用它们所要应对的时代问题来取代,而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孙的用语虽较为简洁、周遍,但他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其实只是「三大问题」──民族问题、民权问题、民生问题。孙中山只是很简明扼要地把近代西方国家先后遭遇过的三个重大问题依其发生先后列举出来,并简略说明中国在这三大问题上的现状。当时他并没有对此三大问题提出一套逻辑一贯的解答方案。因此,孙版的「三大主义」是作为一套问题架构而问世的,并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后来,孙中山在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讲话时,首度把他的「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孙在这次讲话中,虽然对「三民主义」的内容有较多说明,但也只是随手举例,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三民主义」还是原来的那套问题架构。

不过,「三民主义」这套问题架构有其长处:它几乎把一个政治体系可能面临的所有问题一网打尽,并且其排列次序极有深意──民族问题必须先于民权、民生而解决,而民权问题如何解决将影响民生问题的解决方案。中研院胡佛院士曾把政治体系所可能产生的所有问题区分为「统摄」、「结构」与「功能」三个层次,而孙中山提出的三大问题正好与此三层次若合符节。长期批判国民党的殷海光也说:「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权、民生可以看作政治问题底三大基本范畴(threeprimary categories)。试问…各种思想学说,有那一种能逃出这三大基本范畴之外?这真是各路孙悟空跳不出佛爷底手掌心也!」殷认为:就「孙先生所处的时代而论,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天才创造。」

可见「三民主义」是一个很有用的架构,无论什么政治主张或议题,都可以依其问题性质归类到「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或「民生主义」的标题之下。孙中山可以在这个架构下谈论或避开任何议题、引入或舍弃任何学说,甚至即使前后矛盾,也永远不必更动这套架构的形式外貌。

孙中山在1924年1月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的讲话,就可用以说明「三民主义」的性质。孙在此次讲话中一方面说:「我们所主张的三民主义,是永远不变的」,但他同时又承认:「我们这次在广州开会,是…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既是「永远不变」,又可「重新解释」,乍看之下似乎矛盾,其实不然。孙所谓「永远不变」的,是「三民主义」的问题架构;而他(不断)「重新解释」的,则是「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由于「三民主义」从来不是一套严谨的理论,其具体内容也就没有很强的逻辑性,所以几乎可以随意增删。孙中山一生就不断随形势需要而修改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甚至前后矛盾,但他仍然自豪于三民主义「永远不变」。

其实,作为问题架构的三民主义,本来应该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随着时势而修改,从而正当化国民党的政策,并指引其党人集体行动。但是,在孙中山过世以后,其党人出于党内斗争的需要,争相神化孙总理,并各自抓住孙曾主张过的片段具体政策当作教条来彼此攻讦,于是反而使三民主义的灵活性被否定或滥用。最后,当党领导权落入军人出身、思想建设能力远远不如孙中山的蒋介石手中后,蒋干脆把「三民主义」化为他所熟悉的儒家道德说教,使主义与具体政策、全党行动脱钩,成为纯粹的口头宣传品,以及他与党内政敌彼此攻击的武器。然而,一旦需要拿「三民主义」来为某一具体政策辩护时,国民党永远可以再度利用三民主义作为「问题架构」的特性而继续「重新解释」其内容。


三民主义如何现代化

国民党来台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坚持动员戡乱(反攻大陆)、长期戒严。由于其威权体制违宪、反攻大陆无效,在放弃反攻后又转为独台,这些实际作为使三民主义的宣传至少在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上说服力大减,几乎只是考试用的标准答案,无法发挥使其政党及政权正当化的功能,也无力对抗台独假借民主的攻击。最后,当国民党领导阶层被李登辉改造到失去道德自信,于是也就失去了引用三民主义对抗“台独”/民进党的动机,最后只能走上拿香跟拜这条死路。

现在,国民党在自乱阵脚超过30年之后,党内罕见毫无原罪感并有道德自信的洪秀柱当选了党主席。她的道德高度与使命感,使她敢于对“台独”说「不」,跟早已成为台湾社会主流的「去中国化」正面对抗。她主张:面对「文化台独」谬论的挑战,国民党应该「大力维护伦理道德,弘扬中华文化的道统及中华民国的史观,要不遗余力的极力推展」。有如此魄力,才可能继承民族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国家统一」,也才能完整有效地运用三民主义的「问题框架」性质,使三民主义「现代化」。

实际上,只要坚持三民主义的基本价值和最终目标(国家统一、民主宪政、民生均富),不要纠缠在孙中山当年随情势而变的具体政策,那么三民主义不难适应时代需求而重新表述为新的政纲。我们在今年4月号的《远望》社论中提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三民主义」应在民族主义上主张国家统一,共图复兴;在民权主义上主张回归宪法,巩固宪政;在民生主义上主张扶助弱势,追求均富。以此中心思想,对抗民进党的媚日“台独”、毁宪乱政、敛财伤民,则国民党重生有望,台湾也才有可能走回正轨。

国民党在9月初举行全代会,通过新的政策纲领,其中明言:「坚守“宪法”」,并「在“中华民国宪法”的基础上,深化九二共识。积极探讨以和平协议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可能性」;「深化民主发展,…恢复“立法院”阁揆同意权,建立权责相符的宪政体制」。此外,并对民生问题多所著墨。此一政纲虽未套用三民主义的架构,但是已经朝向三民主义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由于洪秀柱说要用「和平政纲对抗民进党的“台独”党纲」,又引起党内独台分子的恐慌和反弹,以致马英九、吴敦义等都公开批评此一政纲。但是,马、吴所代表的「拿香跟拜」路线早已被大选惨败证明是死路一条。洪秀柱若以「和平政纲」作出发点,日后进一步完善三民主义中心思想的具体内容,使孙总理创建的中国国民党以及他的思想继续对台湾、两岸、乃至全中国发挥正面、积极的影响力,这才是纪念孙中山先生在天之灵的最佳方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