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国学中的这种“经”,读来何用?

2017-05-19 何平 思想酷

喜欢就点击“思想酷”,打开置顶公众号功能

带您领略浩瀚无边的思想世界


经历了五十年前那场文化激进运动,今天很多人对“国学”的推崇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有必要回想一下钱穆所说,“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我们也有必要听一听更激烈的声音:国学是“国将不国之学”。面对如此针锋相对的两种态势,我们是否应该探讨一下所谓“国学”的本质?今天推荐一篇思想酷原创首发文章供您参考(1898字,阅读约需5分钟)。文末我们为您精选了一部适合5-15岁孩子阅读的开启心智的好书《爸爸与小孩》,先知书店推出的第一部童书,特为您的孩子欢度六一儿童节准备的阅读佳品,签名版数量不多,欢迎垂注!交流、转载、投稿及合作,请联系微信caiyunpeng789或18910623426。想探讨更多真问题,酷哥欢迎您在淘宝选择店铺搜索“先知书店”。想每天读到同类好文,请关注思想酷


国学中的这种“经”,读来何用?

思想酷丨原创·首发

近年来,“复古”大为流行,不少幼儿园、中小学课外搭建国学班,“读经、孝亲、奉茶仪”等活动此起彼伏,学国学、读经典蔚然成“风”。无论是民间教育团体还是教育行政机构都声称,诵读经典有以下益处:“亲近圣贤,提升涵养”、“增进道德教育”等等,功效多多,仿佛读着读着,就能把孩子熏陶成现代的圣贤。

这些假设是否成立?

先来说,读经能否亲近圣贤。中西方都认为读经典能陶冶性情,都主张学习圣贤的精神。这没有问题。西方宗教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为推动更多人学习宗教经典,特意下力气将圣经翻译为方言(德语),着力提高识字率和人们的意识境界,此即为人类义务教育的滥觞。

翻译“上帝”的圣徒:马丁•路德

中国更是如此。亲近圣贤,是古今主张读经者强调的精神重点。“腹有诗书气自华”,家长和老师一直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古代圣贤的经典,也自然被很多人收入好书之列。

然而,即使“亲近圣贤”是读经的重点,那么孩子的阅读是该聚焦于“人”,还是经文?

众所周知,读书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能读懂。低学龄的孩子读经,读起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却搞不懂里头的意思,孩子亲近的只能是文字,而非圣贤。即使能够倒背如流,也只是一台复读机器。我就见过,一位小学生在家长逼迫下天天“三百千”“四书五经”,然则平常言行粗鄙不堪,并未见其口口声声中的“温良恭俭让”。

这种经,读来何用?

我们再来思考,读经能增进德育?近代以来,不少学者总结所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往往只归于两个字:道德。各家经典几乎都只强调道德之重要,儒家尤其如此,“明德、亲民、至善”“慎独自律”“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悌”等,都在教育如何修身,如何“入世”。

应该说,其中一些价值观,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值得提倡的。但有两个问题不可回避:

  • 第一,道德可以当作学科来教吗?

道德分认知与实践。亦即,我们可以知道怎样做好人,却不见得是个好人。实际上,在中国的义务阶段教育中,一直有“思想品德”教育,直到大学还是有“思想政治”课程。然而什么是道德大家都会说,社会却还是问题不断,诸如各地校园欺凌案件层出不穷,这几天被热议的大连脚踹幼童事件的主角正是一位在读女大学生。

大连女大学生脚踹幼童事件视频截图

美国教育学者李克纳认为,光知道什么是道德并没有用,还要触发愿意实现道德的情感。也就是说,道德课并不能仅透过课堂讲述,还要引发情感共鸣,再来实践。甚至连国学班必读物之一的《弟子规》也这么说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没有道德实践,只会长出满口仁义道德却言行不一的怪物。许多假道学充斥世间,就是因为有道德背书而受敬仰,却忽略我们更该关心道德实践。

  • 第二,我们会否过滤那些糟粕?

谈到传统文化的糟粕,今天的我们立刻会道出“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但除了这些显性的糟粕,更多隐性糟粕还被我们大面积忽视着。比如说,关于“孝悌”。

孝在中国人价值观里举足轻重,“百善孝为先”。电视广告,街头漫画,铺天盖地关于孝的宣传就为表达一句话:孝是正确的,不孝是可耻的。 

传统经典中,孝的地位极其显赫。《弟子规》头两条就是孝(对父母)和悌(对兄长)。孝悌如此靠前,背景很深刻。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家庭就是国家的缩影。宣扬孝悌即宣扬父权与君权,而这正是为了巩固君权:孝悌文化里,一个人和父亲的关系,放大开来就是臣民和皇帝的关系;和兄长的关系,就是和更高等级的臣民的关系。既然想要达到,对皇帝和高级臣民,一个人不能悖逆,于是,《弟子规》就说,父母打了孩子,孩子更应该孝顺,怎么被打都不能怨恨;兄长坐着,自己要站着,路上遇到他要恭恭敬敬等他走远了自己才能走。

某地举办国学拜师礼

史上有这么一则实例。孔子的学生曾参锄草时误伤了苗,父亲拿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苏醒过来,却反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曾参因此被树立为孝子的典范! 

“二十四孝”中有一则“郭巨埋儿”。晋代郭巨家境贫困,但极孝。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有违人性,看似大孝,实则残忍。

可见,传统经典中所提倡的孝悌,根本是为了培养等级观念和愚忠思维,里面丝毫不见现代社会所需的平等的人性之爱。那些熟读《弟子规》的小朋友,见了哥姐或长辈必90度鞠躬,看似礼貌,但怎么感觉都没有握手或打招呼来得舒服。

语言只是工具。就读经来说,不管能否读懂其含意,或能否进一步提出批判性思考,都要避免为了读经而读经。三两个现代白话字词能表达的价值意识,何必非得回归艰涩古文中去苦熬一番?

酷哥注:经典当然有经典的不凡之用。但经典必须具有传承性,在任何时代都会闪光发亮,并且要尽量减少鄙陋价值观对孩子纯洁心灵的误导。用这个标准来比量,能推荐给孩子阅读的中国古代经典,着实不多。说实话,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必定是有鲜活的思想、鲜活的文笔,以及鲜活的趣味,先知书店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赶在六一前夕,为您的孩子淘到这样一部好书:《爸爸与小孩》,名字很朴实,但内容超级棒!更有作者在先知书店亲笔签名,是一部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少儿时代弥足珍贵的记忆富矿!

孩子们最喜欢的少儿作家

赵洪云亲笔签名作

《爸爸与小孩》(1和2)

先知书店独家发售

爸爸,给我买一本吧


注:本文为思想酷原创首发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朋友们多多分享转发。思想酷目前正公开约稿,并招募优秀内容编辑和作者,欢迎您自荐或荐才,薪酬从优!交流、转载、投稿及合作,请联系微信caiyunpeng789或18910623426,酷哥在这里香茗以候!


● ● ●  

微信号:sixiangku2016









思想酷



新锐思想集散地

新浪微博@先知书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