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成就自我 | 【2023年第(52)期】
当今,各种所谓的“佛系”“躺平”“摆烂”“emo”等消极标签都被贴到青年身上,而似乎青年也逐渐适应这些,自我认可这些本不应该出现在充满朝气的新时代青年人身上的东西。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的。
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上有着通过博人眼球而一夜爆火的网红;有着靠经商而富甲一方的大亨;有着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的布衣院士;更有着临到中年还在为房子而发愁的上班族,所以到底怎么定义成功?怎么算是成功?怎么是有意义的的人生呢?我们初入社会,懵懂无知,迷茫无助,不知道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知道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更不知道该如何踏出那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可能决定我们以后数十年甚至一生要去走的路。所幸,我们在中铁一局五公司,所幸我们有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铁一局五公司工匠技师白芝勇,他用实际行动去解答了至今仍困扰我们青年的这个难题。
铁杵成针 有志竟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悦举于版筑之间”。白芝勇出生在四川大巴山深处的一个叫升旗村的农户家,通过自身的努力,他考上了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中铁一局五公司,在广州东南四环项目部当了工人,后来,凭借自身不错的技术被调进公司精测队,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通过自身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不草率的精神,白芝勇成为了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铁一局五公司工匠技师。回看他的几十年,白芝勇没有优异的学历,没有强大的背景,也没有轻快的捷径,却获得了令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成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样成功、鲜活而又真实的案例就像是那沙漠中的指南针、大海上的罗盘,为身处迷茫沼泽中的青年员工树立了榜样,做了表率,提供了指引方向。青年员工只要踏实学习、勤劳肯干、积极向上,即使出身寒微,即使无名之辈,也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勤学苦练 提升本领
白芝勇常说:“让技能变成本能,才能精益求精”。多年来,白芝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白芝勇被调回公司测量队后,开始从事工程精密测量工作,当时的测量队,除了白芝勇不是科班出身,其他人都是测量专业的大学生,有的还是高级工程师。要想立足,他只有刻苦学习。那时的渭河河堤还是土路,行人也很少,精测队就在河堤上预埋了许多桩子供队员练习用。白芝勇一有时间就去河堤上练习,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就连仪器摆放这些基本的动作:支好脚架,从仪器箱中拿出仪器,在脚架上支好,再调准,白芝勇一练就是大半年,无论严寒酷暑,只要一有时间就去练习,即使每一步都已了如指掌,可就是不罢休,他追求的是一种极限,像武侠小说里“人剑合一”的那种极致,真正的把操作技能练成本能。
我相信,工匠之所以被称之为工匠,不只是因为他的技术有多么突出,更多的是具有那种不达标准不罢休、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达最好不罢休、不达极限不罢休的“犟”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可在大海里捞针,可在沙漠中淘金,亦可上青天摘星,吾辈青年应以此为标杆,不坠青云之志,勤学苦练,打磨本领,追求卓越。
吃苦奉献 勇攀高峰
2004年,“五一”刚过,才做完急性阑尾炎手术的白芝勇,被安排到西汉高速公路现场支援。工作时需要在汉江两岸来回布点测量,为了节省时间,测量小队都会在水流小的地方踩着石头过河。一次,由于伤口没有完全愈合,手里又拎着10多公斤的仪器,白芝勇从一块石头跨到另一块石头上时,脚下不稳,一下掉进了河里,伤口因此感染。当时在荒郊野外,连个卫生所都没有,只能用白酒消炎,防止伤口溃烂流脓。西汉复测结束后,白芝勇就和队友赶到宜万铁路云雾山进行测量,屋漏偏逢连夜雨,为了节约时间,尽量找老乡家住宿,突然感觉左小腿一阵刺痛,再一看,一条大花蛇从自己的脚边溜走了。幸好,找到一户老乡,经老乡断定,咬白芝勇的蛇没有毒性,不会有生命危险。由于老乡家没有空房子可以借住,只有猪圈上有个放杂物的屋子空着,没办法,只能住下。7月的天气异常闷热,四野寂静,房子下面猪圈里的恶臭一阵阵地席来,难闻得让人想吐,蚊子多的一波一波地冲进来在人耳边盘旋着嗡嗡叫着……
别人都看到了白芝勇的光线亮丽,但却忽略了他在鲜为人知地方经历了数不胜数的苦难,居无定所、环境恶劣、粗茶淡饭,甚至还有每天工作时精神时刻紧绷的压力和漫长的心理折磨。这些没有击垮他,反而使他越战越勇。我们青年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树立不怕吃苦、敢吃苦、能吃苦的思想,不要被网络上那种奢侈浮靡的生活蒙蔽双眼。古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应该就是这样,经历别人未有之苦难,获得别人未有之收获,享受他人未尝之甘甜。
敏与观察 善于创新
白芝勇坚信“唯有创新,才能不断超越”。在京沪高铁的整体道床CPIII进行精密控制测量时,白芝勇遇到一个难题,不管怎样检测,每次的误差都比较大,调整过多次,试过多种方法也无济于事。就在难以下手之时,白芝勇突然意识到每次必须用到的对中杆在设计时就有5毫米的误差,而整体车床的误差必须控制在3毫米之内,这就是问题所在。可不论是怎么改造,都会对杆身造成伤害,以后就无法使用,他反复考虑,将一块四分之一角的正方形铁块卡在整体道床上,又重复了几次检测,数据全部准确!这就是后来被命名的“多功能底座模板精调棱镜适配器”,巧妙地利用了固定模具稳定的特点,克服了脚架误差较大、高铁精度较高的难题,为高铁的精准、快速提供了又一个基础保证。
白芝勇主持开展的“竖井定向测量系统应用技术”的研究和运用,成功解决了浏阳河隧道3#竖井长距离开挖正洞高精度贯通的施工测量难题,该成果被广泛应用并获全国第三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他发明的“一种棱镜照明装置”“新型建筑物变形监测装置”“精密测量仪器防风篷”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和生产效率。
近年来,白芝勇和他的团队将数字化、信息化与工程施工相结合,BIM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施工现场的结合,为工程前期策划、临建布局开创了新路子。
作为新时代青年,正是思维蓬勃发展之时,应多听、多看、多想、多钻研、多领悟、多实践,以青年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看待每一件事,想法与行动相结合,下一项发明创造可能就出自你我之手。
白芝勇非常注重青年员工的思想教育,经常到各个项目与青年员工开展座谈,他鼓励青年员工要脚踏实地、坚持学习、勤学苦练、勇于创新。我作为青年员工中的一员有幸听到了他的现场教导,他这样说了,他也是这样做的。在我的脑海里,白芝勇就像先行开路的前辈一样,背着收获满满的行囊,在前方朝阳之处向我们挥手,并时不时告诫我们这段旅途中应该注意什么,而我们只要按照他的脚印,听从他的建议,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就能跨过这片泥潭,看到那边的美景。
所谓青年,于肉体而言,是一个年龄,一种状态;于精神而言,是一种“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无畏、是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是一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乐观、是一种“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盛世璀璨如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辈正当奋起时,应奋愚公之愿,怀精卫之心,披荆斩棘,策马扬鞭!
往期推荐:
【砥砺七十载 奋进新时代】之崇实创新精神体系(下) | 【2023年第(47)期】
【砥砺七十载 奋进新时代】之崇实创新精神体系 (上) | 【2023年第(46)期】
本期编辑:付占宇 闫娜 张根城
审 核:吉祥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